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桃花作引擎,拉动千亿工业园——成都龙泉“桃花经济”追踪
时间:2009-06-18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高崇玉

  核心提示
  ●上月,由中国一汽、德国大众公司投资5.5亿欧元的成都轿车建设项目正式启动。这是四川人“圆梦汽车”的又一重大进展,为我省四大千亿产业园区之一的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从樱花之国日本到成都工作后的4年里,四川一汽丰田公司总经理星野晴秋每年春天都要到龙泉山上去看桃花。坐在桃花丛中的竹椅上,一边品茶赏花,一边倾听下线汽车马达的轰鸣,星野晴秋很是享受。
  ● 从一朵原生态的桃花,到现代服务业的文化符号,再到大力培育汽车制造、汽车配套、汽车贸易三大千亿产业,一个视角独特的区域经济现象铺陈开来。
  由中国一汽、德国大众公司投资5.5亿欧元的成都轿车建设项目,日前在位于龙泉驿区的国家级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正式启动。一汽集团总经理徐建一,大众中国公司总裁范安德等亲临现场,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李寿生在启动仪式上说,该项目将成为抵御全球金融危机、支持四川灾后重建的有力之举。
  此前,四川一汽丰田公司总经理星野晴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冒出一句唐诗 “人—面—桃—花—相—映—红”,活脱点出桃花为“媒”、汽车产业聚集龙泉的背景。从樱花之国日本来到成都工作,星野晴秋每年春天都要到龙泉山上去看桃花。而就在距他不远处的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一汽丰田搬迁扩建项目建设正加速推进。
  这里正在崛起我省四大千亿产业园区之一,寄托了川人造汽车的梦想。
  一朵桃花和千亿汽车工业新城之间,有着怎样的发展启示?记者近日走进龙泉驿区,探寻“桃花经济”背后的奥秘。
  以桃花为符号的农业“原生态”资源,转身为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并驾齐驱
  在紧邻经开区的书房村六组一个鸟语花香的农家小院里,记者见到了第一个“卖桃花”的陈家明。这个面孔黝黑、话语朴实的农民,是龙泉驿农家乐发展史上的一个标杆性人物。是他,第一个办起农家乐,开启了龙泉农民幸福的 “桃花生活”。2008年12月,由桃花节衍生的“桃花生活方式”,荣获“影响四川·改革开放30周年30件大事”之一的殊荣。
  1700万株桃树,35万亩桃园,书房村、桃花沟、桃花故里、天鹅岭等300多个成片景点,如今不仅使当地完成了从农业经济到旅游经济的跨越,而且成为城里人的最佳休闲目的地,其桃花节由1987年首届的40多万人次、40多万元旅游收入,发展到2009年第23届桃花节首日破50万游人,首日招商签约投资达150亿元,旅游总收入突破10亿元。
  自然界的桃花过春而谢了,而龙泉驿区的另一朵“桃花”在金融危机中却娇艳依旧。
  4月初,在杭州举行的四川重点产业投资推介会上,位于龙泉的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约23亿元汽车产业项目,拔了头筹。此前的2008年,成都经开区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税收收入、工业销售收入4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位列全国54个国家级经开区之首。
  眼下龙泉的一二三次产业已呈现大的变局——以桃花为符号的现代农业经济、以旅游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经济、以汽车整车为核心的现代工业经济,三驾马车驰骋花间,从另一个视角诠释了“桃花经济”的发展轨迹。
  ·记者手记·
  明媚春光中,在桃花树下品茗、踏青、赏花、娱乐,已成为许多城里人的“桃花生活方式”。正如龙泉驿区旅游局副局长谢礼庚所说:“从一朵桃花到群花争艳,龙泉已也成为农业观光、花果文化、民俗文化和农家乐完美结合的乡村旅游模式的代表。”而记者更看到桃花品牌,向二产三产的高附加值的延伸。
  以花为媒,桃花节成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一把“金钥匙”,关键点是寻找到了产业支撑
  住在刚分到的新房里,万兴乡大兰村村民陈志才沉浸在变身 “城里人”的喜悦里。用山上的家产,陈志才一家换来城里总面积达315平方米的4套房子。
  陈志才的喜悦来自龙泉驿区探索统筹城乡之路的 “大兰银河生态移民”实践。在充分就业、充分安居、充分保障的轨道上,生态移民的“幸福列车”,让这些亘古靠天吃饭的农民开始享受到城里人的生活方式了。
  依托桃花而搅活了的农业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经济,龙泉在统筹城乡的探索中起步较早。过去四年当中,龙泉驿区投入40亿元,建成安居工程150万平方米,安置征地拆迁、山区生态移民和地震受灾群众共4.3万人。
  毫无疑问,要让农民下山进城,龙泉也面临着“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瓶颈。龙泉的决策者的巧妙之处在于,抓住了产业支撑这个关键点。一方面,随着位于该区西河镇的 “中国·成都国际汽车博览新城”建成,预计每年销售收入将超过1000亿元,缓解统筹城乡“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另一方面,汽车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几年内将吸纳就业人数近10万人。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
  桃花节同样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找到一把“金钥匙”。现在到龙泉山上转转看看,经营农家乐的农户上千户,每户年均直接收入不下5万元,仅此一项,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上万人。
  农民和市民,两者之间的樊篱在桃乡大地渐渐消解。然而,虽然龙泉的桃花品牌一枝独秀,但农村人均土地(包括荒地)仅7分,如何在狭小空间内谋求更大的发展?
  龙泉人开始输出 “桃花经济”。他们与简阳人合作,共建“成资工业发展区”和龙泉湖休闲旅游度假区;与湖北人合作,建成现代农业富民万亩基地,等于再造了一个新龙泉。
  与此同时,基础设施、交通道路、投资软硬环境全面升级。成渝、成南2条高速公路过境,成昆铁路(货运)外绕线将延伸到成都经开区,老成渝路、成龙路、成洛大道、东大街东延线4条干道,将成都市区与龙泉驿的距离缩短至咫尺;而成都地铁2号线东起龙泉,则将给龙泉的发展注入更为现代的活力。
  ·记者手记·
  “以花为媒”,桃花经济聚集了人气和商气,改善了当地的投资软硬环境,助推了龙泉的城乡统筹进程。正是通过“农民向市民、农村向城市社区、农业向工商业”的转变,才使一朵桃花衍生出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工业大格局形成的财富传奇。
  龙泉人的“野心”是到2012年把汽车制造、汽车配套、汽车贸易培育成为三大千亿产业
  前不久,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传出一条好消息——四川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韩国喜特恩特(CT&T)电动车有限公司签订一笔大单,双方共同投资10亿元合作开发电动汽车项目,计划年产电动汽车15万辆。
  这样一个昭示汽车产业未来趋势的动作,连接着2007年的7月19日,那天,从经开区成都一汽生产基地开出第一辆崭新的捷达,银色的车身圆了四川人的轿车梦。
  梦之形成,源于重庆直辖时,原隶属于四川省的汽车项目大都划归重庆。四川要发展,急需工业包括汽车工业的拉动。为此,2000年第14届成都国际桃花节催生了一道重要景观:国家级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花落龙泉,“西部现代制造业基地”开始起航。
  “借助国际桃花节的影响力,成都经开区工业开发和招商引资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谈起当年的发展破局,成都经开区有关人士充满感慨。
  得陇望蜀。接下来经开区和龙泉驿区“顺理成章”地把目光瞄上了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汽车产业。
  此时,成都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将全市汽车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放在龙泉。对照规划,龙泉驿区制定了“南造、北贸、东娱”汽车产业发展思路。产业发展重心从 “一主四优”到“一主二优”再到“一主”(汽车及工程机械主导产业),把分开的五指握紧为一个拳头。
  数年之间,成都一汽正式投产,捷达轿车批量下线,一汽专汽主体工程完工,投资30亿元的吉利轿车顺利开工,一汽丰田落户,青年汽车正式签约,世界500强日本神钢创百亿项目顺利推进……汽车、工程机械产业发展实现战略性突破。
  “汽车产业并非单一产业,除了机械制造领域,对相关领域都有很强的带动力。如果按照整车销售额带动零部件配套产业销售1∶1.5的比例计算,2012年,经开区预计实现560亿元的整车销售额,相应就可以带动840亿元的配套规模。”成都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说。
  “基于成都的消费市场和在西南的辐射力,我们期望这里成为继渝鄂之后,中国重要的汽车业生产基地。”龙泉驿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罗开敏的观点表露出龙泉人的 “野心”。
  龙泉人描绘的蓝图是:到2012年把汽车制造、汽车配套、汽车贸易培育成为三大千亿产业。而随着一系列世界500强企业的强势加盟,未来经开区将形成50至70万辆轿车的生产能力。
  一个正在崛起的汽车城,像桃花一样诱人。
  ·记者手记·
  从最初的桃物质(花果资源),到此后的桃文化(桃花节品牌以及桃花生活方式),再到如今的桃经济(旅游经济、汽车工业经济),龙泉人演绎的“桃花经济”,牵引龙泉驿区成为推动成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专家点评·
  盛毅(省社科院宏观经济与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龙泉的发展道路,就是从最初简单地利用当地优势资源打造品牌,过渡到利用品牌和区位、资本以及技术优势,进一步延伸高附加值,进行跨区域的优势产业调整和资源整合。在借力桃花的过程中,龙泉催生出产业升级的新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