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第十届委员会提案委员会 (2009年1月17日政协四川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截止1月16日18时,共收到提案970件。其中,党派、团体提案121件,委员个人或联名提案849件,提出提案的委员1835人次。 根据 《政协四川省委员会提案工作条例》的规定,提案委员会对收到的提案进行了审查,共立案922件。其中,灾后恢复重建方面的提案有102件,经济建设方面的455件,科教文卫体方面的173件,民主法制、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族宗教等方面的192件。48件没有立案的作为委员意见转有关部门参考,并在闭会后通知提案者。 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广大政协委员,全面贯彻中共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共四川省委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主线,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积极运用提案形式,切实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为“两个加快”和“三个全面推动”等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提案反映的主要内容有: 一、灾后恢复重建方面。认真实施灾后重建规划,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步伐。保障建材供给和质量,重视城乡特困家庭建房问题。加强重建项目监管,确保工程优质、廉洁进行。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灾区企业和经济发展。统筹灾后重建工作,加大非重灾县重建资金支持力度。建设地震遗址公园,恢复灾区历史文化村镇,发展灾区旅游业。综合利用活动板房资源,防止造成环境污染。积极开展灾区生态修复,提高退耕还林补助标准。开展心理服务和文化抚慰,推进重建精神家园。完善灾区农村医务人员培训体系,重建公共卫生系统等。 二、经济建设方面。抓住“两个重大机遇”,加大投资力度,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产业布局,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推进优势资源深度开发,扩大产业规模,提高就地转化水平。加强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和管理,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扶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推动工业止滑回升。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推进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梯次试点。加强农田、水利、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稳定我省粮食生产。强化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村群众消费能力。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建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等交通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创新金融信贷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物流国际化水平。加快旅游景区和旅游设施建设,支持旅游企业发展。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寻求与央企的广泛合作,培育我省经济新的增长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加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等。 三、科教文卫体方面。实行优质师资共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强化经费保障,发展寄宿制教育,巩固民族地区“普九”成果。完善政策体系,整合职教资源,全力实施职教攻坚计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文化人才发展战略,积极繁荣文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打造文化品牌,建设文化强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加快构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促进社区卫生机构建设。增加财政投入,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净化医疗执业环境,抵制虚假医疗广告,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发挥奥运效应,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等。 四、民主法制、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族宗教等方面。加强立法和司法工作,增建基层人民法庭,破解人民法院“执行难”问题。推动城乡统筹就业,高度重视返乡农民工就业,建立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广泛开展创业教育,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创业。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社会保险异地转移政策。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解决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困难。加大廉租房建设力度,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贯彻党的宗教政策,解决宗教团体及宗教教职人员的具体困难等。 大会闭幕后,提案委员会将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对已立案的提案,分别送交中共四川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人民政府、省政协所属有关部门,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市(州)人民政府以及有关人民团体等承办单位办理。提案委员会将与承办部门密切配合,做好督办和服务工作。 对本次会议提案统计截止时间以后收到的提案,提案委员会将按照提案工作条例的规定审查立案,及时送交有关单位办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第十届委员会提案委员会
(2009年1月17日政协四川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截止1月16日18时,共收到提案970件。其中,党派、团体提案121件,委员个人或联名提案849件,提出提案的委员1835人次。
根据 《政协四川省委员会提案工作条例》的规定,提案委员会对收到的提案进行了审查,共立案922件。其中,灾后恢复重建方面的提案有102件,经济建设方面的455件,科教文卫体方面的173件,民主法制、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族宗教等方面的192件。48件没有立案的作为委员意见转有关部门参考,并在闭会后通知提案者。
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广大政协委员,全面贯彻中共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共四川省委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主线,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积极运用提案形式,切实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为“两个加快”和“三个全面推动”等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提案反映的主要内容有:
一、灾后恢复重建方面。认真实施灾后重建规划,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步伐。保障建材供给和质量,重视城乡特困家庭建房问题。加强重建项目监管,确保工程优质、廉洁进行。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灾区企业和经济发展。统筹灾后重建工作,加大非重灾县重建资金支持力度。建设地震遗址公园,恢复灾区历史文化村镇,发展灾区旅游业。综合利用活动板房资源,防止造成环境污染。积极开展灾区生态修复,提高退耕还林补助标准。开展心理服务和文化抚慰,推进重建精神家园。完善灾区农村医务人员培训体系,重建公共卫生系统等。
二、经济建设方面。抓住“两个重大机遇”,加大投资力度,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产业布局,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推进优势资源深度开发,扩大产业规模,提高就地转化水平。加强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和管理,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扶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推动工业止滑回升。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推进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梯次试点。加强农田、水利、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稳定我省粮食生产。强化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村群众消费能力。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建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等交通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创新金融信贷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物流国际化水平。加快旅游景区和旅游设施建设,支持旅游企业发展。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寻求与央企的广泛合作,培育我省经济新的增长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加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等。
三、科教文卫体方面。实行优质师资共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强化经费保障,发展寄宿制教育,巩固民族地区“普九”成果。完善政策体系,整合职教资源,全力实施职教攻坚计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文化人才发展战略,积极繁荣文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打造文化品牌,建设文化强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加快构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促进社区卫生机构建设。增加财政投入,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净化医疗执业环境,抵制虚假医疗广告,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发挥奥运效应,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等。
四、民主法制、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族宗教等方面。加强立法和司法工作,增建基层人民法庭,破解人民法院“执行难”问题。推动城乡统筹就业,高度重视返乡农民工就业,建立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广泛开展创业教育,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创业。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社会保险异地转移政策。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解决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困难。加大廉租房建设力度,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贯彻党的宗教政策,解决宗教团体及宗教教职人员的具体困难等。
大会闭幕后,提案委员会将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对已立案的提案,分别送交中共四川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人民政府、省政协所属有关部门,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市(州)人民政府以及有关人民团体等承办单位办理。提案委员会将与承办部门密切配合,做好督办和服务工作。
对本次会议提案统计截止时间以后收到的提案,提案委员会将按照提案工作条例的规定审查立案,及时送交有关单位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