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成都市立足通过6年多实践形成的“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宝贵基础,抓住灾后重建、扩大内需和试验区建设三大机遇,落实省委对成都市“两个率先、两个带头”和“五个走在前头”的要求,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加快城乡全面现代化的进程,加快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步伐,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扎实抓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工作,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保民生保稳定工作见到成效,新型城乡形态建设取得新进展。 自今日起,本报围绕成都城乡统筹、灾后重建、投资环境建设及保障民生等重点工作,推出《推进“两个加快”的成都实践》系列报道,记录这个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的前进步伐,敬请关注。 连日夏雨涤去蓉城溽暑,刷新的不仅是成都市景。 上半年GDP增长14.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4.1%……面对灾后重建和国际金融危机双重压力,成都以精彩的答卷,一遍遍自我刷新。 刷新的还有成都新型城市化排名———6月,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发布《2009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在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标志的新型城市化评比中,成都在全国50个城市中排名第六。 刷新的还有成都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幅度———从2003年到2008年,在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3.21∶1扩大为3.33∶1的背景下,成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从2.64∶1减至2.61∶1。 刷新的更有成都的创举———在“两个加快”进程中,成都以“四性”原则推动新农村规划建设、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两大突破”,加快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步伐,把统筹城乡发展推向加快全面现代化的新阶段。由此,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在1.24万平方公里的全域成都初步呈现。 新型城乡形态: 一座城市的光荣和梦想 一座座别致的现代欧式建筑,一条条舒展纵横的道路,一处处暗香浮动的园林……4年时间,新津县花源镇就完成了农业镇向旅游城镇的蜕变;荷塘、流水、川西林盘,一幢幢农民新居融山入水……3年光阴,新津县普兴镇袁山村就脱胎换骨成为新农村典范———这是成都构筑新型城乡形态的一个缩影。 城市是现代城市,农村是现代农村,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这是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最终目标,也是成都的光荣和梦想。 这幅新型城乡形态画卷6年前开始着墨。 2003年10月22日,成都召开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现场会,开启改变成都600多万农民命运的改革大幕。经过6年实践,成都在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市场体制、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等6个方面建立了城乡一体的体制机制。 改革,将“城市规划”就变为“城乡规划”,形成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全域成都”规划体系。震后,在加快灾后恢复重建中,成都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的“四性”原则,颁布实施相应的技术导则,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初步形成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 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成都以农村市场化改革为突破口,率先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确权、登记和颁证,率先创建耕地保护基金制度,并建立了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的市场体制。 随着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和方案的批复,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步入更高阶段。 成都奇迹背后: 土地综合整治构建“抓手” “这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是坚持扩大内需方针、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构建新型城乡形态的重大举措。”7月23日,在成都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现场会上,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连用三个“重大举措”来强调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性。 “整理后,我家新增了两亩多地。”54岁的叶玉忠是新津县普兴镇袁山村村民。2007年一年时间,土地整理让叶玉忠和他所在的穷山村变了样:农田灌溉设施改善了,搬进了水电气配套的新居。200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00元,从2005年的贫困村一举脱贫。 像袁山村这样的“奇迹”在不断上演,推动这一巨变的正是成都实施了6年的土地综合整治。 2003年,成都市先后在蒲江县复兴乡、邛崃市卧龙镇、金堂县栖贤乡开展土地整理试点,对田、水、路、林、村进行了综合整治,吸引现代农业企业规模化经营。 2008年,随着土地整理工作逐渐深入,成都市开始实施土地整理与集体建设用地整理(挂钩项目)相结合的土地综合整治。建设用地整理节约的指标作为挂钩周转指标,而农用地整理新增的耕地作为占补平衡指标使用。为保证项目顺利推进,成都规定中心城区每征收一亩土地,从土地收益中提取2.5万元用于土地整理。同时,将拆院并院腾出的建设用地级差地租主要用于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农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城乡资源形成互惠互补。 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土地综合整治再度破解“缺钱”难题。成都运用灾毁耕地复垦和“增减挂钩”政策,撬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灾后重建,“村民不花一分钱住别墅”在全国激起反响。 6年的实践证明,土地综合整治尤其是拆院并院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的现实载体。郫县安德镇依托土地整理,创造性采取政企合作融资方式,规划建设3.7平方公里的“中国川菜产业化园区”,有效实施“三个集中、三化联动”。 如今,成都已实施135个土地整理和挂钩项目,面积达125万亩,新增耕地19万亩,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和聚居点351个,47.7万农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在总结6年经验的基础上,今年,成都以土地整理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和抓手,全面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在新津和金堂试点“整镇推进”。根据规划,将用5-6年时间对全市农村300万亩耕地和30万亩农村居民点进行综合整治,每年新增耕地面积4万-5万亩,6万-8万户农民居住条件得以改善。 向“深水区”挺进: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一路领航 6月,双流县兴隆镇瓦窑村村民重新领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瓦窑村作为成都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之一,去年就已完成确权颁证工作。重新颁发的产权证书上,“承包期限”一栏被划时代地统一改为“长久”,而此前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上的年限是从1998年到2028年。“此举充分体现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有学者如是评价这一全国首次的探索。 事实上,在农村市场化改革方面,成都一路领先。2008年10月13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闭幕第二天,成都在全国打响第一炮:全国首家综合性农村产权交易所在成都成立。而在去年初,成都市委“1号文件”就对此项工作做出全面部署,以交易所成立为标志之一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化成为顺势之为。 “确权是基础,流转是核心,配套是保障”。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认为这是对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经验最好的概括。尽管多年来我国农村土地资源就没有完成普遍的、有明确法律表达的产权界定,但成都通过试点,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作用,把确权从一个抽象的口号,发展为由动员、入户调查、实地测量、村庄评议与公示、法定公示、政府颁证等环节组成的可操作程序,“值得向全国推广”。 产权制度改革释放出巨大的发展动力。在灾后重建中,都江堰、彭州等5重灾县(市)的农民,利用宅基地权证质押担保贷款就达2亿多元。 与此同时,农村市场化改革也向“深水区”推进: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扩大有效抵押物范围;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用地性质,逐步缩小征地范围…… 眼睛向下看:城乡公共服务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纵深推进 “眼睛向下看”———这是成都市干部中流行的话语,因为它是成都市城乡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城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7月,随着成都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的全面推开,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以及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4项重大部署为核心,成都市农村工作的总体部署格局已经形成。 在成都决策层看来,为全面落实农村工作总体部署,核心是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干部要进一步强化“眼睛向下看”的意识。成都市市长葛红林强调,心中要安放群众的疾苦、群众的利益、群众的期盼。 从2008年开始,成都抓住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契机,以建立村民议事制度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变“代民做主”为“由民做主”。 “政府职能向下伸,公共服务到了村”———郫县安德镇农民自编的快板,道出了成都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带来的变化。 眼睛向下看———温江推行大部门管理体制改革,打破上下对口模式,大力整合职责交叉、相近、边缘重叠的政府机构,逐步建立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城乡一体化行政管理体制。 眼睛向下看———郫县推进公共服务体制改革试点,本着“有限政府”的理念,全面推行公共服务项目政府采购、契约化管理制度,公共服务以事定人、以事定费、以质定酬的经费核算和绩效考核制度。 眼睛向下看———锦江区和武侯区推进街道办事处职能转变试点,彻底改变了街道办事处重经济、轻管理、弱服务的现象,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管理能力…… 成都的城乡一体化改革向纵深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