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有多重的压力,才能让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吴景彪当着摄像机鞠躬,并泣不成声?平时有举300公斤实力的他,在奥运会决赛场上,只失常地举起289公斤,而此前周俊更是零封出局。原来举重若轻的中国举重健儿,究竟怎么了?想来,儿戏般的选人“潜规则”难辞其咎。 毫无疑问,中国举重队是金牌之师,同一级别,往往聚集有多位夺金实力的选手。正因如此,谁去奥运,以为国家为家乡争光就成了各方 “斗法”的焦点。本次奥运会,中国举重队名单刚公布,质疑声就没断过。女子48公斤级,选拔赛冠军、湖北的田源被湖南的王明娟代替;名不见经传的湖北选手周俊“击败”各路好手,意外地出征女子53公斤级比赛……对这一现象,当时就有分析认为,王明娟取代田源,是对她连续两次无缘奥运会以及湖南对中国举重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补偿。由于王明娟得到了参赛机会,原本在女子53公斤级上有争冠实力的湖南选手李萍就只有 “隐退”,因为不可能不留一个名额给湖北,所以,周俊成了“幸运儿”。 其实,赛前分“金”在中国优势项目中早已不是秘密。为平衡各地方利益,有关方面和人员往往变通国家队奥运选拔机制,以一套难以明言的“潜规则”作最后的选人标准。而靠“潜规则”选人,其实是“毁”人不倦。比如,17岁的周俊因为这次失利,很可能再也没机会参加奥运了。而吴景彪是顶替北京奥运会冠军龙清泉来到伦敦的,痛失金牌后,他尽管表达了要下届奥运会“复仇”的决心,可他几乎不可能如愿,因为,下一个四年,竞争对手很可能一句“关键时刻靠不住”就能将其PK掉。 周俊、吴锦彪的崩溃,实际上反映了中国举坛的“潜规则”的重压——只此一举,没有未来。这个圈中人皆知其弊的“潜规则”何时才能打破呢? (本报伦敦7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