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相声雅俗:不是非此即彼
时间:2011-11-25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吴晓铃

  前一阵,相声的雅俗之争再起波澜。姜昆暗批郭德纲,引来冯小刚挎刀为郭德纲助阵,名人隔空交战引起了公众关注。
  相声该雅还是该俗,争论者各执一词。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相声的光辉岁月已经远去,群星灿烂的日子已经不再。
  起源于京津下层市集的相声,低俗问题一开始就存在。旧时,相声艺人们没受过教育,表演时常常说下流段子,嘲笑弱势的农民和外地人等。1949年以前,由于相声里不堪入耳的荤话太多,甚至出现禁止学生去听的情况。1950年开始相声“雅正化”,一批知名文化人投入相声改革中,出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和表演大师,到上世纪80年代,相声才成为人们最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应该说,相声出生于俗,成长于雅,而随着文化消费方式的多元化,现在正面临逐步没落的尴尬。郭德纲的相声从某种程度上吸引了大众对这门艺术的重新关注,这不能不说是对相声的一大贡献。
  文化惯常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分。俗,可以贴近观众,迅速让百姓接受;雅,可以提升品位和档次,成为文化消费的主流。应该说没有早期的俗,相声不会成为“人民艺术”;没有后期的雅,相声就不可能登上大雅之堂。公众对文化的需求是全方位的,俗有俗的群体,雅有雅的观众。而多元和差异,从来有益于艺术发展。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作为传统艺术形式的相声,生存空间其实已经被逐渐压缩。非雅即俗搞对立,对相声何尝不是一种伤害。从相声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出,相声可以做到雅与俗共存。俗的相声只要通俗而不庸俗、媚俗和低俗,让它存在,带给百姓欢乐未尝不可。相声艺术家们在警惕低俗的同时,更应该贴近百姓,创作出寓教于乐的相声作品。毕竟老百姓需要的是可以带来审美愉悦的艺术,而非死板的说教。如果把相声变成了“歌颂相声”或者“教育相声”,相声的明天依然处境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