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川南经济区建设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自贡鸿化董事长彭布尔马上联系到自己的企业:“东南亚是我们的主销区,如果川南交通网络化,自贡有条联通泸州港的快速通道,产品南下走泸州港,要比走重庆港近150多公里,对我们这种年运输量上百万吨的企业可是好消息。” 过去半年,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契机,抓住灾后重建、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四川在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大手笔频出,为我省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培育新的增长极 在国际金融危机和资源、环境等硬约束越来越突出的背景下,四川急需新的区域增长点,川南经济区建设纳入日程。 我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十分突出。重庆直辖后,成都一市就占到全省经济总量的1/3。即使成都一地年经济增速达30%,对全省的拉动也不过10%。 再看川南5市,正处于成渝经济区两个特大城市间的长江上游沿江发展带上,经济总量占全省近30%,是仅次于成德绵的省内第二大城市群;拥有南向出川的重要通道,还有密切联系泛珠三角区域和东盟的区位优势,这里是最有可能率先发展的地区之一。 由于宏观形势变化,2006年省上编制的一份两万多字的川南经济区建设规划已经显得“高度不够”,将推倒重来。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的新的整体规划框架和讨论稿,将在7月末出炉。 新的川南经济区规划已初步明确三大目标——要驱动静态意义上的城市群形成一体化的经济区,同时支撑增长极,川南经济总量要达到全省35%以上;城市化率接近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后期水平;人均GDP要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相关子规划也在制订中。彭布尔最关心的川南交通网络建设,将是推进区域一体化中首先设计的内容。 根据全省新的区域经济布局,成都经济区将向产业的高端领域转移,重点推进高新技术、专业化服务等领域的发展,而有着良好水陆空交通基础的川南经济区,将重点发展重型机械装备、食品饮料、重化工等产业。 增强重灾区和民族地区“造血”功能 一顶顶蓝色帐篷像花朵一样,“盛开”在碧绿的草原上,成为新龙牧场的一道风景。刚刚搬到夏季牧场的新龙县拉日马乡牧民扎西一家,和众多牧民群众一样,住进了政府无偿提供的新帐篷。 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帐篷新生活行动”和“彝区三房改造行动计划”,在半年前被郑重地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 突出对重灾区和民族地区的政策支持,推动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我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一大课题。在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的背景下,我省从宏观上重新调整资源配置结构,在公共产品供给、社会保障、税费、金融制度、劳动就业和土地制度等方面,对这些区域施以倾斜政策、增强“造血”功能。仅从投资看,上半年6个重灾市州投资同比增长92.3%;民生和社会事业投资同比增长162%。6月,6个重灾市州中有5个市月增速比去年12月高出15个百分点,阿坝州月增速居全省第一,累计增速由负转正。上半年,凉山州累计增速居全省第一。 “三化联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7月初,由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等联合开展的 《成都市2008年度统筹城乡发展评价监测报告》出炉。报告显示,2008年,成都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由上年的2.63∶1缩小为2.61∶1。 被批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年来,成都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从最初的“三个集中”完善、深化为“确权为基础,流转是关键,配套是保障”。“还权赋能”的政策焦点在今年上半年逐渐明晰:不单是将财政性资源向农村和农民倾斜,而且启动土地制度方面的改革,通过重新界定权利,使经济资源的积聚和集中所带来的土地级差收入,在分配上更好地兼顾城乡人民的利益。 截至5月,该市有280多个乡镇的1500多个村进行农村产权改革试点,40多万户农民拿到了 《耕地承包权证》、《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证》和《农村房屋产权证》。 试验得到高层认可: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并允许成都市在9大领域先行先试。 借鉴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经验,2007年下半年,我省又确立了德阳、自贡、广元3市作为省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分别为全省平原、丘陵、山区探索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城乡统筹试点经验。 因地制宜,试验选择的路径各有不同。德阳将统筹城乡试验与灾后恢复重建紧密结合,以12个区域重点镇为突破口,通过扩权强镇,依托园区做强产业支撑,以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推进镇域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今年初,我省出台的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问题,提出狠抓重大项目建设、扩大农民就业、大力度开拓农产品市场、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等六大措施。具体实施内容则包括规划市县工业园区和集中区建设,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优化完善城镇规划等。 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在统筹中协调发展。上半年,我省县及县以下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4%,比市级高出近7个百分点——市场需求 “红利”直观地诠释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