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绘就“高原明珠”风情画
时间:2009-04-28 来源:四川日报

  到九寨沟、黄龙风景区和川西北大草原,有“高原明珠”之称的松潘县川主寺镇是必经之地。导游刘杰不知多少次到过这里,但每次都和他带的游客一样,有一种惊喜的感觉:“这个高原小镇,一年一个样,越来越美。”

  蓝天、白云、雪山映衬下,鳞次栉比的店铺藏羌风格鲜明,条条道路齐整清洁,车辆停放有序,就连震后重建的工地也忙而不乱。高原景致、民族风貌与现代文明相融,绘出一幅大气而又精致的小镇风情画。

  川主寺镇风景如画的城乡环境,是大自然的禀赋与川主寺人顺乎自然规律的创造合一的杰作。科学规划、科学建设、科学管理——川主寺镇成功地走出一条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之路。

抓住科学规划,就抓住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之本。川主寺镇规划历经数届领导、5次调整,始终定位明确、规划科学,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一步一个台阶

  震后出台的 《岷江川主寺河段景观改造规划》给人无限遐想:沿岷江而建的餐饮水街、都市酒吧水街、民俗文化公园和巴郎藏胞风情园,将形成一道滨河景观,成为贯穿全镇的特色风景线。

  “规划已付诸实施。”镇党委书记刘明刚拿出几本厚厚的规划图说,“以科学规划引领城乡建设和环境治理,让川主寺尝到了甜头。”

  早在1987年,川主寺镇就完成了历时两年的初期规划编制,将自身定位为“黄龙、九寨的旅游服务基地”。从那时起,旅游业就成为川主寺镇日后各类规划的关键词。1999年,城镇规划面积扩容,定位仍然为“黄龙、九寨沟、大草原风景区的门户和为这一地区旅游服务的主要基地”。

  川主寺镇规划历经数届领导、5次调整,从0.5平方公里逐步扩建到4.6平方公里规划区面积。“后面的规划是对前面规划的补充与发展,而不是推倒重来。”刘明刚说,川主寺镇的总体规划由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起点比较高,关键思路是城镇的布局、建设、风格要有利于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和旅游环境的改善。1999年、2002年和2008年规划的调整,均是对旅游定位的强化而不是削弱。这就保证了川主寺不同年代建设和发展的整体一致性。

  作为阿坝州旅游业的窗口,川主寺镇未来发展指向建设中国高原第一旅游航空港,建设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四川省藏族聚居区牧民新居典范,环境与风貌的打造被摆在重要位置。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形成一系列各类详细规划,涉及市政、旅游、环卫、绿化、交通等。其中,对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提出了明确要求。

  商业街每隔25-50米设置一个果皮箱,交通干道每60-80米设置一个,一般道路80-100米设一个。镇区居住区修建可供居民直接倾倒垃圾的小型垃圾收集站,高半山及离镇区较远的村,由村上保洁人员将垃圾运往指定的垃圾处理池进行掩埋或焚烧。沿滨江设滨江绿化地10—100米宽,九环线两侧各10米。城镇采用高原乔木、花、草坡相结合,形成高中低层次的绿化景观和随四季变化色彩缤纷的独特景象……

  川主寺镇的规划,震前侧重于城镇。灾后重建中,将规划调整与农村灾后重建相结合,加强对农村环境的治理,提升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让新农村与新城镇融为一景。

  巴郎村是川主寺镇中村,村里11户村民的房舍因震受损,需要重建。目前,一座座青瓦红檐白脊的藏式二层楼已经拔地而起,与周边古镇的建筑样式浑然一体。相距较远的东北村则是另外一幅面貌。该村位于国道213线旁,房舍的显著标志是外表刮了一层黄泥,泥巴色墙体在春日阳光下熠熠生辉。

  “灾后,全镇民居重建凸显川西民族风情。”刘明刚说,川主寺镇常住人口6014人,其中农业人口5038人。汉族民居重建以四合院、三合院为主,立面造型为白粉墙、坡屋顶、小青瓦、吊脚楼;回族独家小院则采用燕窝式的平面一楼一底布局,木结构、小青瓦。“完成加固和重建的农村民居,整体面貌焕然一新,既有传统风味,又有发展及升华空间,既有民族特色,又富有时代感。”

  在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总工程师骆克斌眼中,川主寺镇的灾后重建规划,不仅指导思想科学,而且具有相当科技含量。《岷江川主寺河段景观改造规划》正是由他主持编制。“这段河道长3.7公里,震后护岸崩塌较为严重。” 骆克斌说,生态混凝土、仿石混凝土、仿木桩混凝土等国内最先进的护岸技术,将在川主寺河道治理中得以应用,成为重建的一大亮点。

  化科学规划的美好蓝图为美好现实,必须靠也只能靠科学建设的实践。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体是人。科学规划引领人营造良好环境,良好环境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

  有了科学规划,就有了一个良好的起点,而化美好蓝图为美好现实必须靠也只能靠科学建设的实践。

  川主寺镇是从九黄机场前往松潘途经的第一个镇。因为地理位置优越,不少人想在九黄沿线修建住房或者商业用房,也曾发生过一夜间房屋拔地而起的事情。

  川主寺镇处理此类事情的办法,首先是告知对方,规划一经批准就具备法律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擅自修改。其次,直面矛盾,不推诿、不回避,积极作为,严格按照规划执行。

  客运车站计划在车站旁的绿地上修建商铺,遭到镇政府拒绝,因为商铺破坏整体绿化效果。这个拒绝,也避免了车站蒙受损失。因为在灾后重建新规划中,川主寺镇将打造 “川西北交通物流中心”,随着成兰铁路的修建,车站将迁移到城镇新区。

  坚持规划的权威性,就要严把入口关。“所有建设项目从选址规划、用地许可到开工许可,必须符合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用地布局、用地性质、规划指标及区域功能定位、整体风貌等相关规定”。

  以城乡建设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川主寺镇在遵循规划的前提下,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

  近年来,镇区内先后修建和改造了3公里长的主要街道、7000余米排水沟,镇区绿化面积达到11300平方米,交通、电力、通讯、饮水等基础设施基本建成,群众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城镇品位得到提升。

  川主寺镇辖14个村、2个社区、1个牧场。镇上为每个村配备1名清洁工,镇区配备59名,总计有清洁工75人。清洁工由公司统一管理,确保垃圾处理 “日产日清”。负责国道213线磨坎坡一段的清洁工蒋青祥说,一公里长的路段,她每天要来回清扫上百次。今年,他们的工资由每月480元提高到700元,村上保洁员则提高到510元,大家积极性更高了。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体是人。人营造良好环境,良好环境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以前,村民只是把自家周围收拾干净,很少注意公共环境卫生。”东北村党支书扎巴说,郎木寺—川主寺公路贯通后,路过村子的游客多了,甚至还有外国人。好客的东北村民下决心把村子打扫得像模像样,将各家护院的木栅栏换成整齐、美观的石头墙。

  东北村村民有个习惯:放牧时肩上扛着扫帚,随时把牛羊洒落在地上的粪便清扫干净。去年,水泥路铺到每户村民门口,村民们意识到,环境治理不只是到路上 “捡渣渣”,“还要把房前屋后、河道、河岸清理整洁,村子建筑的整体风貌也要统一”。去年底,这个村搞起“评星”活动,每月评两户最佳、两户最差,年终实施奖惩。扎巴说,村民喜欢比,以前比谁家摩托车豪华,现在比谁家卫生干净。村子主干道旁的墙体上,隔一段距离就划着红色标记,那是每户承包清扫路段的分界线。

  环境治理,给这个村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村里由种植青稞、胡豆,转为种植蔬菜,游客也开始登门拜访了。深受鼓舞的村民,上个月底每户主动承担了30多棵树的植树任务,还准备端午节在河边集体庆祝。

  历经多年科学建设实践,川主寺人环境综合治理的眼界更加开阔了。去年,巴郎村支书泽旺向镇政府提出,自来水厂日产5000吨水的能力,已不能满足城乡发展需求,自来水厂要扩容。这一提议在灾后重建规划中得到采纳。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既要靠硬件建设,也要靠软件建设。软件建设的核心是建立科学管理机制。有了科学管理机制,才能使硬件设施的效益发挥最大化、可持续

  川主寺镇有1200多家商铺。过去,这些商铺的店招五花八门。在川主寺镇经营银首饰加工的云南人张灿东发现,一夜之间,杂乱无章的店招变得美观大方了:统一使用雪山背景图案。店招由政府免费更换。

  川主寺镇一度存在的 “车辆乱停、垃圾乱倒、广告乱贴、摊位乱摆、工地乱象”的“五乱”现象,目前已基本消除。

  “最难的不是硬件设施建设,而是建立科学管理长效机制。”谈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松潘县委书记黄芝林深有感触,有了科学管理机制,才能使硬件设施的效益发挥最大化、可持续。

  川主寺镇将环境治理工作分解到户,落实到人,建立责任追究制和奖惩制。“川主寺镇的环境状况直接和家庭收入挂钩了,环境好了,游客才放心消费。”巴郎村党支书泽旺说。

  镇域内主次干道采取分段管理模式,每个段区配有1个卫生监督员,大村配2个,小村配1个,负责道路卫生的监管。同时,分别与各村、各包村干部和保洁员签订责任书,与各个宾馆饭店签订“门前七包”责任书,与各村及农户签订环境整治工作责任书,并就每月的治理情况兑现相应的奖惩。此外,该镇还向每个村定期配发“环卫五件套”:扫把、无齿钉耙、手推车、铁铲和铁撮箕。

  《川主寺镇环卫工人工作制度》、《环境卫生轮班制度》、《环境卫生检查评比制度》等系列工作制度相继制定;环境卫生整治资金预算投入由去年的68万元增加到今年的78万元;监督检查机制、全民动手机制逐步形成。

  在刘明刚眼中,治理“五乱”中难度最大的是治理摊位乱摆。“配置足够的停车位、垃圾车、垃圾桶,规范牌匾横幅,严格施工制度,一般就能解决乱停、乱倒、乱贴、乱象的问题,但是,治理摊位乱摆仅靠禁止还不够。”

  在川主寺镇,乱摆摊位者被称为“包包客”,多数来自低收入家庭。要消除乱摆摊位现象,根本在于解决 “包包客”的就业出路。为此,镇上每年在旅游淡季免费培训当地无业人员。今年3月份,培训400余人,20—35岁之间的,进行酒店客房服务培训和推土机、挖掘机使用技能培训;35岁—55岁之间且文化程度不高的,结合镇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反季节蔬菜种植培训。在灾后重建规划中,岷江川主寺河段特色餐饮街、酒吧街、风情园等建成后,将增加大量铺面,至少能吸纳5000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