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届奥运会开场前本报记者现场报道—— 北京时间7月23日,记者从4年前奥运会的举办地北京出发,一路向西,飞赴伦敦采访第30届奥运会。北京至迪拜,6194公里;迪拜至伦敦,5796公里,当空客A380硕大机翼划破伦敦上空厚厚的云层,英伦三岛轮廓缓缓映入眼帘。鸟瞰泰晤士河穿过伦敦市区,河岸聚集众多著名的建筑物,塔桥、伦敦眼、大本钟等一一映入眼帘……伦敦,在心中一下鲜活起来。 奥运会第三次造访这座古老而神秘的伦敦城,原以为即将给我们呈现一种热烈场面。然而,除了由我们200多名中国记者组成的庞大采访团队在希思罗机场的短暂喧哗外,一切都很平常。没有奥运标识覆盖在那些可以追溯到1700年之前的古老建筑上,更没有强烈的奥运仪式改变伦敦人不变的生活节奏。 离开幕还有80多个小时,本报记者进入奥运会媒体中心和各式场馆……没有热浪逼人的奥运场景,眼眸所及,无一不在告诉我们:2012伦敦奥运,有着淡定的英国式表达。 本报特派记者薛剑北京时间7月26日凌晨伦敦电 1 200中国记者伦敦抢新闻 希思罗机场,为参加伦敦奥运会的运动员、代表团和媒体专门开设了奥运通道和服务中心,持有正式注册卡的媒体记者,在机场就完成了领证过塑的过程。本报记者几乎是200多名同行中国记者中第一个抵达注册中心的人,不到1分钟就挂上了奥运采访证件。 灯光暗淡的海关大厅仅开放了10多个窗口,但属于奥运专用通道的却只有一个——剩余的窗口,仅仅对英国人和欧盟国家成员开放。“对不起,你不能走这里。”一名身材高大又上了年纪的志愿者挡住了我的去向。“我有证件!”记者向上举着奥运采访证。“哦,对不起,这里灯光太暗了,我没有看清楚,请通过!”同行的中国记者,只有30多位拥有奥运正式采访名额,一部分记者没有在国内完成生物信息采集工作,这更使得本来就漫长的通关过程,变得更加冗长。与我们同时抵达伦敦的还有挪威羽毛球队,或许是看到我们在奥运通道前排起了长队,他们直接选择了欧盟国家的专用道,一路顺畅过关,让我们羡慕眼红。 “为什么不能多开几个奥运通道?”对于记者的询问,希思罗机场的海关人员回答得很认真:“我们按照承诺,开设了奥运通道,这已经足够了。但一切必须按照英国的法律办事。奥运会,也不能例外!” 随后发生的事情更让人惊讶。大家领了行李,一路顺利地推了出去,和想象中拿着仪器严密盘查行李的场景相去甚远。看看表,我们抵达的时间正是午餐时间。除了少量的值班人员,希思罗机场并没有专门为奥运服务的人员。仅仅在我们离开机场上车的时候,几名吃过午饭准备回到岗位的警察瞄了我们一眼:“哦,中国人……这么多。” 导游告诉我们,现在更多伦敦人心里盘算的是,奥运会期间人流量增加,他们应该怎样出租自己的房子,好好赚上一笔,或是自己利用每年一度的复活节假期,做些兼职以赚取外快。“经济危机尚未好转,工作机会也很难寻找,伦敦人更关心实实在在的生活和工作。”为我们开车的司机维尼卡说,“如果公司让我去为奥运会做事,我会尽力而为,可这仅仅是工作,与生活是两回事。” 2 泰然伦敦城不见奥运热 从希思罗机场抵伦敦大学媒体驻地,沿途24公里路程几乎很难看到奥运元素。偶尔一辆绘有2012年伦敦奥运标志的双层大巴或的士路过,上面还是博尔特等体育明星所代言的奥运赞助商广告。 伦敦奥组委虽然专门设置了奥运专用通道,但是启用时间要等到伦敦时间7月26日6时。伦敦城的道路交通非常拥堵,赴驻地遭遇红灯停车,恰逢路边大型电视屏幕正在播放对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采访,“我们正在尽力减小伦敦奥运会给伦敦市民造成的不便,虽然我们知道还会有更大麻烦,但我们会尽力做到,把这种影响减小到最低影响……”罗格先生的讲话让车上的记者们哑然一笑。 其实,奥运会真的没有从外观上改变伦敦,唯有伦敦桥上巨大的五环标志在诉说,这里即将举办奥运会。除此之外,一切照旧。从有关方面获知,目前公众可以看到的奥运标志,只有在伦敦皇家植物园、欧洲之星所在的圣·潘克拉斯火车站、特拉法加广场倒计时钟和伦敦市政厅门口才可以看到。 记者来到有近200年历史的尤斯顿火车站,大厅人流如织,热闹非凡,但是这里没有诸如“伦敦奥运欢迎您”这样的宣传标语、没有“奥运纪念品”类似专卖店。在最繁华的牛津街、邦德街上,各种国际大牌的专卖店随处可见,步履匆忙的人们,正在享受每年7月的打折季。唯一能与奥运会沾边的,则是牛津街上悬挂的各个国家国旗。 在一些体育用品商店里,大卖特卖的是乔丹不同时期的运动鞋,以及曼联、阿森纳、切尔西推出的新赛季球服,至于奥运纪念品,记者仅仅在约翰刘易斯商场最顶层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看到了一些。全世界都在为伦敦奥运会倒计时,可这座主办城市却似乎有些 “走神”。遥想2005年7月6日,伦敦获得主办权时,英国上下欢声一片。也许,已经举办了两届奥运会的伦敦,早已经过了她的奥运兴奋期。 伦敦大学学生公寓是英国奥组委指定的媒体酒店,为了让全世界前来采访奥运会的记者感受奥运气氛,使用了一米见高的紫色围布,在驻地卡特怀特花园进行了简单装饰——这也是记者在伦敦看到最多的奥运装点。可是这点装饰,丝毫无法与花园原本的姿态争锋。难怪一位国外同行开玩笑地说,这次伦敦选用紫色为奥运会的主色调,算是十分明智,否则在满是风景、历史、文化的伦敦市区里,奥运会声势会不可避免地被淹没。 在伦敦大学门口,本报记者拉住几位行色匆匆的行人提出了采访要求。一位不便接受采访,另一位则干脆表示根本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不容易来了一名愿意受访者,却提出要求:付费,5英镑。 3 奥林匹克公园奥运来了 大部分奥运场馆建在相对落后的伦敦东区,只有在这里,才能感觉到奥运会即将到来。 外紧内松,是伦敦奥运会安保的一大特色。远远的,伦敦碗的一端竖起了一座红色的钢筋塔,看上去很像是点火塔。而警戒线一直延伸到2公里外,到处都是头戴绿色贝雷帽的皇家海军陆战队士兵在盘查车辆和证件。别看绵延2公里布置了不少军人、安保人员,但记者们进入媒体中心,却是相当的轻松。检查是例行公事,拿着探测炸弹的反光镜照车底,上车检查证件。一名高大和蔼的军人甚至把记者遗忘在座位上的墨镜给带了下来。过安检门更加轻松,“请将你身上所有的金属物都拿出来,之后再通过安检门。”一位英国军人彬彬有礼地告诉记者。警报未响,拿包走人。警报响起,也不用紧张。高大的士兵随即温柔地送上一句:“请将双手抬高,接受我们的检查。” 40岁的吉姆少校负责奥林匹克公园入口安检,他手下有150人,来自有光荣历史的英国皇家骑兵炮兵旅第七伞兵团。这支部队最明显标志是红色贝雷帽上徽章——一匹战马挥蹄向前,而白色的降落伞符号则说明着部队的性质。“我们的部队参加过伊战,也打过阿富汗,作战经验非常丰富。”吉姆少校从军16年,见过大风大浪,对于奥运安保并不担心。吉姆说,他们也是经过了数月的奥运专项训练,“我主要是负责入口处的安保,也就是使用X光机,进行手触排异等等。虽然我们的常规训练与这些并不相关,但军人的职责会让我们很好地完成任务。” 入口是保证安全的第一道关口,也是最为重要的关口,因此吉姆非常小心,也不允许记者随意拍照。“我们进行两班倒执勤,但我不能告诉你执勤的时间……”除了吉姆的部队,还有几支同样来自英国精英部队的军人为奥运会服务。 在主新闻中心的媒体接待处,有几名忙碌的身影,其中还有一名华裔志愿者,她介绍说:没想到这两天抵达伦敦的记者人数激增,伦敦奥组委没有准备充足的媒体信息包。7月24日上午,一些记者就无法从这里得到伦敦地图、交通、赛事等相关资料了,甚至连中国代表团的介绍指南,暂时也无法拿到。而已经拿到信息包的同行也显得失望,里面除了两本厚厚的指南外,唯有一瓶某赞助商提供的刮胡啫喱。中心外的纪念品商店,一枚胸针5、6镑,一个吉祥物的价格竟然是18镑! 在主新闻中心配备非常齐全,一层为文字媒体工作室、二层为摄影记者工作室,其中拥有独立工作室的全球性新闻机构包括新华社、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等,中国、英国、美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奥委会在这里拥有独立办公室。阅览室里,可查阅与奥运会相关的各种书籍。中心外约200米的道路两旁,设有健身房、药店、邮局、纪念品商店、理发店与理疗中心。 当然,在中心任何服务都要付费。3.95英镑的自助三明治,5英镑的汉堡,1.6英镑的300毫升可乐。预约按摩师,10镑30分钟。通讯必备的电视、上网更是通通收费。以上网费为例,在主新闻中心和场馆媒体新闻中心,组委会提供了3种不同的上网套餐卡,其中最贵的是价值150镑的金牌套餐上网卡,最便宜的价值90镑的铜牌上网套餐卡,当然,这还没有包含税费。 记者手记 慢热伦敦 等待圣火点燃激情 偌大的伦敦城,从表象来看,奥运氛围很淡。“就像去年的威廉王子大婚,人们的热情直到当天深夜才释放出来,这是典型的英国式表达。”有人介绍说。 伦敦城很安逸、很平和,没有彩旗飘飘,标语满天。我们这些外国记者,举着手机、相机满世界拍照,不少闲庭信步的肥胖鸽子进入我们的视野。导游小孙告诉我,在伦敦人眼里,有贵族气质的人,纵然泰山压顶依然要“慢悠悠”,优雅淡定的步伐和心态才是绅士应有的,谁要是不这样,他会被英国人认为很“粗鲁”。有人开玩笑打比方,“如果一个项目离截止日期只有一两天时间还没完成,中国项目负责人急得睡不着了,伦敦项目经理则会气定神闲地说:‘嘿,伙计们,我们还有时间呢。’” 不过在我看来,对于一些伦敦普通市民来说,准备和举办奥运的过程与他们不得不作出的“奉献”,从某种意义上阻挡了奥运激情。对于一般市民来说,每天不得不忍受每小时10英里(约16公里)的时速;想“给奥运让路”却可能遭遇超贵机票,以及不可预计的机场混乱;想看一场演出,突然发现票价暴涨,一票难求——这一切,确实消耗了人们享受奥运的心情。 一位在《每日邮报》上开专栏的女作家说:“现在看来奥运真没什么好玩。”“本来以为奥运是一件令人兴高采烈的事情,现在看来并非如此,我出钱买不到赛事的票,现在还被政府命令奥运期间尽量不要出门。”至今为止,伦敦奥运的民众支持率一直在70%以下。而对于一些伦敦之外的英国人来说,奥运是伦敦的奥运,是伦敦又一次在世界舞台上的表演,留给其他地区人们的,或许只有“羡慕嫉妒恨”。当然,我们不能拿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伦敦。想到“We are in good shape(一切进展顺利)”这一沉稳的语句时常被伦敦人挂在口头,我突然释怀了——伦敦人对待即将开始的奥运会反应不那么热烈,或许内心并不排斥奥运会;虽然对奥运预算充满了抱怨,但是并不认为举办奥运毫无意义。英国整体国民的慢热性格,使得伦敦在进入奥运冲刺阶段还没有“全民皆奥运”的氛围,但是,当奥运圣火在伦敦碗点燃时,或许那时才能一睹伦敦的奥运热情。但愿,我不会一厢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