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物价,最大的贡献在农业;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在农村;增加收入,最大的困难在农民。 今年全国两会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度之高,早已在社会各界预料之中。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做好今年农业农村工作,对“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需要特别关注的是,2000多万农民工失业返乡,农产品价格一路走低,农民增收更加困难! 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分析“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看一看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的各种指标,让农民普遍富裕起来是一个标志性指标。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4761元。农民收入低,农村消费需求不足,农村市场很难启动。正如两会代表委员在调查研究中看到的那样,扩大消费,最大的困难是农民手中无钱。 农民增收难在哪里?专家学者分析认为,农民增收困难原因很多,但根本原因是就业结构问题。看一看刚刚公布的2008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就会发现,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3%,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8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0210万人。也就是说,在农村就业人员多达47270万人,只创造了11.3%的GDP,劳动生产率低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等资源太少,农村人口太多。人多地少,越种越穷,越穷越种,怎么增加收入?我省人均耕地0.67亩,家家种粮,户户养猪,商品化率只有50%,增加农民收入主要靠农产品涨价是不行的。农民收入问题,实际上是就业问题,根本途径是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减少农民,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就业。 农民增收难,难就难在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集中表现在城乡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要素流通不畅、比较优势互补不充分、市民农民发展机会不平等。特别是农村劳动力“隐性失业”,导致农民增收困难。长期以来,农村是我国富余劳动力的一个大“蓄水池”,农村中的富余劳动力经常处在“隐性失业”状态。只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打通城乡劳动力市场,让农民进入非农领域,才能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这是解决农民增收的当务之急,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要求。 农民增收难,难就难在城乡二元体制。经济学家研究表明,城乡二元结构自古就有,但城乡二元体制却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才形成的。当时,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户籍分为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受到十分严格的限制。现在,农民可以进城务工了,可以把家属带进城镇生活了,但他们仍然是农民,不能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各种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正如有的代表委员指出的那样,“农民工”这个特殊名称,本身就是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只有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让农民和城市市民一样享有同等的权利,拥有同等的就业机会,才能真正使农民走向共同富裕。 总而言之,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城乡协调发展中的首要问题,也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城乡二元体制改革从此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新阶段,我省GDP已经越过万亿元大关,成都市已被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们要抓住机遇,联动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在统筹城乡发展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走向城乡一体化,关键是城乡互动,核心是农民增收!
稳定物价,最大的贡献在农业;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在农村;增加收入,最大的困难在农民。
今年全国两会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度之高,早已在社会各界预料之中。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做好今年农业农村工作,对“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需要特别关注的是,2000多万农民工失业返乡,农产品价格一路走低,农民增收更加困难!
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分析“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看一看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的各种指标,让农民普遍富裕起来是一个标志性指标。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4761元。农民收入低,农村消费需求不足,农村市场很难启动。正如两会代表委员在调查研究中看到的那样,扩大消费,最大的困难是农民手中无钱。
农民增收难在哪里?专家学者分析认为,农民增收困难原因很多,但根本原因是就业结构问题。看一看刚刚公布的2008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就会发现,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3%,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8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0210万人。也就是说,在农村就业人员多达47270万人,只创造了11.3%的GDP,劳动生产率低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等资源太少,农村人口太多。人多地少,越种越穷,越穷越种,怎么增加收入?我省人均耕地0.67亩,家家种粮,户户养猪,商品化率只有50%,增加农民收入主要靠农产品涨价是不行的。农民收入问题,实际上是就业问题,根本途径是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减少农民,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就业。
农民增收难,难就难在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集中表现在城乡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要素流通不畅、比较优势互补不充分、市民农民发展机会不平等。特别是农村劳动力“隐性失业”,导致农民增收困难。长期以来,农村是我国富余劳动力的一个大“蓄水池”,农村中的富余劳动力经常处在“隐性失业”状态。只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打通城乡劳动力市场,让农民进入非农领域,才能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这是解决农民增收的当务之急,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要求。
农民增收难,难就难在城乡二元体制。经济学家研究表明,城乡二元结构自古就有,但城乡二元体制却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才形成的。当时,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户籍分为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受到十分严格的限制。现在,农民可以进城务工了,可以把家属带进城镇生活了,但他们仍然是农民,不能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各种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正如有的代表委员指出的那样,“农民工”这个特殊名称,本身就是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只有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让农民和城市市民一样享有同等的权利,拥有同等的就业机会,才能真正使农民走向共同富裕。
总而言之,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城乡协调发展中的首要问题,也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城乡二元体制改革从此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新阶段,我省GDP已经越过万亿元大关,成都市已被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们要抓住机遇,联动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在统筹城乡发展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走向城乡一体化,关键是城乡互动,核心是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