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 赵文欣 省科技顾问团副主任 王书斌 省农科院党委书记 文心田 省人大农委副主任委员 增收靠什么 农民工培训、特色农业和政府投入 记者:“三农”问题重点是农民增收,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一号文件”有哪些创新举措? 赵文欣:农民增收大头在劳务收入。我省有2000万农民外出打工,受金融危机影响,农民工就业出现困难。现在看来问题不算严重,返川农民工不超过一成,但要密切关注三四月份农民工返川动向。一号文件已提出,要建立省、市、县、乡四级农民工失业返乡统计监测,及时出台应对之策。 劳务增收的缺口要想办法弥补,“一号文件”提出抓好特色效益农业。四川农业总体在全国排前三,但领先产品不多,只有生猪是全国第一;四川气候条件好,农产品样样都可种,可惜样样不精。以工程化模式推进农产品创特色、创品质,在四川农业史上前所未有。 王书斌:返乡农民工对农业生产“兴趣”不浓,有的甚至“不会”种田。所以“一号文件”积极谋划农民工就业问题,我省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在1万亿-1.2万亿,每10万元投入创造一个就业机会就有1000万个工作岗位,每20万元投入创造一个就业岗位也有500万个就业岗位,所以这个目标和任务要同时分解。 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应研究市场、打造品牌。某种意义上讲,研究市场比研究生产更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实施品牌战略,打破行政区划做规模,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共同应对和挑战大市场。 文心田:“一号文件”高度关注农民增收,对农民工培训问题也抓得很紧,省上谋划多渠道解决问题:其一是靠四川自身加快经济发展来提供就业岗位,我省今年很多大项目也需要人力资源支撑;其二是抓住灾后重建机遇,吸纳大量劳动力。目前落实以工代赈政策就能鼓励农民亲手重建家园,同时也能获得相应报酬;其三,靠城市化、工业化转移农村劳动力,因为我省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还是太大;其四是加快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是我省的薄弱领域,也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潜力领域。 增产靠什么 科技推广、科技投入和激励政策 记者:今年我省将狠抓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农业发展上台阶,实施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工程、新增1000万头出栏生猪生产能力工程,如何保障目标实现? 赵文欣:两大工程将花5年时间完成。川渝分家前,四川粮食年产量为701亿斤,此后多年都未超过这一数字。去年四川虽连续遭受冰冻灾害和地震灾害,但全省粮食总产量仍事隔8年重新跃上700亿斤台阶,成为历史上的第三个高产年。由此可见,要增产100亿斤、总产量达到800亿斤,我们下的决心大,压力和难度也非常大。 四川耕地有限,大量新增耕地不太现实,靠什么增产?举个例子,去年39个地震重灾县(市)尽管粮食面积减少,但仍增产0.8亿斤,原因就在于单产提高了。这就是解决之道。 王书斌:该命题直指农业生产的科技支撑问题。现在我省问题有三:一是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年轻人种地的不多了;二是农业土地经营规模过于“碎化”,农产品价格时涨时落,农民对科技需求的动力和热情不足;三是农技推广系统端口断点太多,农技被阻挡在“最后一公里”。所以要打造农技推广的“绿色通道”;健全网络,健全机制,保证经费,鼓励专家到第一线去,将农民培训为技术能手。 文心田:实施新增100亿斤粮食工程和1000万头出栏生猪生产能力工程,二者关系紧密,相辅相成。四川是人口大省,粮食所需要基本立足省内平衡,部分工业用粮和畜牧养殖用粮,还需与省外调剂,但粮食缺口不能太大。我认为实现这两个新增工程主要依靠科技、投入和政策。科技解决优质高产品种,投入解决种养殖基本建设 (包括水利),政策调动种植养殖的积极性。 提高单产,品质还要更好,只能依靠科技来解决。现在全国水稻平均亩产只有400多公斤,而优良品种在较大面积已可达亩产800公斤。因此,持续科技投入、研究出更多好品种,同时推广科学的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持续推进种养基础设施建设,就一定能够实现预期目标。
嘉宾
赵文欣 省科技顾问团副主任
王书斌 省农科院党委书记
文心田 省人大农委副主任委员
增收靠什么
农民工培训、特色农业和政府投入
记者:“三农”问题重点是农民增收,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一号文件”有哪些创新举措?
赵文欣:农民增收大头在劳务收入。我省有2000万农民外出打工,受金融危机影响,农民工就业出现困难。现在看来问题不算严重,返川农民工不超过一成,但要密切关注三四月份农民工返川动向。一号文件已提出,要建立省、市、县、乡四级农民工失业返乡统计监测,及时出台应对之策。
劳务增收的缺口要想办法弥补,“一号文件”提出抓好特色效益农业。四川农业总体在全国排前三,但领先产品不多,只有生猪是全国第一;四川气候条件好,农产品样样都可种,可惜样样不精。以工程化模式推进农产品创特色、创品质,在四川农业史上前所未有。
王书斌:返乡农民工对农业生产“兴趣”不浓,有的甚至“不会”种田。所以“一号文件”积极谋划农民工就业问题,我省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在1万亿-1.2万亿,每10万元投入创造一个就业机会就有1000万个工作岗位,每20万元投入创造一个就业岗位也有500万个就业岗位,所以这个目标和任务要同时分解。
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应研究市场、打造品牌。某种意义上讲,研究市场比研究生产更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实施品牌战略,打破行政区划做规模,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共同应对和挑战大市场。
文心田:“一号文件”高度关注农民增收,对农民工培训问题也抓得很紧,省上谋划多渠道解决问题:其一是靠四川自身加快经济发展来提供就业岗位,我省今年很多大项目也需要人力资源支撑;其二是抓住灾后重建机遇,吸纳大量劳动力。目前落实以工代赈政策就能鼓励农民亲手重建家园,同时也能获得相应报酬;其三,靠城市化、工业化转移农村劳动力,因为我省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还是太大;其四是加快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是我省的薄弱领域,也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潜力领域。
增产靠什么
科技推广、科技投入和激励政策
记者:今年我省将狠抓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农业发展上台阶,实施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工程、新增1000万头出栏生猪生产能力工程,如何保障目标实现?
赵文欣:两大工程将花5年时间完成。川渝分家前,四川粮食年产量为701亿斤,此后多年都未超过这一数字。去年四川虽连续遭受冰冻灾害和地震灾害,但全省粮食总产量仍事隔8年重新跃上700亿斤台阶,成为历史上的第三个高产年。由此可见,要增产100亿斤、总产量达到800亿斤,我们下的决心大,压力和难度也非常大。
四川耕地有限,大量新增耕地不太现实,靠什么增产?举个例子,去年39个地震重灾县(市)尽管粮食面积减少,但仍增产0.8亿斤,原因就在于单产提高了。这就是解决之道。
王书斌:该命题直指农业生产的科技支撑问题。现在我省问题有三:一是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年轻人种地的不多了;二是农业土地经营规模过于“碎化”,农产品价格时涨时落,农民对科技需求的动力和热情不足;三是农技推广系统端口断点太多,农技被阻挡在“最后一公里”。所以要打造农技推广的“绿色通道”;健全网络,健全机制,保证经费,鼓励专家到第一线去,将农民培训为技术能手。
文心田:实施新增100亿斤粮食工程和1000万头出栏生猪生产能力工程,二者关系紧密,相辅相成。四川是人口大省,粮食所需要基本立足省内平衡,部分工业用粮和畜牧养殖用粮,还需与省外调剂,但粮食缺口不能太大。我认为实现这两个新增工程主要依靠科技、投入和政策。科技解决优质高产品种,投入解决种养殖基本建设 (包括水利),政策调动种植养殖的积极性。
提高单产,品质还要更好,只能依靠科技来解决。现在全国水稻平均亩产只有400多公斤,而优良品种在较大面积已可达亩产800公斤。因此,持续科技投入、研究出更多好品种,同时推广科学的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持续推进种养基础设施建设,就一定能够实现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