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公映一周3亿票房再创国产片佳绩—— 赵薇的导演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在国内公映以来,票房一路走高,首映日票房超过4500万元,破了《泰囧》的首日票房纪录,更压过了《北京遇上西雅图》。5月1日,《致青春》票房过3亿,成为小长假票房冠军。除了票房,这部电影在题材上也让人眼前一亮,赵薇的这一次研究生“毕业作品”满载而归。 数据漂亮: 票房三亿 称霸五一 《致青春》自4月26日上映以来,一直以强劲的势头刷新着自己的票房数据。26日上映首日,影片单日拿下4520万,加上点映与提前场次,总计收入累计达4620万。这个成绩超越《泰囧》首日3500万的成绩,成为国产片首日票房冠军。上映第三日累计票房便达1.4亿元。 在《致青春》之前,只有四位华语女导演的作品票房过亿。她们分别是胡玫的《孔子》、徐静蕾的《杜拉拉升职记》、李玉的《二次曝光》,以及薛晓路的《北京遇上西雅图》。小长假结束,该片票房已过3亿元,赵薇也因此成为第五位票房过亿的女导演。值得一提的是,在这5位女导演中,只有赵薇的《致青春》是导演处女作,而按照目前趋势发展来看,赵薇很可能凭借《致青春》,超越《西雅图》导演薛晓路,成为单片票房最高的华人女导演。 观众买账: 残酷青春 引起共鸣 影片中,垃圾满地、袜子悬空的男生寝室,寝室里总有一个不合群怪人,阳台上对女生肆无忌惮的品头论足,热情比上课还高的社团活动,周末男女寝室混搭的游玩,狂饮伴着痛哭的散伙宴……《致青春》中的“青春”,展现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大学生活,它可能不是每个人完整的青春故事,但一定有你经历过的细节,赵薇找到了它们,并用它们唤起了观众的共鸣。在《致青春》的发布会上,赵薇就说过,她拍这样的电影就是要避开小清新,把青春的残酷、现实都原本地表达出来,并且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 影片用赵薇眼中的青春,将各年龄层的观众一网打尽。对“60后”来说,年轻时远去的模糊记忆会随着影片而逐渐清晰;而“70后”、“80后”,影片的前后两段覆盖了他们的青春阅历,不论是青涩的初恋,还是工作后无奈的改变;对“90后”,片中的校园恋爱情戏正是他们在经历和期待中的,这是放映厅里的吸引力,也是映照生活的电影价值,《致青春》做到了。 业界分歧: 明星变导演 不可能一步到位 《致青春》自开拍以来,就受到很大的关注,很多人也都对赵薇能否胜任导演这个角色抱着观望的态度,上映后,质疑与批评声也不少。出版人路金波就在微博上批评道:《致青春》融入了幽默、煽情、浪漫、伦理等有利票房的各种元素,唯一缺失的是干净的爱。 不可否认,如果影片导演不是赵薇,该片的关注度也不会那么大。“赵薇”这两个字带来了王菲、韩红、关锦鹏等圈内朋友的支持,也带来了陪“小燕子”一起长大的一大拨影迷。大家都从1998年追《还珠格格》的孩子,变成了2013年看《致青春》的大人。从可爱的“小燕子”,到有深刻电影思考的赵导演,无疑是影片票房成功的重要原因,是“炒作”,也是“成功”。 两极化评论的出现,对于每部影片来说都是正常的。对于这部影片,赵薇不打算讨好观众,很多方面都做了个人化的处理,对原著进行了颠覆式的改编,这是需要勇气的。对于影评,对于票房,赵薇早已做好了照单全收的准备。影片监制关锦鹏就曾经对她说,看一个导演是否合格,不是看第一部作品,而是看他的第二、第三部作品。说赵薇的第一次不合格也许只是期待她的更成熟,“转型当导演的路,其实路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