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住房保障的“成都模式”之一 拉动投资、促进消费、改善民生,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保障性住房建设,我省也推出了多种措施,要求各地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作为全省、全国最早开展住房保障的城市,成都市近年来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并践行“城市公共住房制度”,完善城市住房保障性体系,成果斐然,被誉为住房保障的“成都模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一位领导在视察了成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后,认为:“成都市真正把保障性住房建成了党和政府的德政工程、民生工程。”面对“5·12”地震后恢复重建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面对全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成都市房产管理局负责人表示,成都市将进一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为全省拉动投资、促进消费、改善民生,发挥积极的先导作用。 梯级保障 关键词:廉租房、经适房、限价房。租,政府给补贴;买,政府给支持。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300年前,在成都,一代诗圣杜甫写下了这一千古名句。1300年后,同样在成都,“寒士们”可以告慰老杜了:“城市公共住房制度”已然构建,“广厦”已然形成,低收入家庭已然安居。 走进成都锦江区东光小区东光街张忠兴的家,双眼严重弱视的他,兴奋地对来访者说:“过去10多年,一家老少四口,挤在一套3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全靠妻子送报挣钱养家。2007年,市房管局为我们租赁了一套61平方米大小的廉租房,客厅宽敞,孩子、大人独立卧室,厨房、卫生间配套齐全,真是没想到呀。”住在东三环外经济适用房“居家福地”小区的罗志萍,一家三口以前和年迈的父母住在一处50多平方米的房子,很不方便,但两口儿的月收入加起来1500元,又买不起经济适用住房,去年政府就给他们提供了82平方米套二的租赁型经济适用住房,每月交360元的租金,比同地段的出租房便宜多了。罗志萍说:“现在感觉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日子很甜美。” 这就是成都市“城市公共住房制度”给“寒士们”带来的阳光普照,众多低收入家庭都感受到了温暖。从2000年至今,成都中心城区共有5万多户低收入家庭通过廉租住房制度解决了住房困难,其中通过旧城改造等方式解决27000多户;8805户低收入家庭住进了经济适用住房;7600户已经或即将搬进限价房。总计7万多户,略占五城区总户数的10%。 由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为主体,构成的城市公共住房体系,正是成都解决“寒士”住房的“广厦”,根据家庭收入的差别,政府对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援助分成三个层次:家庭年收入22000元以下,且人均住房面积16平方米以下的,可以申请廉租房;家庭年收入4万元以下,且人均住房面积16平方米以下的,可以申请经济适用住房;家庭年收入4万元以上,又低于6万元,现有住房面积72平方米以下的,可以申请限价商品住房。廉租房,实行“应保尽保”,包括实物配租、租金核减、租金补贴;经济适用住房,实行“按照标准、提前登记、按需建设、保证供应”,低收入家庭可买可租,暂时无力购买的,可按同地段租金9折租住,2年后可申请购买;限价商品住房,面向既不能符合经济适用住房申购条件,又无力购买商品房的中等偏低收入家庭,房价比同地段普通商品住房低20-25%。 一句话,人人都有房子住,买不起商品住房的,由政府提供公共住房保障,可租———租金由政府提供,可买———房价大大低于商品住房。 “分层次,多形式,全覆盖”的梯级保障,让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有所居,确保人人有房住。 全面覆盖 关键词:时间上,从长期住房困难户延伸至阶段性住房困难户;空间上,从五城区延伸至郊区县。 陈明是成都高新区一家企业去年招聘的大学生,刚参加工作,无力买房。去年,成都市房管局推出了100套专门针对大学毕业生的租赁型公寓,租金享受7折优惠。乐不可支的陈明即刻提出申请,3月份搬进了一套40多平方米的小套一。据成都市房管局介绍,2005年毕业来蓉落户的大学生,特别是重点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或市政府重点培育的大企业、大集团招聘的大学生,年收入22000元以下,没有住房的,都可以提出申请。 “成都市住房保障要适应新形势,适应‘全域成都’的要求,与时俱进,把保障性住房全面覆盖至阶段性住房困难者, 覆盖至郊区市县。”这是成都市房管局负责人的庄严承诺,掷地有声。业内专家解读,成都住房保障体系开始全面扩容,时间上,在做好城市长期困难户家庭住房的同时,向大学毕业生、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员工以及高级专业人才等阶段性住房困难户,伸出了援助之手;空间上,向五城区以外的郊区(市)县扩展,把更多的进城务工农民、失地农民、拆迁户等纳入保障范围。陈明等大学生,正是去年成都试点解决阶段性住房困难户的受惠者。根据成都保障性住房的推进计划,今年将重点试点大学生公寓、高级员工公寓,目前,成都已经启动6000余套高级员工及外来务工人员公寓建设,预计2009年底首批竣工使用。 孙川的老家双流县隶属“大成都”区域,两年前他和妻子来到成都武侯区打工,单位与他们签了合同,也上了保险,但收入低买不起商品房。去年4月24日,成都市房产管理局出台《关于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申购经济适用住房有关具体问题的通知》,意味着农民变市民真正“破题”:只要在城镇具有稳定职业,连续缴纳综合社会保险或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两年以上,并首次在城镇购房的成都籍农村务工人员,都有资格申购经济适用房。现在陈川用省吃俭用积蓄的10多万元作首付,按揭了一套经济适用住房,孩子读书的问题也解决了,孙川很兴奋:“从此可以在成都扎根打拼了。” 据统计,近几年,在成都城镇务工的农村劳动者近200万人,其中成都籍的农村务工人员达到百万人以上,如何将他们从“铁皮房”、“棚户房”中解脱出来,成都市“支持”、“鼓励”新招不断:支持企业建设单位集体宿舍;支持在进城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地区,建设外来务工人员宿舍,由用工企业租赁;鼓励村镇、街道将新居工程和新农村建设中的闲置住房,优先向成都籍、具有相对稳定职业的农村务工人员租赁;鼓励各地政府划拨土地,建设政策性安居住房,以低于经济适用住房10-15%的价格,向放弃宅基地的成都籍农村务工人员出售。同时,积极支持、引导、鼓励进城务工人员购买城镇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以及普通商品住房。
探寻住房保障的“成都模式”之一
拉动投资、促进消费、改善民生,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保障性住房建设,我省也推出了多种措施,要求各地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作为全省、全国最早开展住房保障的城市,成都市近年来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并践行“城市公共住房制度”,完善城市住房保障性体系,成果斐然,被誉为住房保障的“成都模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一位领导在视察了成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后,认为:“成都市真正把保障性住房建成了党和政府的德政工程、民生工程。”面对“5·12”地震后恢复重建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面对全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成都市房产管理局负责人表示,成都市将进一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为全省拉动投资、促进消费、改善民生,发挥积极的先导作用。
梯级保障
关键词:廉租房、经适房、限价房。租,政府给补贴;买,政府给支持。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300年前,在成都,一代诗圣杜甫写下了这一千古名句。1300年后,同样在成都,“寒士们”可以告慰老杜了:“城市公共住房制度”已然构建,“广厦”已然形成,低收入家庭已然安居。
走进成都锦江区东光小区东光街张忠兴的家,双眼严重弱视的他,兴奋地对来访者说:“过去10多年,一家老少四口,挤在一套3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全靠妻子送报挣钱养家。2007年,市房管局为我们租赁了一套61平方米大小的廉租房,客厅宽敞,孩子、大人独立卧室,厨房、卫生间配套齐全,真是没想到呀。”住在东三环外经济适用房“居家福地”小区的罗志萍,一家三口以前和年迈的父母住在一处50多平方米的房子,很不方便,但两口儿的月收入加起来1500元,又买不起经济适用住房,去年政府就给他们提供了82平方米套二的租赁型经济适用住房,每月交360元的租金,比同地段的出租房便宜多了。罗志萍说:“现在感觉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日子很甜美。”
这就是成都市“城市公共住房制度”给“寒士们”带来的阳光普照,众多低收入家庭都感受到了温暖。从2000年至今,成都中心城区共有5万多户低收入家庭通过廉租住房制度解决了住房困难,其中通过旧城改造等方式解决27000多户;8805户低收入家庭住进了经济适用住房;7600户已经或即将搬进限价房。总计7万多户,略占五城区总户数的10%。
由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为主体,构成的城市公共住房体系,正是成都解决“寒士”住房的“广厦”,根据家庭收入的差别,政府对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援助分成三个层次:家庭年收入22000元以下,且人均住房面积16平方米以下的,可以申请廉租房;家庭年收入4万元以下,且人均住房面积16平方米以下的,可以申请经济适用住房;家庭年收入4万元以上,又低于6万元,现有住房面积72平方米以下的,可以申请限价商品住房。廉租房,实行“应保尽保”,包括实物配租、租金核减、租金补贴;经济适用住房,实行“按照标准、提前登记、按需建设、保证供应”,低收入家庭可买可租,暂时无力购买的,可按同地段租金9折租住,2年后可申请购买;限价商品住房,面向既不能符合经济适用住房申购条件,又无力购买商品房的中等偏低收入家庭,房价比同地段普通商品住房低20-25%。
一句话,人人都有房子住,买不起商品住房的,由政府提供公共住房保障,可租———租金由政府提供,可买———房价大大低于商品住房。
“分层次,多形式,全覆盖”的梯级保障,让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有所居,确保人人有房住。
全面覆盖
关键词:时间上,从长期住房困难户延伸至阶段性住房困难户;空间上,从五城区延伸至郊区县。
陈明是成都高新区一家企业去年招聘的大学生,刚参加工作,无力买房。去年,成都市房管局推出了100套专门针对大学毕业生的租赁型公寓,租金享受7折优惠。乐不可支的陈明即刻提出申请,3月份搬进了一套40多平方米的小套一。据成都市房管局介绍,2005年毕业来蓉落户的大学生,特别是重点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或市政府重点培育的大企业、大集团招聘的大学生,年收入22000元以下,没有住房的,都可以提出申请。
“成都市住房保障要适应新形势,适应‘全域成都’的要求,与时俱进,把保障性住房全面覆盖至阶段性住房困难者,
覆盖至郊区市县。”这是成都市房管局负责人的庄严承诺,掷地有声。业内专家解读,成都住房保障体系开始全面扩容,时间上,在做好城市长期困难户家庭住房的同时,向大学毕业生、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员工以及高级专业人才等阶段性住房困难户,伸出了援助之手;空间上,向五城区以外的郊区(市)县扩展,把更多的进城务工农民、失地农民、拆迁户等纳入保障范围。陈明等大学生,正是去年成都试点解决阶段性住房困难户的受惠者。根据成都保障性住房的推进计划,今年将重点试点大学生公寓、高级员工公寓,目前,成都已经启动6000余套高级员工及外来务工人员公寓建设,预计2009年底首批竣工使用。
孙川的老家双流县隶属“大成都”区域,两年前他和妻子来到成都武侯区打工,单位与他们签了合同,也上了保险,但收入低买不起商品房。去年4月24日,成都市房产管理局出台《关于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申购经济适用住房有关具体问题的通知》,意味着农民变市民真正“破题”:只要在城镇具有稳定职业,连续缴纳综合社会保险或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两年以上,并首次在城镇购房的成都籍农村务工人员,都有资格申购经济适用房。现在陈川用省吃俭用积蓄的10多万元作首付,按揭了一套经济适用住房,孩子读书的问题也解决了,孙川很兴奋:“从此可以在成都扎根打拼了。”
据统计,近几年,在成都城镇务工的农村劳动者近200万人,其中成都籍的农村务工人员达到百万人以上,如何将他们从“铁皮房”、“棚户房”中解脱出来,成都市“支持”、“鼓励”新招不断:支持企业建设单位集体宿舍;支持在进城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地区,建设外来务工人员宿舍,由用工企业租赁;鼓励村镇、街道将新居工程和新农村建设中的闲置住房,优先向成都籍、具有相对稳定职业的农村务工人员租赁;鼓励各地政府划拨土地,建设政策性安居住房,以低于经济适用住房10-15%的价格,向放弃宅基地的成都籍农村务工人员出售。同时,积极支持、引导、鼓励进城务工人员购买城镇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以及普通商品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