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初,四川演出市场传来喜讯:成都演艺集团将与四川省体育馆合作,投资改造出一个适演场馆,演出票价至少降四成。 这一文化惠民举措,同时也是一次全新的改革探索:利用市场手段提升国有资产使用率,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如今,四川文化产业正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快发展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向前推进。 “大集团”带动,市场主体花满枝 培育合格市场主体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衡量改革是否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标志 2008年11月5日,四川出版人作别老体制,成为四川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员工,除人民出版社和民族出版社以外的10家出版单位全部转制为企业。 2008年省级文化集团阔步走向转企改制、联动作战:峨眉电影集团公司挂牌;天府文化产业集团整合省级文化演艺领域资源和资产,进行市场化运作;四川出版集团与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合作,打通出版、发行产业链条;四川党建期刊集团控股,四川出版集团和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参股,组建四川期刊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改革的步伐迈向纵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探索发行体制改革,进行市场化运作,提高了投递时效和质量,销售收入和利润实现较大增长;四川广电集团探索电台电视台节目 “制播分离”等改革,实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德阳、宜宾、遂宁等10多个市州报纸进行宣传采编与经营业务“两分开”试点…… 大集团带大产业,全省组建的8个文化集团总资产近200亿元,发行、都市类报业进入全国同行业综合竞争力前5强。全省拥有两家上市文化企业,6条电影院线,8个文化部命名的产业示范基地,1个 “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文化会展办展数居全国第五位,年拉动消费超百亿元。 项目抓手,文化产业新引擎 项目既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之举和核心所在,又是拉动内需的重要载体和引擎 2008年12月19日,“新华之星”在成都锦江工业总部基地奠基。它是四川新华发行集团“转企改制”后,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标志性工程。 更多的文化集团、企业借项目抓手拉动产业的延展与升级。经历了汶川特大地震的2008年,在四川依然是文化“项目年”:西部印刷工业园区进行了规划论证;四川广播电视中心工程已完成投资2亿元;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新校区完成投资2亿元…… 2009年,在省文化厅公布的“文化产业重建项目书”上,79个大项目榜上有名,将投入超过25亿元的资金。目前,全省已启动31个大项目。 集群效应,区域个性更鲜明 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文化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聚集,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 2008年12月28日,“红星路35号文化创意产业园”在蓉开门营业,引来国内知名创意机构纷纷入驻。 2009年,四川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的目标更加明晰——拉动内需、促进增长、激活存量、做大增量,推动多元产业互动融合。 离成都几十公里的温江区,已成为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投资、运营的四川省文化产业园区新址,即将破土动工,让集群效应的区域个性更加鲜明。
2009年初,四川演出市场传来喜讯:成都演艺集团将与四川省体育馆合作,投资改造出一个适演场馆,演出票价至少降四成。
这一文化惠民举措,同时也是一次全新的改革探索:利用市场手段提升国有资产使用率,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如今,四川文化产业正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快发展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向前推进。
“大集团”带动,市场主体花满枝
培育合格市场主体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衡量改革是否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标志
2008年11月5日,四川出版人作别老体制,成为四川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员工,除人民出版社和民族出版社以外的10家出版单位全部转制为企业。
2008年省级文化集团阔步走向转企改制、联动作战:峨眉电影集团公司挂牌;天府文化产业集团整合省级文化演艺领域资源和资产,进行市场化运作;四川出版集团与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合作,打通出版、发行产业链条;四川党建期刊集团控股,四川出版集团和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参股,组建四川期刊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改革的步伐迈向纵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探索发行体制改革,进行市场化运作,提高了投递时效和质量,销售收入和利润实现较大增长;四川广电集团探索电台电视台节目 “制播分离”等改革,实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德阳、宜宾、遂宁等10多个市州报纸进行宣传采编与经营业务“两分开”试点……
大集团带大产业,全省组建的8个文化集团总资产近200亿元,发行、都市类报业进入全国同行业综合竞争力前5强。全省拥有两家上市文化企业,6条电影院线,8个文化部命名的产业示范基地,1个 “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文化会展办展数居全国第五位,年拉动消费超百亿元。
项目抓手,文化产业新引擎
项目既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之举和核心所在,又是拉动内需的重要载体和引擎
2008年12月19日,“新华之星”在成都锦江工业总部基地奠基。它是四川新华发行集团“转企改制”后,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标志性工程。
更多的文化集团、企业借项目抓手拉动产业的延展与升级。经历了汶川特大地震的2008年,在四川依然是文化“项目年”:西部印刷工业园区进行了规划论证;四川广播电视中心工程已完成投资2亿元;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新校区完成投资2亿元……
2009年,在省文化厅公布的“文化产业重建项目书”上,79个大项目榜上有名,将投入超过25亿元的资金。目前,全省已启动31个大项目。
集群效应,区域个性更鲜明
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文化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聚集,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
2008年12月28日,“红星路35号文化创意产业园”在蓉开门营业,引来国内知名创意机构纷纷入驻。
2009年,四川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的目标更加明晰——拉动内需、促进增长、激活存量、做大增量,推动多元产业互动融合。
离成都几十公里的温江区,已成为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投资、运营的四川省文化产业园区新址,即将破土动工,让集群效应的区域个性更加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