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减灾委、民政部2日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唤起全民防灾意识 ——民政部有关负责人就我国首个“防灾减灾日”答记者问 国家减灾委、民政部2日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为什么要设立“防灾减灾日”?“防灾减灾日”期间全国范围内将部署开展哪些活动?目前我国防灾减灾工作还存在那些不足?……带着相关疑问,记者采访了民政部有关负责人。 问:目前已有“国际减灾日”,国家为什么还要设立“防灾减灾日”? 答:1989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将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确定为“国际减灾日”,旨在唤起国际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敦促各国政府把减轻自然灾害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在设立“国际减灾日”的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设立本国的防灾减灾主题日,有针对性地推进本国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损失影响之大,举世震惊。设立我国的“防灾减灾日”,一方面是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将使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问:“防灾减灾日”期间,在全国范围内将部署开展哪些活动? 答:今年5月12日是国家首个“防灾减灾日”。近日,国家减灾委对各地、各部门开展“防灾减灾日”活动提出了要求,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开展。 一是开展中小学防灾减灾专题活动。宣传周期间,全国中小学普遍开展一次防灾减灾专题活动,提高学生防灾减灾素养。 二是开展各类防灾减灾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向广大干部和群众介绍灾害基本知识、防灾减灾基本常识和避险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 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演练。针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卫生防疫、自救互救、转移安置等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和技能练兵活动。 四是开展 “防灾减灾日”集中宣传活动。宣传周期间,各类媒体集中开展各类防灾减灾宣传活动。营造防灾减灾舆论氛围。 问:为什么“防灾减灾日”期间要在学校开展一次专题教育活动呢? 答:在学校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是国家综合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一个孩子,将影响一个家庭,因此开展学校防灾减灾教育意义重大。借助这项专题活动,提高学生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技能,进一步推动学校防灾减灾教育的普及。 问:请谈谈目前我国防灾减灾工作中还存在哪些不足? 答: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的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够健全,动员社会参与防灾减灾的配套措施还不够完善。二是地方各级协调机制尚不够完善,部门间信息共享还需进一步健全。三是灾害的监测体系还不够完善,预警信息覆盖率和时效性尚待提高。四是全社会各类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五是减灾科技应用和减灾研究需要强化。 问:针对存在的问题,今后应在哪些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答: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应着力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尽快制定综合性的减灾法,明确政府、社会和受灾群众的权利与义务,使自然灾害的救助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二是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重大减灾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国家整体减灾能力。 三是健全各级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全面提高国家灾害应急反应能力和管理水平。 四是尽快构建国家减灾救灾信息共享平台,充分发挥科技在减灾中的重要作用。 五是普及减灾知识,使减灾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逐步培养一支高效率的专业队伍,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逐步构建社会化的防灾减灾网络。 六是积极拓展和加强与有关国家、联合国机构和区域减灾组织的合作与交流,重点加强灾害监测预警预报、重大灾害应急救援等方面的合作。
国家减灾委、民政部2日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唤起全民防灾意识
——民政部有关负责人就我国首个“防灾减灾日”答记者问
国家减灾委、民政部2日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为什么要设立“防灾减灾日”?“防灾减灾日”期间全国范围内将部署开展哪些活动?目前我国防灾减灾工作还存在那些不足?……带着相关疑问,记者采访了民政部有关负责人。
问:目前已有“国际减灾日”,国家为什么还要设立“防灾减灾日”?
答:1989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将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确定为“国际减灾日”,旨在唤起国际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敦促各国政府把减轻自然灾害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在设立“国际减灾日”的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设立本国的防灾减灾主题日,有针对性地推进本国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损失影响之大,举世震惊。设立我国的“防灾减灾日”,一方面是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将使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问:“防灾减灾日”期间,在全国范围内将部署开展哪些活动?
答:今年5月12日是国家首个“防灾减灾日”。近日,国家减灾委对各地、各部门开展“防灾减灾日”活动提出了要求,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开展。
一是开展中小学防灾减灾专题活动。宣传周期间,全国中小学普遍开展一次防灾减灾专题活动,提高学生防灾减灾素养。
二是开展各类防灾减灾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向广大干部和群众介绍灾害基本知识、防灾减灾基本常识和避险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
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演练。针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卫生防疫、自救互救、转移安置等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和技能练兵活动。
四是开展 “防灾减灾日”集中宣传活动。宣传周期间,各类媒体集中开展各类防灾减灾宣传活动。营造防灾减灾舆论氛围。
问:为什么“防灾减灾日”期间要在学校开展一次专题教育活动呢?
答:在学校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是国家综合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一个孩子,将影响一个家庭,因此开展学校防灾减灾教育意义重大。借助这项专题活动,提高学生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技能,进一步推动学校防灾减灾教育的普及。
问:请谈谈目前我国防灾减灾工作中还存在哪些不足?
答: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的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够健全,动员社会参与防灾减灾的配套措施还不够完善。二是地方各级协调机制尚不够完善,部门间信息共享还需进一步健全。三是灾害的监测体系还不够完善,预警信息覆盖率和时效性尚待提高。四是全社会各类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五是减灾科技应用和减灾研究需要强化。
问:针对存在的问题,今后应在哪些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答: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应着力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尽快制定综合性的减灾法,明确政府、社会和受灾群众的权利与义务,使自然灾害的救助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二是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重大减灾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国家整体减灾能力。
三是健全各级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全面提高国家灾害应急反应能力和管理水平。
四是尽快构建国家减灾救灾信息共享平台,充分发挥科技在减灾中的重要作用。
五是普及减灾知识,使减灾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逐步培养一支高效率的专业队伍,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逐步构建社会化的防灾减灾网络。
六是积极拓展和加强与有关国家、联合国机构和区域减灾组织的合作与交流,重点加强灾害监测预警预报、重大灾害应急救援等方面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