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出去?留下?新的二元选择——农民工回流引发的关注焦点
时间:2009-02-03 来源:四川日报

  “尖峰时刻”

  来自成都铁路部门的数据显示,正月初六开始,以返城民工流为主的节后客流高峰已经来临。

  与往年“候鸟式”的往返不同,2009年春节的农民工返乡以及他们的节后出行,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因为,受金融危机影响,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这支产业大军中的很多人,目前正面临失业。

  散见于报端的各种数据,或许更能证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08年,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高达2023.4万人,其中省外输出1181.1万人。来自省农劳办的统计显示,截至1月15日,返乡的四川农民工总数已达117万人。

  2月2日国新办举行的吹风会上,农业部抽样调查表明,全国春节前返乡的农民工大概占到总数的38.5%,返乡人数中的39.6%属于失去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就返乡了。总量来看,有15.3%的农民工现在失去了工作或者没有找到工作。

  虽然我们很难从省内各职能部门得到失业农民工的准确数据及相关分析,但从全国的数据看,很明显,我省面对的失业农民工规模应该以百万计。如果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加剧,这一数据将有增无减。

  农民工的去留选择

  “如果在沿海和在家乡务工收入差不多,那我宁愿回来干,毕竟生活成本低,还能照顾家人。”

  “我们返乡的底线已经一降再降,只要不到吃不起饭的程度,那我还会在城里呆下去。”

  1月13-14日,2009年春运拉开序幕时,本报记者通过跟车采访和在农民工家乡的采访,初步掌握返乡农民工的现状。上述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代表着农民工面对变化时的二元选择。

  进一步的调查走访发现,年龄差异是决定选择的主要原因之一。失业农民工中,大多数人已届中年。他们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养老扶幼,负担最为沉重,而这部分人,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相对较差。他们中大多数人愿意返乡就业。

  另一部分人群则是举家进城的务工者和新生代农民工。这一人群似乎对农业生产已经生疏,但也未能完全融入城市。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会选择在城市顽强生存下来。

  此外,从返乡农民工情况看,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等主要务工地的工种需求不尽相同,金融危机对各地的劳务市场影响也有所不同。比如,珠三角产业工人回流量较大,而长三角建筑和家政行业的务工人员受影响相对较小。市场的需求情况也成为决定川籍农民工去留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道待解的再就业课题

  年前,针对农民工大量回流的现象,成都市率先采取了发放免费培训券的措施。各类培训目前也在省内各地大量开展,受到返乡农民工的普遍欢迎。

  但从长远看,应急培训的效果有限,只能短期延缓农民工大规模失业带来的社会影响,因为一些技术含量高、培训周期长的职业,难以通过短期培训达到目的。公共财政大量介入后,优惠政策和直接补贴有望催生一个巨大的全新培训市场。如何完善市场化、社会化的就业机制,帮助数量众多的回流农民工适应家乡的工作环境和职业需求?这是实现“再就业”的课题之一。

  此外,我们还必须看到,吸纳回流农民工,需要社会和农民工都付出必要的代价。农民工需要融入和以前不同的工作环境,适应家乡产业升级发展的需要。政府方面在解决回流人员就业的同时,还得面对从沿海回来的产业工人对本地劳务市场的挤出效应。

  产业大军带来新格局

  百万产业大军回流,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有机遇。

  目前看来,成功实现快速对接的是部分直接从沿海地区转移而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直接从返乡的川籍熟练工人中招募人员,成功实现“双赢”。本地产业发展与解决农民工返乡问题相结合,在吸引产业转移方面找到了突破点。如何进一步营造更好的环境,放大回引工程和产业转移园区的效应,值得探讨。

  此外,受灾后重建因素影响,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打造如何主动与回流的农民工就业需求相结合,也是一个关系长久的大课题。

  我们必须看到,农民工前所未有地大规模失业,将对整个农村乃至整个中国产生始料未及的影响。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这批产业大军接受过一定文化教育和不同程度的职业洗礼。在四川,无论是产业升级还是城市化所需的现代服务业的提升,都需要将这批具备一定文化和技能的产业工人转变成知识工人。

  因此,从回流农民工转岗、创业等实际需求以及经济转型时期迸发的机遇等角度分析,着力提升广大农民工竞争力,提高本地经济的承载力,将可能成为应对大量农民工回流的务实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