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清洗、消毒、包装,近三百万件社会捐赠的旧衣物将在春节前后发放到灾区困难群众手中—— 2008年12月27日,在邛崃市平乐敬老院,90岁的五保老人王友珍从院长叶晓英手中接过一件折叠整齐、散发着芳香的羽绒衣,高兴地笑了:又多了一件过冬的新衣! 老人领到的衣服,其实是来自成都市捐赠物资接收工作站,是社会捐赠的旧衣物。但成都市接收捐赠工作站把一件件捐赠的旧衣服进行了精心的分类、清洗、消毒和包装。近300万件来自社会捐赠的旧衣物将在春节前后全部清洗完成,并发放到灾区困难群众手中。 分类打包,清理出冬装和夏装 一件又一件来自四面八方的旧衣服如何“变旧为新”?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来到了成都市接收捐赠工作站。 站长赵林江介绍,“5·12”汶川地震发生以后,除了其它物资外,该站接到的旧衣服捐赠数量达300万件。特别是在冬季来临时,各地的爱心捐赠又掀高潮,每天数十辆大卡车将爱心物资送进捐赠站。一个个装满旧衣物的编织袋堆满了整整两个大仓库。记者看到,十几名工人正在仓库中对捐赠物资进行拆封、分类、打包。一个个用编织袋装着的衣物,打开一看,既有冬装,也有夏装,有男装,也有女装,有内衣,有外套。清理队长苏章元告诉记者,首先将冬装和夏装分别拣出来,其次再根据材质分类,比如毛衣放在一起,羽绒衣放在一起。 “捐赠的衣物中,约有7成可清洗后进行再利用,少数过于陈旧不具有使用价值的不再清洗运输,这样也有效地节约了成本。”赵林江说。 专业清洗,不但干净更要舒适 经过初步分拣,选出来的衣服送到一家专业洗涤公司进行清洗。货物接收员小马详细记录着每一个包装袋的数量,交接后,记者跟随满载旧衣物的卡车进了洗涤车间。 在这家位于成都西门的洗涤公司里,20多台大型的专业洗涤机器正在运转。打开包装,清洗工人再一次进行了更严格的分类:不光分冬夏装,还要看颜色,颜色差别太大的不能放在一起洗。然后,对毛衣、牛仔服等不同材质的衣服再进行分类。“每一种质地不同的衣服,洗涤工艺和添加的洗涤剂都不一样。”一位姓刘的洗涤师傅说。 进行了严格分类的衣服被放进大型洗涤机里,一台机器可同时清洗80件左右的冬衣。记者看到,工人除了放入了一种专业洗衣粉,还加入了消毒水、柔顺剂。此外,在清洗第二遍时,工人还把一种“综合酸粉”加进了机器里。“因为人体皮肤略偏碱性,加了这种药剂,洗出来的衣服PH为6.5左右的微酸性,这样人体不会发痒,而且会感觉到舒适”。 消毒,与五星级宾馆一样标准 来自天南地北的旧衣服,灾区群众穿在身上第一关心的就是有没有消毒。针对这个问题,洗涤公司张经理带记者现场参观了消毒全过程。 在第一遍洗涤时,加入了一种含有氯化物的消毒水。“跟自来水消毒一样,所有细菌都能杀灭。”当清洗完成,进入烘干环节,温度将达到80度到90度,“这是高温消毒。”经过这两次关口还不够,最后将分批次送到成都市疾控中心,对细菌残留、菌落总数等多项指标进行专业检测,完全合格才会发往灾区。 “我们完全参照宾馆用品的标准。”张经理介绍,宾馆的床单、被套等直接与人体皮肤接触,对卫生条件要求很高,对这些捐赠的旧衣物,所使用的洗涤工艺和药剂,“跟五星级宾馆的用品完全一致”。 洗涤烘干消毒分别完成后,对每一件衣服,进行熨烫,折叠整齐,用一个大小适中、崭新的塑料袋装起来。然后,再一件件装进一个大纸箱。纸箱上面印有衣服的数量、类别,同时还打上了洗涤公司的名称和电话。“这样谁都可以监督我们”。 经过这样的程序,仅仅一天时间,一件件旧衣物摇身变得干净整洁、散发着清香。 让捐赠旧衣物“变脸”,这是全国首创 四川省民政厅三郎木滚副厅长介绍,对社会捐赠衣物进行消毒清洗,这在全国都是首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三郎木滚讲了一个故事。他有一次到灾区检查工作时,看到一大堆人围着几个编织袋,里面的衣服乱糟糟,你一件我一件,翻得东倒西歪。好的大家一哄而抢,剩下的不够好的,扔得满地都是。这一幕深深触动了他,“要让每一份爱心,都恰到好处地传递给灾区群众”。 “这样做至少有五个好处。”三郎木滚说,一是针对性增加,冬装、夏装、男装、女装,灾区群众一目了然。二是降低了运行成本,将一些不具有使用价值的衣物清理出来,节约了运输及管理发放的成本。三是这些清洗后的衣物使管理发放更加规范,确保了公平有序。四是有利于环保,不再出现一些旧衣物到了灾区后没人要而四处丢弃的现象。五是真正体现了对灾区贫困地区困难群众的尊重,让他们穿上捐赠衣服时身心都感觉到温暖。
分类、清洗、消毒、包装,近三百万件社会捐赠的旧衣物将在春节前后发放到灾区困难群众手中——
2008年12月27日,在邛崃市平乐敬老院,90岁的五保老人王友珍从院长叶晓英手中接过一件折叠整齐、散发着芳香的羽绒衣,高兴地笑了:又多了一件过冬的新衣!
老人领到的衣服,其实是来自成都市捐赠物资接收工作站,是社会捐赠的旧衣物。但成都市接收捐赠工作站把一件件捐赠的旧衣服进行了精心的分类、清洗、消毒和包装。近300万件来自社会捐赠的旧衣物将在春节前后全部清洗完成,并发放到灾区困难群众手中。
分类打包,清理出冬装和夏装
一件又一件来自四面八方的旧衣服如何“变旧为新”?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来到了成都市接收捐赠工作站。
站长赵林江介绍,“5·12”汶川地震发生以后,除了其它物资外,该站接到的旧衣服捐赠数量达300万件。特别是在冬季来临时,各地的爱心捐赠又掀高潮,每天数十辆大卡车将爱心物资送进捐赠站。一个个装满旧衣物的编织袋堆满了整整两个大仓库。记者看到,十几名工人正在仓库中对捐赠物资进行拆封、分类、打包。一个个用编织袋装着的衣物,打开一看,既有冬装,也有夏装,有男装,也有女装,有内衣,有外套。清理队长苏章元告诉记者,首先将冬装和夏装分别拣出来,其次再根据材质分类,比如毛衣放在一起,羽绒衣放在一起。
“捐赠的衣物中,约有7成可清洗后进行再利用,少数过于陈旧不具有使用价值的不再清洗运输,这样也有效地节约了成本。”赵林江说。
专业清洗,不但干净更要舒适
经过初步分拣,选出来的衣服送到一家专业洗涤公司进行清洗。货物接收员小马详细记录着每一个包装袋的数量,交接后,记者跟随满载旧衣物的卡车进了洗涤车间。
在这家位于成都西门的洗涤公司里,20多台大型的专业洗涤机器正在运转。打开包装,清洗工人再一次进行了更严格的分类:不光分冬夏装,还要看颜色,颜色差别太大的不能放在一起洗。然后,对毛衣、牛仔服等不同材质的衣服再进行分类。“每一种质地不同的衣服,洗涤工艺和添加的洗涤剂都不一样。”一位姓刘的洗涤师傅说。
进行了严格分类的衣服被放进大型洗涤机里,一台机器可同时清洗80件左右的冬衣。记者看到,工人除了放入了一种专业洗衣粉,还加入了消毒水、柔顺剂。此外,在清洗第二遍时,工人还把一种“综合酸粉”加进了机器里。“因为人体皮肤略偏碱性,加了这种药剂,洗出来的衣服PH为6.5左右的微酸性,这样人体不会发痒,而且会感觉到舒适”。
消毒,与五星级宾馆一样标准
来自天南地北的旧衣服,灾区群众穿在身上第一关心的就是有没有消毒。针对这个问题,洗涤公司张经理带记者现场参观了消毒全过程。
在第一遍洗涤时,加入了一种含有氯化物的消毒水。“跟自来水消毒一样,所有细菌都能杀灭。”当清洗完成,进入烘干环节,温度将达到80度到90度,“这是高温消毒。”经过这两次关口还不够,最后将分批次送到成都市疾控中心,对细菌残留、菌落总数等多项指标进行专业检测,完全合格才会发往灾区。
“我们完全参照宾馆用品的标准。”张经理介绍,宾馆的床单、被套等直接与人体皮肤接触,对卫生条件要求很高,对这些捐赠的旧衣物,所使用的洗涤工艺和药剂,“跟五星级宾馆的用品完全一致”。
洗涤烘干消毒分别完成后,对每一件衣服,进行熨烫,折叠整齐,用一个大小适中、崭新的塑料袋装起来。然后,再一件件装进一个大纸箱。纸箱上面印有衣服的数量、类别,同时还打上了洗涤公司的名称和电话。“这样谁都可以监督我们”。
经过这样的程序,仅仅一天时间,一件件旧衣物摇身变得干净整洁、散发着清香。
让捐赠旧衣物“变脸”,这是全国首创
四川省民政厅三郎木滚副厅长介绍,对社会捐赠衣物进行消毒清洗,这在全国都是首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三郎木滚讲了一个故事。他有一次到灾区检查工作时,看到一大堆人围着几个编织袋,里面的衣服乱糟糟,你一件我一件,翻得东倒西歪。好的大家一哄而抢,剩下的不够好的,扔得满地都是。这一幕深深触动了他,“要让每一份爱心,都恰到好处地传递给灾区群众”。
“这样做至少有五个好处。”三郎木滚说,一是针对性增加,冬装、夏装、男装、女装,灾区群众一目了然。二是降低了运行成本,将一些不具有使用价值的衣物清理出来,节约了运输及管理发放的成本。三是这些清洗后的衣物使管理发放更加规范,确保了公平有序。四是有利于环保,不再出现一些旧衣物到了灾区后没人要而四处丢弃的现象。五是真正体现了对灾区贫困地区困难群众的尊重,让他们穿上捐赠衣服时身心都感觉到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