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省统计局一揽子数据尚没有最终出炉,然而各方已经开始用“加快回升的良好态势”,来描述四川经济刚刚结束的上半年之旅。 “快”,是指速度;“好”,表明质量。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保持增长速度”与“提高质量效益”同时摆在四川面前。去年底举行的省委经济工作会明确:2009年全省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把止滑提速、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着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那么,四川经济发展质量如何? 质量指标明显向好 自一季度末起,“回暖”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对于四川经济的表述之中。如今,这一词语的后缀从“迹象”变成“态势”。而始终没有改变的,是“增长质量逐步改善”。 跟年初相比,大多数体现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均出现明显好转。省地税局10日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6月,全省地税收入增幅从1月的-15.7%跃升至12.44%;上半年,全省地税收入规模稳居中西部第一,增幅高出全国8.01个百分点。 另一个与此相关的数据是财政收入。上半年四川财政收入最鲜明的特征,一是转跌为升;二是税收收入增幅高出非税收收入8.9个百分点。从中不难看出,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初期相比,全省财政结构改善,支撑收入增长可持续性的动力明显增强。 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月均增速高出全国10个以上百分点,步入复苏快车道;5月,四川更成为全国5个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正增长省份之一。受特色效益农业快速发展推动,农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此外,就业和城乡居民收入两项指标均呈上升态势。 调整带来的新变化 6月30日,阿里巴巴在蓉投资1亿美元建设的“阿里巴巴西部基地”正式签约。几个月前,英特尔将位于上海的工厂搬到成都。 两位“来客”,看重的都是成都“全力推动以电子商务为重点的新经济形式及业态发展”的新思路。 四川在全国产业链中一直扮演上游的“角色”。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以资源消耗为代价的产业之痛逐渐显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这种低附加值、高能耗的产业形态进一步遭受冲击。 如今,情况正在发生改变。二季度,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比一季度高出10个以上百分点,87个重点产业增加值增幅预计将超过40%——新产品和新产业成为上半年四川工业经济的亮色。 这一切,都源于积极主动的结构调整。 “一般服务性企业注册资本一律降至3万元人民币、“奖励有发展成就的服务业企业领军人物”、“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出现在省政府刚刚原则通过的 《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 在工业领域,上半年全省技术改造投资超过千亿元,其结果是5月末产成品库存率同比增长13.3%,远低于震后最高月份的26%,为近几年的最好水平。四川工业产品对市场的适应能力明显增强。 与此同时,上半年,全省钢铁、电解铝、铁合金、黄磷4大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同比分别下降28.3%、39%、24.7%和14.8%,而其他行业用电量却同比增长26.1%。 经济持续上行而能源消耗掉头向下,形象诠释了上半年四川经济的特征:结构更优、质量更高。 以转型迎来更高质量的复苏 工业企业利润从负增长到“转正”,四川用了近半年时间。“但还不宜过分乐观。”在7月13日举行的全省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会上,人们将目光聚焦速度与质量提升的可持续。 根据世界银行和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2009年全球贸易仍将下降11.5%左右,外需依旧疲软。更重要的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倒逼”之下,国内沿海发达地区加快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步伐,新的产业结构和形态正在形成。 说到底,结构转型的过程,是旧的优势不断提升、新的优势不断打造的过程。对此,上上下下已有共识:必须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契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高度化、产品高端化,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基于此,两种调整在所难免:一是产业内部的优化升级;二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成都的做法令人眼前一亮:一方面,年内全面退出煤炭采选业;另一方面,全力加大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投资力度。一“减”一“加”的结果,是自身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布局优化相偕而行。 扩大投资是推动发展的载体,也是转型升级的载体。今年,全省全社会投资总额将超过1万亿元,其中,上半年工业投资完成2085.1亿元,同比增长52.5%。专家算了一笔账:每增加1亿元工业投资,仅在次年就将产生0.38亿元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量。由此推论,倘若进一步提高产业投资比重尤其是技术改造投资规模,则不仅可以壮大实体经济竞争能力,更能为长远发展积蓄动能。 6月,全省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培育名单正式公布。引人注目的是,园区培育不仅注重量的 “做大”,更强调“做优”,即引导四川产业由分散、各自为政的发展格局转向集约、集聚、关联、合作发展的新模式。 转型,带来结构的不断优化;结构的优化,蕴涵更高质量的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