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一卷片头以日文《第十一届奥林匹克大会(第二部)》为名的老胶片,成为安仁电影博物馆最新藏品。历经一个甲子的流转,这卷一分多钟长的胶片,为我们再现了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历史片段。 其实,不止是老胶片,省内还有很多关于奥运的收藏,从奥运冠军的用品到奥运火炬,甚至奥运宣传海报,无一不见证着百年奥运的历史,更承载着人们对奥运的情感。 安仁电影博物馆1936年奥运纪录片现身 [镜头]将《第十一届奥林匹克大会(第二部)》的老胶片搭上放映机,镜头闪现: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看台上,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一边观看比赛一边交谈;几个日本运动员参赛并获奖…… 安仁电影博物馆馆长曹贵民告诉记者,这份老胶卷为原版拷贝,是由日本记者拍摄的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系列纪录片的第二集,原收藏于德国著名电影收藏者科夫曼手中。“纳粹党徒上台后,想利用奥运会,给法西斯德国蒙上一层和平的面纱。因此,二战开战在即,希特勒等轴心国元首还去参加奥运会观礼。”曹贵民介绍。 在曹贵民的电影博物馆里,和体育相关的电影、纪录片有很多,仅全运会、亚运会的胶片就有30多部。但是和奥运相关的纪录片,只有3部。“除了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老胶片,其余两部都和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相关。”曹贵民告诉记者,其中一部名为《腾飞吧!中华健儿》的纪录片有20多分钟,他印象最深的是许海峰为中国代表团夺得中国首金的那一枪;另一部纪录片长达40多分钟,主要是回顾中国女排夺得奥运会冠军,弘扬女排精神的镜头。 曹贵民说,这3部片子的收藏过程中,1936年奥运纪录片争夺最激烈,也最曲折。“当我得知有这样一卷老胶片时,国外已经有很多买家盯上了它。我最终能拿到,不是因为我钱多,而是因为我这里有别人没有的资料。”曹贵民透露,由于科夫曼对他收藏的一卷1930年的日本胶片十分感兴趣,他就用日本胶片的拷贝资料击败其他买家,花十多万元买回了这卷1936年的奥运老胶片。 省体育博物馆 “奥运冠军收藏计划”进行时 [镜头]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林丹在羽毛球男子单打决赛夺冠后将他的“三件宝”——两只球鞋、一只球拍扔向观众席。之后,这三件宝贝的“行踪”成为一个谜团,不少网友喊价10万元、50万元甚至100万元想要购买林丹的球鞋。 抢夺奥运冠军用品的可不止是这些球迷、粉丝。四川籍奥运冠军殷剑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冠当天,国家体育博物馆就及时收藏了她在赛场上夺冠时使用的赛艇。随后,青岛又在第一时间收藏了她在青岛训练时的器材。 眼看着四川奥运冠军用品“流失”,四川方面也开始展开行动。四川省体育博物馆打电话找到殷剑,说明收藏奥运冠军用品的意图,立即得到回应。2010年6月25日,四川省体育博物馆迎来了首批奥运冠军藏品——殷剑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冠穿的比赛服、号码布和领奖服。 省体育博物馆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目前没有固定的馆舍,体育博物馆众多藏品只能呆在仓库里,无法对外展出。不过他表示,收藏殷剑用品仅仅是省体育博物馆“奥运冠军收藏计划”的第一步。四川拥有奥运会排球冠军朱玲、梁艳、张蓉芳,体操冠军邹凯等众多奥运冠军,下一步该馆将会陆续进行收藏。 奥运收藏是历史更是情感记忆 [镜头]7月18日下午,作为伦敦奥运会四川唯一火炬手的唐剑薇,在伦敦传递完圣火后,抱着伦敦奥运会的火炬踏上四川的土地。根据国际奥委会的规定,传递完圣火后,火炬将归火炬手所有。唐剑薇手中的火炬,成为伦敦奥运会上国内仅有的17支火炬之一。 相比这稀有的伦敦奥运会火炬,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火炬“祥云”则要“亲民”得多。2008年6月15日至18日,832名火炬手手握“祥云”火炬在四川省境内传递。火炬成为每一位火炬手的珍藏。在成都体育学院担任辅导员的刘强就一直珍藏着自己的“祥云”和传递圣火时的衣服,“出再多的钱也不卖!对于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传递圣火的见证,更承载着我最美好的记忆。” 奥运收藏,承载着个人记忆,也记录着体育历史。在四川省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杨锡光的家里,收藏有5000余幅体育宣传画。其中,有3幅中国准备参加第十六届奥运会的宣传画最为珍贵。 “1956年,年轻的新中国满怀豪情准备参加奥运会,可西方国家借体育运动搞两个中国,最终我们以拒绝参赛表达抗议。”杨锡光介绍,3幅画中,一幅名为《积极参加选拔赛》,画的下方有一行手写标语:欢迎台湾、香港、澳门的运动员来参加竞赛;另一幅名为《运动员们,为祖国争取荣誉》;还有一幅名为 《到第16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去》,画中两名运动员拿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跨向澳大利亚。 这3幅画的收藏,也充满戏剧性。1983年,杨锡光到北京开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月坛公园邮票市场发现3张我国准备参加第十六届奥运会的宣传画。经过讨价还价,最终以280元成交。可这280元是他所有伙食费和回川的车票费。在把画买到手后,杨锡光又厚着脸皮向卖画人“借”了30元钱,买了张火车票,抱着宣传画身无分文地回到家。 此外,杨锡光还收藏了我国第一、二、三届全国运动会的宣传画,以及我国为打开外交大门,具有特殊意义的“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的宣传画。 “与其说我收藏了一段历史,不如说我收藏了一种情感。”杨锡光说。 □本报记者 张良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