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大项目:农业上台阶的关键之举——2009年省委一号文件热点三人谈(上)
时间:2009-02-23 来源:四川日报

嘉宾

张 宁 省委农办主任

任永昌 省农业厅厅长

郭晓鸣 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拉动内需补长“短板”促进增收

  记者: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相比,省委一号文件突出了“抓好重大项目建设”的内容,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张宁:抓好重大项目,首先是拉动内需、推进“两个加快”的现实要求。国家在拉动内需方面加大力度,灾后重建、对口援建又给我省带来特殊机遇,抓住这些机遇着力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可有力拉动省内二三产业发展,带动农村乃至全省整体消费能力的提高。

  其二,这是推动农业发展上台阶的迫切需要。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水利等建设滞后,一直是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短板”,制约性十分突出。

  其三,这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现实途径。大项目建设不仅能带来更多就业岗位,实施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工程、新增1000万头生猪出栏工程和特色效益农业等一批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还可促进农民大幅度增加种养业收入。

  任永昌:多年来,我省坚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得到增强,但农业基础设施差仍是制约我省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如全省的中低产田土面积达3519万亩,占总耕地的60%。农业重大项目是改善农业物质技术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直接载体,能有效整合各种农业生产要素,突破农业发展瓶颈制约,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郭晓鸣:抓重大项目,不仅是强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需要,也是更有效率地提高土地利用水平的需要。我省人多地少,单家独户、分散零星的经营模式制约了土地利用水平。搞重大项目建设,必定要配套规模化的基地建设,必然拉动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

  抓重大项目也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需要。目前我省农村小规模的经营方式难以提高农产品比较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抓大项目建设可大幅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

  抓重大项目还是我省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的需要,有利于城乡之间产业互动和产业平衡。

  今年农业农村项目投资突破1000亿元

  记者:我们准备了哪些项目?

  张宁: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后,省政府制定《四川省农业发展上台阶建设项目规划》,到2012年规划建设70余类、377个项目,总投资超过4000亿元,其中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投入2600多亿元。今年全省农业农村项目投资将突破1000亿元,比上年增长50%以上。

  任永昌:按照“两个加快”的要求,目前正研究和规划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耕地质量建设工程、种子工程、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等6大项目,其中耕地质量建设工程规划建设1000万亩标准农田,“再造一个成都平原”。今年到2012年,全省农村能源建设将投入145亿元。四川是全国最大的杂交稻制种基地和杂交稻种子出口基地,种子工程也将在这几年间投入30亿元。马铃薯、茶叶等10大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也将在今后几年内投入800多亿元。这些项目许多已正在或开始实施,5年内争取这10大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进入全国前三位,把我省建成全国重要的菜篮子基地。

  总之,要通过大项目实施,实现我省从种植大省向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强省跨越、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防止低效率投资和结构趋同

  记者: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应注重解决哪些问题?

  张宁:一是强化统筹协调,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严格项目管理。二是创新投融资机制。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整合项目资金,吸引和粘合社会资金投入。三是加快建设进度。要简化项目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尽快启动、建成一大批重大项目。四是确保工程质量。项目实施要严格执行招投标管理办法,强化质量监测检查,确保建设一批广大农民得实惠、子孙后代都受益的优质工程、放心工程。

  任永昌:目前农业投入渠道虽多,但较为分散,如何将资金打捆集中使用,发挥其综合效益,是应该注意解决的问题。此外,由于制度缺陷,存在重争取、轻管理现象,应加强监管,使项目发挥应有效益。

  郭晓鸣:我认为项目应该科学论证,合理布局,防止低效率投资和结构趋同。必须以保证农民利益为主线,以农民能否得到利益为标准。要以市场化方式来推进重大项目,搭建投资平台,吸引金融、社会资本进入,以市场化方式运行来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