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两个加快”的成都答卷
时间:2009-06-04 来源:四川日报

肩负“五个走在前头”的使命,勇挑重担、多做贡献、服务全局——

  在加快灾后重建上走在前头,在城乡统筹发展上走在前头,在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上走在前头,在产业优化升级上走在前头,在保障改善民生上走在前头——2008年12月26日,高度关注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对成都提出了殷切期望。

  “五个走在前头”,是继要求成都“率先在全省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率先实现现代化,带动四川全面发展、带动区域协调发展,把成都建设成为四川的‘首善之区’”之后,刘奇葆对成都提出的新要求。

  经济总量占全省三分之一的省会成都,肩负着重大责任:在全省推进“两个加快”中勇挑重担、多做贡献、服务全局。省委对成都寄予厚望。

  时间过去快半年了,使命履行得如何?

  “成都的发展已展开新的画卷,挑战和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信心满怀地表示,成都将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带头推进‘两个加快’,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向党中央、省委和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认真落实好 “五个走在前头”的要求,扎实推进灾后重建和成都试验区建设,努力为实现“两个加快”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成都市市长葛红林坚定表示,成都不会辜负省委的厚望。

  成都正奋力书写“两个加快”的最新答卷。

  在加快灾后重建上走在前头

  住房重建带来灾区巨变

  从都江堰到彭州,从鹿坪村鹿鸣荷畔安置点到向峨乡石碑新村、青城山镇味江村……风格各异的农民新居、规模初具的产业支撑、与一张张笑脸交织成一幅幅和谐相融的画卷。

  5月4日,成都市“灾后重建一周年”第十次专题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30日,成都市农村住房重建开工11.95万户,为重建总量的81.53%,已建成5.5万户,占总量的37.68%;城镇住房重建已开工2.04万户,占总量的36.19%。

  按照“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要求,成都市将力争整个灾后城乡住房重建任务于2010年5月全面完成。

  公共基础设施重建快速推进

  扭曲成W形的小鱼洞大桥,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留在彭州的烙印。数百米外,新大桥于5月12日建成通车。

  在都江堰,公共设施重建标志性工程——医疗中心大楼,将在明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第一个采用全木结构建造的公共设施——新向峨小学正在紧张施工。这个木料由加拿大捐赠、选址在向峨乡最安全土地上的学校,将拥有抗震、环保、防火的一流校舍。

  2008-2010年,成都将在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4个极重灾区和重灾市(县)完成2488公里、总投资64.8亿元的恢复重建公路项目。目前,累计开工1092公里,完工297.49公里。其中鸡冠山、九龙沟、龙池、虹口旅游公路力争年内主体工程完工并通车。

  还有多项创新:都江堰建筑垃圾回收综合利用示范生产线,已大批量供应再生砖;一部板房材料综合利用的构造图集和技术规程即将出台。

  放大财政资金效应

  “原定的通过银行信贷筹措重建专项资金250亿元规模,将新增100亿元额度,并首先用于极重灾区和重灾区城镇灾毁重建项目。”成都市财政局局长李捷日前表示。

  截至3月31日,成都市共接受各类捐赠资金10.68亿元,支出7.76亿元,结存2.92亿元;重建专项资金已筹措到位318.78亿元,其中中央、省专项补助72.58亿元,市级财政统筹安排30亿元,银行信贷筹集216.2亿元。预计2010年底前,成都市可落实新增重建资金约260亿元,并相应带动其他资金投入。

  以都江堰为例,创造性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吸引社会资金50多亿元,创造了农村住房重建的向峨、天马镇等10种模式,实现农村住房重建重大突破。

  在城乡统筹发展上走在前头

  用城乡统筹的方法思路推进灾后重建

  2008年12月22日,都江堰大观镇茶坪村村民王正良和成都市民邓小林,分别领到成都市颁发的农村房屋联建集体土地使用“第一证”。

  以耕地保护为前提,在对承包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颁证基础上,引入社会资金与受灾农户联合重建灾毁房屋,是成都市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科学重建的一大创举。

  “虽然地震让这里的经济倒退了两三年,但是产权改革,能让我们的经济发展提速10年。”红梅村村民徐昌贵说。

  4月29日,成都已经有140.9万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确权颁证,占全市农户的60%以上。

  3月5日,味江村村民首先参与和见证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又一件大事——都江堰在全国率先向全市20个乡(镇)、243个村 (涉农社区)、2347个村民小组颁发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证书》。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拿到法人证后,从体制上解决了灾后重建的资金来源问题。”专家评价说。

  科学规划,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

  3月5日,村民高玉华被请进央视《小崔会客》栏目,向全国人民展示彭州鹿坪村的重建效果和产业发展蓝图。

  千亩荷塘、遍地金银花、乡村酒店……在这里,重建的每个点、每栋房子,都做了规划设计,体现了“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的“四性”要求。

  成都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思路,结合实际,全域规划,科学规划,加快实现规划。

  5月3-5日,成都召开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现场研讨会。李春城强调,要学习借鉴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重建的经验,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努力开创统筹城乡发展的崭新局面。他要求,倍加珍惜成都近几年实践取得的成果,坚定不移地统筹推进“三个集中”、联动推进“三化”。努力提高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水平,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新型城乡形态正在加快形成

  先于全省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为全省全国在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上探索出新的办法、创造出新的经验——省委对成都的要求很明确。

  建设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既是成都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全省改革发展的大事。

  4月底,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王志珍考察成都后评价说,“成都市实现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良好开局。”

  “与城乡一体化的最终目标相比,我们5年多的实践虽然还只是开头,但实践已充分证明,它既是科学应对危机的宝贵基础,更是一场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全面改革。”李春城表示。

  “我们所描绘的,具有强大的现代产业体系支撑,城市是现代城市,农村是现代农村,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正在加快形成。”

  3、4月间,李春城在调研时说,在新津县,在龙泉驿区,“已经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点儿模样”,“可以说,我们进入了加快城乡全面现代化进程新的发展阶段,看到了已具雏形的新型城乡形态样本。”

  在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上走在前头

  以成都为中心,陆续启动铁路重大项目

  4月22日下午4时16分,郫县泉水村,随着680多吨的第一孔箱梁正式架设,铁道部与四川省签订的第一个灾后重建大型基建项目——成都至都江堰铁路(成灌铁路)进入铺轨倒计时。从开工到铺轨,仅用了6个月。

  明年5月,这条全长65.5公里的全国第一条市域快速铁路将建成通车。

  2月21日,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线路穿越条件最为复杂,前期工作进展最快的成兰铁路建设启动。

  此前,成绵乐客运专线和成都新客站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成绵乐客运专线将是整个西南地区第一条客运专线;成都新客站建成后将是西南最大铁路客运站;铁道部规划的全国18个集装箱中心站之一——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在青白江区开工。

  以成都为中心,发挥成都的区位优势,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快马加鞭。

  展开“水陆空”交通建设大会战

  成都正全面展开一场涉及“水陆空”的全方位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建设大会战。

  1月18日,成都与乐山正式签署合作发展协议,联手升级乐山港,推动成都经济区内的高速铁路、公路、水运在乐山实现无缝对接。此前,成都与泸州签约,实现泸州港与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无缝对接。

  达成铁路等10个铁路续建项目正加快建设。5月12日,都江堰至映秀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成都双流机场二跑道、成都地铁一号线均完成一半以上工程进度。

  “力争在年内开工”——成德绵高速、成自泸高速、成安渝高速、成南巴高速等新建项目正做开工前准备。

  成都高速,未来将形成 “1环12放射”格局。今年,成都确定全市综合交通固定资产投资为190亿元。

  区域物流中心正在崛起

  4月28日,被称为“成都地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公路物流港”的成都市新都物流中心正式开园,其核心项目成都传化物流基地一期落成。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及物流项目招商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

  成都航空物流园区及新都物流中心的骨干道路建设已基本完成。口岸联检大楼、新兴物流等一批项目陆续建成。中国物流、嘉里大通、新加坡富园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进驻……

  与此同时,成都加快了物流通道建设。成都至香港的货运航班开通,有效解决英特尔等高科技企业的高端货物运输问题;成都至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直飞航线开通;成都至阿姆斯特丹直达国际航班增至每周4班,蓉深海铁联运铁路货运五定编列增至每周4列。

  在产业优化升级上走在前头

  推进“三个集中”,实现“三化联动”

  一季度,成都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6.6亿元,增长12.3%,经济运行在供给、需求、发展质量3个方面总体呈现上升势头。其中,工业经济稳步回升——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6.5亿元,增长17.3%。

  成都市发展改革委分析报告指出,经济出现向好因素和迹象。

  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06.2亿元,增长11%,增幅较去年同期下降两个百分点,但较去年底上升1.1个百分点。

  “开门红”来之不易。全球性金融危机仍然给成都带来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

  对此,李春城强调,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继续带头落实好全省工作总体取向,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

  思路很明确:通过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以工业化为主导,把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主线。

  房地产和旅游业实质性回暖

  5月3日,携程网发布“五一”旅游人气最旺城市综合排名,成都列全国第七。“熊猫卡对旅游业撬动作用明显。”据成都市假日办统计,“五一”期间,11个国有重点景区接待熊猫金卡刷卡109452人次,景区新增游客中,五成以上为持熊猫金卡的外地游客。

  地震重创的旅游业回升势头良好。一季度,实现旅游总收入107.9亿元,增长10.4%。

  “成都楼市实质性回暖。”5月4日,成都房地产春交会 “报盘”:总成交金额26.94亿元,成交各类房屋5586套。统计显示,成交户型多为90平方米以下中小户型,有分析说,这是刚性需求释放的表现。

  大力推进调整产业结构

  4月16-18日,第7届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在成都举行,成都一举签下14项协议,签约项目创历届软洽会之最。

  4月13日,成都市《关于进一步加快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38条措施将9大金融板块涵盖其中,一个集西部金融机构集聚中心、西部金融创新和市场交易中心和全国一流的金融后台服务中心于一体的特大金融核心城市在望。

  逆势奋起,线路清晰:按照“一区一主业”的原则,围绕主导产业集群发展,做大做强产业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竞争力。一个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强大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渐具雏形。

  “汽车产业将有望成为成都的首个千亿产业集群。”——龙泉驿区已集中6家整车生产企业,囊括8大车系,形成了工程机械整机项目集群。

  4月28日,TCL签约成为成都首家液晶平板电视生产企业,“成都造”液晶电视有望7月底下线,年内生产30万台。

  在保障改善民生上走在前头

  先后帮助35.3万名灾区群众实现就业

  截至4月30日,全市共筹集、开发就业岗位近60万个,纳入就业援助42.1万人,先后帮助35.3万名灾区群众实现就业,同时组织27.58万名受灾群众参加定向培训。

  成都市将服务送到受灾群众家门口的“就业社保巡回服务”模式正转为常态。

  一年来,成都率先启动“紧急就业援助计划”,实施“灾区就业援助巡回招聘行动”,先后在都江堰、彭州等重灾区举办178场招聘会,4120余家用工企业共提供26万余个工作岗位。

  针对因地震失地而被安置在成都受灾较轻区县的1600余名农民,则通过“以工代赈”、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使居家安置和就业帮扶同步进行。

  保障改善民生拿出真金白银

  1月4日,成都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一次性向市外返乡农民工等3类人员每人发放500元培训券,财政总投入达7500万元,惠及15万群众。

  此前,又率先全国向37.91万名困难群众每人发放100元消费券。统计表明:发放的3791万消费券转化为真实消费的比率接近100%。

  农村居民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50万人;城市低保对象通过社区惠民药店每人每月可购买200元的零利润药品;完善14个郊区(市)县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成都正深入实施“八项民生工程”。

  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成都市开展的“共谋、共创、共享城乡一体化”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活动,再次要求“改善民生有新成效”。

  推动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均衡化

  4月5日,教育部与省政府、成都市政府共同签署合作协议,将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定格在成都。

  群众再次看到实惠——2009-2012年,成都市将筹措和投入资金100亿元以上用于统筹城乡教育和灾后学校重建,2010年成都基本实现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

  之后不久,成都石室教育集团、成都七中教育集团、成都树德教育集团相继成立。同时,按照规划,31所省级及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将对口帮扶46所其他普通高中。

  据悉,成都将实施全民社会保障工程,全面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建立鼓励农民参保缴费的长效机制。

  2008年底,成都市发布《关于深化城乡统筹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意见(试行)》,这个被誉为创下“六个全国第一”的文件提出,成都2020年将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成都正抓住灾后重建、扩大内需、试验区建设的三大机遇,立足“全域成都”的科学规划,解放思想、攻艰克难、超常工作,全面推进“两个加快”。

  成都定下目标:确保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达4000亿元以上,在全省带头实现止滑提速。

  5月2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的《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正式发布,成都将在9个方面先行先试。成都试验区将建设成为全国深化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样板,构建和谐社会的示范窗口和推进灾后重建的成功典范。

  成都答卷,成都画卷。成都正在展现的“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