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薛剑 2012年7月8日,成都师范学院(温江校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全兴队”时隔十年难得这样齐整地再次相聚,他们是余东风、马明宇、魏群、姚夏、黎兵、徐建业、孙博伟、安文渝……十年前,这些原四川全兴足球将士,在中国乃至亚洲、世界足坛星光闪耀,成体那一抹“黄色狂飙”刮遍全国,“雄起”声更响彻大江南北;度过退役后的迷茫、彷徨,十年后,当年的球员弟兄摇身而变,当上老板、教练、商人等。每一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新生活,那一道道风格迥异的人生轨迹,除了足球,再无交汇。 大胆“马儿” 商海幸运淘金 见证了中国足球30年,从山脚上到山顶,又从山顶落到山脚的沧桑变化。今年42岁的马明宇,在球员中经历最复杂、最具代表性。 “兄弟你在哪里?从未分离,每个夜晚都是同样的梦呓……”马明宇微闭双眼,忘情地唱着《兄弟》。7月8日,在明宇足球俱乐部十周年庆现场,停下歌唱的马明宇感慨地对本报记者说:“杨坤的这首 《兄弟》,最能表达我此时的情感。”马明宇心里的兄弟,是当年与他一起踢球的队友。 在中国足球一帮60后、70后球员中,马明宇算得上幸运,他自小踢球,从少年体校起家,进过体工队,亲身见证过中国足球职业化带来的辉煌,挣过高薪,转过会,留过洋,代表国家队打过世界杯,开过影楼,退役后办起足球俱乐部…… 1998年,当绝大多数球员尚不明白何为投资时,马明宇率先涉足商圈,以27%的股份出任某影楼董事长。“上世纪90年代,照相馆刚向影楼转型,利润高,朋友邀请我和他一起做。隔行如隔山,我完全不懂啥叫做生意。”但是,“搞体育的,胆子大”。2002年3月1日,马明宇的影楼在成都开张,当时国足的“米家军团”几乎全被请来了,马明宇导演了一场“球星秀”。剪彩仪式上,成都春熙路上被热情的球迷围得水泄不通。 但马明宇从没有放弃足球。同一年,他投资上百万元,在温江开办明宇足球俱乐部。“我想搞一些自己喜欢的事”,他说。 此后,马明宇又和朋友合伙创办美迪亚哥有限公司,进军通讯市场。成立初期,由于别的公司提供的软件出现问题,客户不满意退货。“当时压力特别大,最担心别人说,马儿踢球可以,搞生意,不行哦。”马明宇回忆。马明宇与合伙人重新招募组建了一支十几人的软件研发团队,3个多月后,新产品终于“熬”出来了,公司也走出困境。 成功转型,马明宇似乎还不满足,“每个商人都有自己的目标”,他希望自己的公司能进入“福布斯”财富排行榜,“哪怕是几百强也好,表明我在不断上升……” 如今,由马明宇代言的通讯品牌、装饰公司的广告时常见诸传媒,“他们选我当代言人,可能是觉得我长相比较有亲和力吧。”马明宇笑着说。广告代言,马明宇感受到“媒体推广”的巨大作用,也意识到作为名人的引领,于是他开始投身公益事业,“我的一切得益于大家对我的支持,如今我也应该更多地回报社会,只要是需要我做的公益事业,我都会积极参与其中。” 侠义魏群 跨国公司做生意 名下有一家跨国公司,在娱乐和餐饮业均有涉猎,如今唯一不变的,就是魏群的生活,场内场外,始终波澜壮阔。 魏群曾说过,退役后会在成都开一家最好的夜总会。最终,却没有开成。原因颇有意思,魏群天生豪爽,两杯酒一下肚便会耍豪气:“大家耍高兴,今天我买单”,这样的话,生意早晚得垮掉。了解他的朋友一劝,魏群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踢球都是过集体生活,每天一大帮子人,很热闹,退役后整天都在家里,找朋友吃吃饭,斗斗地主,久了,真的很想找点事情做。”魏群回忆。2005年底,魏群和一名原四川摔跤队的好友偶然聊起未来打算,“那个朋友是汉源人,知道当地石灰矿质量特别好,而且县政府马上要对当地的石灰矿进行招标,我们就决定一起合伙竞标。”魏群对记者谈到这段往事时,显得有些得意。“705万元,我们中标了,是我老婆举的牌。我当时怕得不敢上楼,一个人躲在车里,不停地抽烟。因为,我知道这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当邢澜(魏群妻子)跑过来说中标了,我低头数了数地上的烟头,有11个……”经过两年打拼,魏群这段经商经历并不成功,原本900万的资产,最终以600万出手,再加上中间两年的利润,不赚不赔。 2009年,一个亲戚从香港给魏群寄来两套芬兰生产的空气净化设施,起先他并没在意,包装没拆直接丢在汽车后备箱。一次去一个朋友公司玩,觉得新装修的办公室味道太重,他就将空气净化器送给朋友。没想到效果很好,朋友要请魏群再帮买10台。魏群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商机。他很快联系,争取到这个产品在西南地区的总代理权。 事实上,这家空气净化器公司只是魏群产业中很小的一部分,他投资的夜场“芭比”在成都生意红火,而且在昆明、天津等地开了多家分店。此外,魏群与朋友合开的火锅店也在竞争激烈的成都餐饮业占据了一席之地。更让人吃惊的是,魏群把生意做到了泰国。2010年11月,他在泰国的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金6000万泰铢 (折合人民币约1200万),公司的主营项目是铁路建设以及相关设备等,目前已经有几个大项目在商谈中。 已经是比较成功的商人了,魏群的经营理念非常朴实,那就是“搞不懂的东西,就请懂的人来搞”,以目前的空气净化器公司为例,他有专业的营销团队。“我就是搞投资,这投10%,那投10%,我投到10家,不是就100%了嘛。”魏群开心地哈哈大笑。 球场“猎豹” 当了“姚银行” 足球场上,姚夏像一只“猎豹”,快似闪电,敢拼敢闯;而现实生活中,“猎豹”却低调、务实,像一个“闷墩”。 姚夏对记者说,足球场上充满激情和疯狂,很热闹人也很累;而足球外,喜欢看书、喝茶、听音乐、陪家人几乎是他爱好的全部。 “挣钱的领域太多了,但是自己不熟悉,不能贸然涉足。”他的理论就是,“投资创业不能靠冲劲儿,而是要冷静思考,做出理性的选择。我投资创业,就是要排除陌生领域。” 2005年,姚夏资助家人,在成都开了一家重庆火锅店,半年多就关门歇业,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口岸没有选好,还有就是陌生行业。或许,这一段创业失败经历,更让他坚定地选择做一个“闷墩”,随后投资的步子更为稳健。 2006年底,姚夏与朋友合伙在成都少陵路开了第一家缤纷KTV。KTV的生意很火爆,短短几年时间,从少陵路到海椒市街,从大慈寺路到新光路,再到清江中路,连锁店一家接着一家。姚夏的名气,也给KTV带来很多生意,慕名而来的客人不断增多,有的想找他喝一杯,有的就是想见一面。 这次选对了投资方向,姚夏说,“这要感谢我的朋友,他是行家,歌城管理方面,我基本没有插手,只是一些重大决策方面,我们会碰头敲定。” 有了钱,姚夏也非常义气,成都谢菲联足球俱乐部最困难时,他多次掏钱贴补球队,为队员买大米、蔬菜、油、水等生活用品甚至前往客场的机票,2010年还与队友邹侑根买下球场两端的广告牌,以此缓解俱乐部的经济压力,“有啥子办法嘛,球队困难,能帮一点是一点”。据了解,甚至拖欠外援的工资,也是姚夏拿钱出来“安抚”外援的情绪,“姚银行”的绰号在圈内悠然而至。 从球员到教练、俱乐部副总经理、领队,KTV投资人,姚夏说,转型是必然的,今后怎么走?围绕足球做文章的定位,已经成为他的创业理念核心。姚夏说,体育运动是一个向上发展的产业,他创业的圈子可能不会离开体育。其中,最理想的就是围绕自己热爱的足球做文章。目前,“猎豹足球俱乐部”已经开张营业,“就算其他事业做得再好,我也不会离开足球。”姚夏坚定地说。 昔日将士 当教练的不在少数 7月8日,几乎所有四川足球全兴时代的球员都云集温江,他们穿着自己当初在全兴队时的队服,似乎一瞬间又回到1994年。 刘斌与何斌的配合、孙博伟的传球、姚夏的速度、马明宇的组织、魏群的边路,还有赵磊的弹簧手以及李庆、徐建业、李晓峰、彭晓方、孟宪鹏、杨哲、何大旗、安文渝……四川全兴队员在1994年一鸣惊人,“黄色狂飙”刮遍全国。1995年惨烈的成都保卫战,现在仍让人津津乐道,还有传遍全国的“雄起”声与“下课”声,包专机、包专列,此情此景仿佛就在眼前。 当年那支全兴队中,退役后当教练的不在少数。“外来户”黎兵在历经浙江绿城、成都五牛、成都谢菲联之后,如今已是中国国青队的助理教练。徐建业、彭晓方、冯峰、赵磊等人都曾作为他在成都五牛、成都谢菲联的助理,辅佐“山哥”征战中超、中甲。 李晓峰当年因为心肌炎过早地离开绿茵场。退役后,他曾带过四川全兴梯队,2002年底被聘为四川女足主教练。在2005年全国女足联赛中他带队取得全国冠军,这也是四川女足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全国冠军。和他搭档的是老全兴中的“快马”何斌。 更多的“老全兴”现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中发挥余热。张伟哲、孙博伟、胡磊、刘文韬退役后都成为了成都德瑞足球培训中心的教练,如今,胡磊加入了姚夏的“猎豹足球俱乐部”。李庆也有过短暂的青少年带队经验,他现在的身份是成都市足协竞赛部主任。 刘斌是下海最早的人之一。2001年,他从成都五牛退役后做起生意,几年打拼下来,他的公司在业内已小有名气。在空闲时间,刘斌会到球场上过过瘾,毕竟他现在还是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足球队的主教练。而两年带领“新川足”艰难经历,让他还是决定暂别足球。而现在自称“局外人”的“小脑壳”已经不太愿意开口评价“圈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