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两千年前,蜀郡太守李冰治水,妙掘宝瓶口,引岷江水为川西平原自流灌溉,给后人留下传世水利工程都江堰。这是一个伟大的创意。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古堰经受了8级特大地震的考验,依然顺畅流淌。得水之地,丽而不媚。平实之处,新添内涵。 本报记者在大地震后,目睹了都江堰人经受大灾大难的坚强;灾难过后,都江堰到处都播撒充满创意的美好种子,一年中破土成长。 清晨8:30,记者选择这个时间向都江堰进发。一年前的5月13日,正是在这一时刻,在茫茫雨雾中,记者赶到了都江堰。 迎面而来的是,聚源中学里幸运获救的女孩罗薇,蒲阳路上营救张小平的惊心动魄场面,“梁氏乡村渔港”内开宝马车的陌生人和善良的店主,临时安置点内张宗品的“温暖点”,大观镇茶坪村一波三折的重建故事......震后当地人民在抢险救人中所表现出的坚强与善良,让人记忆深刻。 灾难为大地带来伤口,但也为希望的种子出土创造了机会。如今在都江堰灾后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充满着创意与希望的种子在发芽、开花、结果。 一次政策变革,催生大批联建新房 从去年9月都江堰签定联建第一单开始,到今年4月中旬,总共有9000多户受灾群众和相应的城市居民加入到联合重建的行列,占据这里农村灾后重建的五分之一强。 5月17日下午四点,都江堰市大观镇茶坪村一组村民吴红虎,告诉村委会主任刘明福“事情搞定了”。一句话,换来两张笑脸。 此前两个小时,吴红虎和成都市民王春凤签订了联建协议。根据协议,王春凤在吴红虎提供的面积为460平方米的宅基地上,分别修建两栋分别为190平方米和270平方米的房子,建成后,吴红虎将免费得到其中面积较小的一栋。 茶坪村位于青城山脚下,地震中,全村153户人家有近100户的房屋严重损坏或倒塌,需要重建。但对于这个近年来刚刚发展起来的小村庄来说,动辄几十万的重建资金无疑是“拦路虎”。直到去年6月底,成都市出台了 《关于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灾后农村住房重建的意见》,其中最打动村民的是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灾后重建。 作为在成都市率先开始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地区,加之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都江堰从一开始就受到联建方青睐。然而,事情进行的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在产权问题的表达上并不十分清晰,一段时间来,联建大军汹涌而来,却又激荡而去。 去年8月底,记者曾到青城山镇和大观镇采访,刘明福心事重重地告诉记者,联建房真正谈成的少。9月12日,记者采写的《成都联建房观察》见报,不到半个月,成都市下发了 《关于重灾区农户灾毁住房联建等有关事项的通知》。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市(县)国土资源局对农户的原宅基地使用证进行变更,为联建方使用的剩余集体建设用地发放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证,土地用途为非住宅(包括商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土地使用年限参照国有建设用地出让年限或自行协商确定。 当年12月22日,村民王正良和联建方邓小林分别拿到了属于自己的 《集体土地使用证》,这也是灾后联建房屋集体土地使用全国第一证。报纸上,两个人手执鲜红的土地使用证,满脸是笑。“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刘明福回忆。从那一天开始,先前犹豫观望的联建方开始纷纷与村民签订正式协议,截至今年4月17日,全村总共有75户村民与联建方签了协议,其中动工的有65户,竣工9户。茶坪全镇目前共有200多农户参与联建,共吸引社会资金6000多万元。 目前都江堰全市已经有9000多户农民加入到灾后住房联建中来,这无疑将为全市按时完成农村永久性住房重建目标贡献一臂之力。面对这样的场景,都江堰统筹城乡工作局局长罗朝鹏感叹不已地说:“要不是此前率先开展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当下的联建就难以推进;而灾后重建的非常之事,也为改革的非常之为创造了良好契机。” 三张旅游卡,带来景区人流如织 感恩卡发放后仅10天,青城山和都江堰景区游客人数超过10万人次,截至11月底,当地接待游客水平恢复到上一年的75%;今年金银熊猫卡发放后的第一个清明小长假,两地接待游客超过去年同期水平。 “欢迎您光临都江堰!”4月17日中午12:40,沈阳的王国良夫妇来到都江堰景区大门口,面对检票员,掏出了身份证和刚刚办理的金熊猫卡,经过短暂的核对,检票员微微躬身,做出了一个请进的手势。 参观中,面对此前魂牵梦绕的千年古堰,王国良兴奋不已。他告诉记者,自己对四川的风景名胜非常仰慕,但由于时间和经济条件限制,一直没能如愿。两年前,他退休回家,终于有了时间,但一算账,即便是坐火车来,路费、门票加食宿怎样也得好几千。今年4月初,他从电视上看到了成都推出金熊猫卡的消息,外省人只需花一元钱,就可以办理一张卡,从而免费畅游都江堰、青城山等10多个景点,算一算,两人仅门票就可以省下2000多元。 5月14日,夫妇俩上了从沈阳前往成都的火车。16日一抵达成都,就到红旗超市去办理了两张金熊猫卡,并于当天游览了杜甫草堂和武侯祠。17日,夫妇俩又来到了都江堰,之后还计划逐一游览景区。“毕竟来一次不容易啊”。 当天,都江堰景区内的宝瓶口、飞沙堰等多个景点,随处可见一队队举着小旗的旅行团队,著名的安澜索桥上几乎站满了人。青城山景区大门口,游客排成了几十米的长队,一大群游客在山门前拍照留念,旁边一张巨大的留言海报上,密密麻麻地写着全国各地游客对于景区的祝福。 去年6月14日,都江堰市开始面向所有参与都江堰市抗震救灾工作的人士发放 “大爱无疆,感恩永恒”的感恩卡。就是这张小小的感恩卡,为景区带来了如潮人流。去年6月15日-26日,10天之内,都江堰景区共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日均超过一万人次,恢复到震前水平。而当年的10月黄金周,都江堰和青城山两地共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截至去年11月底,游客接待量已恢复至上年的75%。 作为全省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显然不会满足于这一比例。今年春节后,成都市就开始谋划新的措施。3月24日下午,该市举行了“熊猫卡”的首发仪式,年内将对省外游客发放熊猫金卡1500万张,省内发放熊猫银卡500万张。效果立即显现,几天后的清明小长假,都江堰和青城山两景区共接待游客4.5万人次,超过去年同期水平,其中仅都江堰一地就接待持金熊猫卡的游客1000多人次。 记者与都江堰灾区 2008年5月13日一大早,记者就赶到了都江堰聚源镇聚源中学,见证了当天的救援现场,并采访了国家救援队总工程师曲国胜,第二天本报发表《21个小时与1个生命》。此后几天,记者一直坚守在都江堰,采访了都江堰、青城山景区、泰安古镇、虹口乡以及市区内多个临时安置点,先后在本报发表了 《青城山5小时生死大营救》、《张宗品的“温暖点”》、《129小时张小平活着出来!》、《虹口,终结七日孤岛》等多篇消息和通讯。 2008年9月,当灾区转入灾后重建时,记者再次赶赴都江堰,采访并报道了当地联建房的进展的深度报道《成都“联建房”观察》等。 都江堰灾后最大规模联建房开工 16日,都江堰市聚源镇数百名灾区群众见证了聚源镇A区灾后联建房的奠基开工仪式。该项目是都江堰灾后最大规模的联建房项目。 地震给聚源镇造成了严重破坏,受灾群众苦于资金缺乏,修建永久性住房困难重重。既要让受灾群众尽快住进新房,又要使场镇在重建中得到提升,华蓥市一家企业提出与当地百姓联建的方式,不仅保证联建群众不花钱入住新居,住房面积没有减少,还在建设中注重商业街的打造。 据联建企业介绍,此次参与灾后重建的联建房项目总投资1亿元,项目占地202亩,在保证1250户居民住房后,多余的房屋将用于商业开发。同时,公司还将建设1万平方米的商业用房,使聚源场镇的人气、商气得到提升。16日开工的A区项目将在今年底竣工,明年春节前,200多户参与联建的当地群众将不花一分钱住进新房。 (据新华社)
编者按
两千年前,蜀郡太守李冰治水,妙掘宝瓶口,引岷江水为川西平原自流灌溉,给后人留下传世水利工程都江堰。这是一个伟大的创意。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古堰经受了8级特大地震的考验,依然顺畅流淌。得水之地,丽而不媚。平实之处,新添内涵。
本报记者在大地震后,目睹了都江堰人经受大灾大难的坚强;灾难过后,都江堰到处都播撒充满创意的美好种子,一年中破土成长。
清晨8:30,记者选择这个时间向都江堰进发。一年前的5月13日,正是在这一时刻,在茫茫雨雾中,记者赶到了都江堰。
迎面而来的是,聚源中学里幸运获救的女孩罗薇,蒲阳路上营救张小平的惊心动魄场面,“梁氏乡村渔港”内开宝马车的陌生人和善良的店主,临时安置点内张宗品的“温暖点”,大观镇茶坪村一波三折的重建故事......震后当地人民在抢险救人中所表现出的坚强与善良,让人记忆深刻。
灾难为大地带来伤口,但也为希望的种子出土创造了机会。如今在都江堰灾后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充满着创意与希望的种子在发芽、开花、结果。
一次政策变革,催生大批联建新房
从去年9月都江堰签定联建第一单开始,到今年4月中旬,总共有9000多户受灾群众和相应的城市居民加入到联合重建的行列,占据这里农村灾后重建的五分之一强。
5月17日下午四点,都江堰市大观镇茶坪村一组村民吴红虎,告诉村委会主任刘明福“事情搞定了”。一句话,换来两张笑脸。
此前两个小时,吴红虎和成都市民王春凤签订了联建协议。根据协议,王春凤在吴红虎提供的面积为460平方米的宅基地上,分别修建两栋分别为190平方米和270平方米的房子,建成后,吴红虎将免费得到其中面积较小的一栋。
茶坪村位于青城山脚下,地震中,全村153户人家有近100户的房屋严重损坏或倒塌,需要重建。但对于这个近年来刚刚发展起来的小村庄来说,动辄几十万的重建资金无疑是“拦路虎”。直到去年6月底,成都市出台了 《关于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灾后农村住房重建的意见》,其中最打动村民的是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灾后重建。
作为在成都市率先开始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地区,加之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都江堰从一开始就受到联建方青睐。然而,事情进行的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在产权问题的表达上并不十分清晰,一段时间来,联建大军汹涌而来,却又激荡而去。
去年8月底,记者曾到青城山镇和大观镇采访,刘明福心事重重地告诉记者,联建房真正谈成的少。9月12日,记者采写的《成都联建房观察》见报,不到半个月,成都市下发了 《关于重灾区农户灾毁住房联建等有关事项的通知》。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市(县)国土资源局对农户的原宅基地使用证进行变更,为联建方使用的剩余集体建设用地发放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证,土地用途为非住宅(包括商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土地使用年限参照国有建设用地出让年限或自行协商确定。
当年12月22日,村民王正良和联建方邓小林分别拿到了属于自己的 《集体土地使用证》,这也是灾后联建房屋集体土地使用全国第一证。报纸上,两个人手执鲜红的土地使用证,满脸是笑。“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刘明福回忆。从那一天开始,先前犹豫观望的联建方开始纷纷与村民签订正式协议,截至今年4月17日,全村总共有75户村民与联建方签了协议,其中动工的有65户,竣工9户。茶坪全镇目前共有200多农户参与联建,共吸引社会资金6000多万元。
目前都江堰全市已经有9000多户农民加入到灾后住房联建中来,这无疑将为全市按时完成农村永久性住房重建目标贡献一臂之力。面对这样的场景,都江堰统筹城乡工作局局长罗朝鹏感叹不已地说:“要不是此前率先开展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当下的联建就难以推进;而灾后重建的非常之事,也为改革的非常之为创造了良好契机。”
三张旅游卡,带来景区人流如织
感恩卡发放后仅10天,青城山和都江堰景区游客人数超过10万人次,截至11月底,当地接待游客水平恢复到上一年的75%;今年金银熊猫卡发放后的第一个清明小长假,两地接待游客超过去年同期水平。
“欢迎您光临都江堰!”4月17日中午12:40,沈阳的王国良夫妇来到都江堰景区大门口,面对检票员,掏出了身份证和刚刚办理的金熊猫卡,经过短暂的核对,检票员微微躬身,做出了一个请进的手势。
参观中,面对此前魂牵梦绕的千年古堰,王国良兴奋不已。他告诉记者,自己对四川的风景名胜非常仰慕,但由于时间和经济条件限制,一直没能如愿。两年前,他退休回家,终于有了时间,但一算账,即便是坐火车来,路费、门票加食宿怎样也得好几千。今年4月初,他从电视上看到了成都推出金熊猫卡的消息,外省人只需花一元钱,就可以办理一张卡,从而免费畅游都江堰、青城山等10多个景点,算一算,两人仅门票就可以省下2000多元。
5月14日,夫妇俩上了从沈阳前往成都的火车。16日一抵达成都,就到红旗超市去办理了两张金熊猫卡,并于当天游览了杜甫草堂和武侯祠。17日,夫妇俩又来到了都江堰,之后还计划逐一游览景区。“毕竟来一次不容易啊”。
当天,都江堰景区内的宝瓶口、飞沙堰等多个景点,随处可见一队队举着小旗的旅行团队,著名的安澜索桥上几乎站满了人。青城山景区大门口,游客排成了几十米的长队,一大群游客在山门前拍照留念,旁边一张巨大的留言海报上,密密麻麻地写着全国各地游客对于景区的祝福。
去年6月14日,都江堰市开始面向所有参与都江堰市抗震救灾工作的人士发放 “大爱无疆,感恩永恒”的感恩卡。就是这张小小的感恩卡,为景区带来了如潮人流。去年6月15日-26日,10天之内,都江堰景区共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日均超过一万人次,恢复到震前水平。而当年的10月黄金周,都江堰和青城山两地共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截至去年11月底,游客接待量已恢复至上年的75%。
作为全省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显然不会满足于这一比例。今年春节后,成都市就开始谋划新的措施。3月24日下午,该市举行了“熊猫卡”的首发仪式,年内将对省外游客发放熊猫金卡1500万张,省内发放熊猫银卡500万张。效果立即显现,几天后的清明小长假,都江堰和青城山两景区共接待游客4.5万人次,超过去年同期水平,其中仅都江堰一地就接待持金熊猫卡的游客1000多人次。
记者与都江堰灾区
2008年5月13日一大早,记者就赶到了都江堰聚源镇聚源中学,见证了当天的救援现场,并采访了国家救援队总工程师曲国胜,第二天本报发表《21个小时与1个生命》。此后几天,记者一直坚守在都江堰,采访了都江堰、青城山景区、泰安古镇、虹口乡以及市区内多个临时安置点,先后在本报发表了 《青城山5小时生死大营救》、《张宗品的“温暖点”》、《129小时张小平活着出来!》、《虹口,终结七日孤岛》等多篇消息和通讯。
2008年9月,当灾区转入灾后重建时,记者再次赶赴都江堰,采访并报道了当地联建房的进展的深度报道《成都“联建房”观察》等。
都江堰灾后最大规模联建房开工
16日,都江堰市聚源镇数百名灾区群众见证了聚源镇A区灾后联建房的奠基开工仪式。该项目是都江堰灾后最大规模的联建房项目。
地震给聚源镇造成了严重破坏,受灾群众苦于资金缺乏,修建永久性住房困难重重。既要让受灾群众尽快住进新房,又要使场镇在重建中得到提升,华蓥市一家企业提出与当地百姓联建的方式,不仅保证联建群众不花钱入住新居,住房面积没有减少,还在建设中注重商业街的打造。
据联建企业介绍,此次参与灾后重建的联建房项目总投资1亿元,项目占地202亩,在保证1250户居民住房后,多余的房屋将用于商业开发。同时,公司还将建设1万平方米的商业用房,使聚源场镇的人气、商气得到提升。16日开工的A区项目将在今年底竣工,明年春节前,200多户参与联建的当地群众将不花一分钱住进新房。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