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负责,向世界交待,努力把灾区建成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样板。”7月31日,成都市公布灾后重建最新进展:农房重建完成69294户,占总数的50.71%,已入住57559户,占总数的42.12%;城乡住房建设项目已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60.1%…… 曾经满目疮痍的龙门山麓,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公共设施、服务配套建设进展神速,居住和发展环境堪与城市比肩……成都6年来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升华。 以统筹编制城乡重建规划作为基石,以统筹推进“三个集中”作为基本做法,以城乡资源市场化配置作为手段,以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要求,以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作为根本保障,成都在灾后重建中深度推进统筹城乡的发展战略。 奇迹呈现: “我们的发展至少提前了20年” 8月3日,都江堰市向峨乡棋盘社区活动中心,13岁的小姑娘许可在阅览室里静静地看书。 窗外细雨淅沥,一幢幢小洋房矗立在小径两旁,木栅栏里高高低低的花丛散发着淡雅花香。小溪在小区内蜿蜒流淌。远处山坡上,林立的猕猴桃架依稀可见。 今年春节前,许可住进了棋盘社区的新家,这是成都灾后重建入住最早的农村安置点之一。 棋盘社区配套完善了道路、供水、电力、燃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村务、卫生、警务等公共服务机构,一切按照城乡统筹的标准,与城里并无二致。 彭州市磁峰镇鹿坪村的高玉华同样感受强烈。地震瞬间,鹿坪村98%的房屋倒塌。半年后,奇迹出现,新村“鹿鸣荷畔”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宛如城市高档社区。 搬进新家后不久,高玉华被邀请到央视“小崔会客室”。当时她算了一笔账:“鹿鸣荷畔”一栋新居少说值20万元,但村民没花一分钱,如果自己修,房钱得攒10年,还得再花10年挣钱搞发展,“现在,一步到位,鹿坪村的发展至少提前了20年!” 这种梦境般的变化,同样发生在成都全市的640个重建点。 两大突破: 八种重建模式+“四性原则” 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地震灾害发生前,成都已在5年多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经验。灾后重建中,成都最集中、最典型地运用这一思路和办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并实现了新突破。 创造八种重建模式:运用并发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破解灾后重建资金难题 贯彻中央和省上关于灾后重建的精神,成都出台了《关于加快灾后城乡住房重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和30个配套文件,创造性地提出了统规统建、统规自建、开发性联建、原址重建等8种重建方式和三大政策措施。 都江堰市向峨乡小姑娘许可经历的变化,是统规统建,“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带来的。 村民自愿选择统规统建,可免费获得人均35平方米的新房,放弃原宅基地并还耕,占补平衡,还耕后的土地整理出建设用地指标,指标有偿使用,放在经济较发达的双流县,向峨乡由此筹集建设资金6亿多元。 这一“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在成都市范围内使用,以市场化方式获得级差地租收益,以城补乡筹措农房重建资金。据测算,成都灾区重建可节约集体建设用地并新增耕地1.5万多亩,筹集重建资金约23亿元。 灾后重建中,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受灾市县成立农村产权流转担保公司,依法流转集体建设用地,帮助农户将重建房屋抵押,向金融机构申请额度最高6万元、最长期限8年的贴息贷款。这既解决了农民建房资金问题,而且扭转了长期以来农村金融资金“净流出”状况。目前,成都已为2.01万户发放贷款8.83亿元。 用活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还包括“联建”方式。 都江堰市大观镇茶坪村村民王全,是成都灾区第一个与社会投资方联建住房的农民。市民张先生出资50万元,按照规划在王全原有的宅基地上建房,王全的宅基地一分为二,自己238平方米,张先生170平方米,按政策办理权属分割。 据不完全统计,成都市有1.1万多户受灾农户选择联建,吸引了50多亿元的社会资金。 确立“四性”原则:丰富和充实了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 高玉华所在的彭州市磁峰镇鹿坪村,是一个将载入成都史册的地方。 重建之初,鹿坪村村民并不满意第一份规划。2008年8月16日,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到该村调研灾后重建。在听取群众意见并审视规划图后,李春城及随行人员触动深刻:重建应当与当地的生产发展相结合,与地形地貌、生态环境、文化民俗相协调,避免千村一面,避免把城市小区简单克隆到农村。 在现场,李春城与大家讨论,灾后重建规划设计的“四性”原则就这样提出来了: 产业支撑的发展性;建筑风貌的多样性;周边环境的相融性;配套设施的共享性。 重新规划的“鹿鸣荷畔”新村,充分体现出“四性”,获得村民全票通过,如今已成为灾后重建的典范。 围绕“四性”原则,成都先后两次展开住房重建规划设计大会战,200多家国内外设计单位、2000多名设计人员,全面完成了重灾区农村重建640个点位规划设计审查。同时组织施工大会战,200多家建筑单位、10万建设大军、百万灾区群众参与。 根据“四性”原则,成都不但编制完成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还编制完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办法》,成为全面指导成都市农村重建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统一标准。 规划设计首次全面进入农村,这不仅是一个灾后重建的应对之策,有评价称,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念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这是因为,“四性”原则不仅作为规划理念而存在。以统筹城乡推进灾后重建,将农村产业提升、农民持续增收和长期收益统筹谋划,在解决居者有其屋的同时,解决居者有其业。“产业支撑的发展性”为农村经济奠定坚实基础,对农村发展方式的转变将产生深远影响。 在都江堰,借上海对口援建建起的“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聚集区”,涉及12个乡镇,农业人口19万余人,总耕地面积17万亩。 从“三个集中”到“四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得到深化和完善,成都再次贡献出自己的智慧。 根本经验: 尊重民意,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灾后重建规划设计“四性”原则确立的故事背后,是以人为本,尊重民意。 2008年初,作为统筹城乡改革的一部分,成都市开始在一些区县探索新型村级治理机制,彭州很多乡村也很快成立了“村民议事会”。 当鹿坪村灾后重建第一份规划摆上案头时,鹿坪村村民议事会刚刚成立。这份规划被村民否定后,全村14个组选举出33名议事会成员天天入户调查,挨家挨户地征求意见。两易其稿,新方案在村民大会上高票通过。 “进展如何?还存在哪些困难和意见?群众满意不满意?”灾后重建中,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频频前往灾区视察调研时最常提及的这些问题,也是他经常叮嘱基层干部开展工作时要注意的事项。 灾后重建“让群众自己说了算”,不仅有效破解了利益的纠葛,开创了多种重建方式,还进一步激发了群众的能动性。 7月31日,向峨乡鹿池新村。村民钟益芳兴冲冲地告诉正在小区巡查的村支书邹小林,“我去把60岁以上的老人都召集起来。”钟益芳召集老人开会,是要商议如何义务维护小区的卫生和秩序。邹小林说,这显示了农村公共服务管理的初始萌芽,“如何规范化、制度化,我们要不断摸索。” 专家解释这种现象时认为,这样的“内在之变”,将对农村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跨越式转变、传统农村和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村和新型农民的转型产生深远影响。 以统筹城乡的思路推进了灾后重建,大大加快了灾后重建步伐,同时又为全域成都总体战略探索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