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户参与环境治理,人人享受幸福生活”。在渠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正成为一个突破口,将民心凝聚,促进又好又快发展——
8月13日,川东丘陵大县渠县,第五次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千人推进大会召开。一项内容尤为扯眼:看暗访片——数十分钟的自曝“家丑”,震动会场内外。 只找差距,不说成绩——一年内五次千人大会,深意存焉:立足长效,谋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新突破。 同一时段,在国道318线串起的定远、有庆、中滩、渠南、渠江、天星等乡镇,装扮一新的川东特色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树间,吸引了一波又一波来客踏访、取经。村民们大方:想看哪就看哪;县里自信:我们经得起看。 为什么是渠县? 沿国道318线,记者走进渠县,一道道重塑的风景呈于眼前:公路旁,少了杂草和野广告,多了绿树和文明宣传牌;街道上,少了临街小摊点,多了文明经营户;农家小院里,少了垃圾柴草堆,多了花坛水泥路……文明氛围悄然提升。 “户户参与环境治理,人人享受幸福生活”。环境之变带来观念之变,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正成为一个突破口,将民心凝聚,促进又好又快发展。 “不扫地,就扫人” 暴雨过后,渠江镇渠光社区部分地段垃圾成堆,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健没想到,因“雨太大延误了清理”,他被停职半个月。记者采访时,刚恢复原职的他正冒雨清理垃圾。 “不扫地,就扫人。”渠县县委书记邓瑜华说。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必须建立督查问责制度,用“问责到位”促进“履职到位”。 在曝光过程中,先亮自己的丑、揭领导的短。组织部长、政法委书记联系的路段被曝光;定远乡、中滩乡、渠南乡、渠江镇、交通局、路政大队等6个乡镇和部门被通报批评。自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以来,渠县共问责干部19人,停职13人,免职1人。 达州市委书记李向志说,市委、市政府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高度重视,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全民动手合力抓、严格问责推动抓。下一步,必须进一步加大问责力度,促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纵深推进。 伴随着史无前例的问责风暴,《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管理办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问责办法》等10余个规范性文件出台,制度层面的规范先人一着。 记者在渠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办公室采访,看到不少来办事的群众。他们说,遇到事,不管是不是环境方面的,都给环治办打电话。 环境之变促进作风之变,一大批治理外的民生问题得到解决。渠南乡党委书记张明说,环境治理“大走访”过程中,全乡有40多个家庭贫困子女读书、低保户、就业等问题现场解决。 8月18日,就在记者离开的前一天,两部环境治理专线举报电话公告于众。县委、县政府再度表示: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反应迟钝、整治不力、效果不佳的,一经查实严肃追究。 问责风暴再起,渠县环境治理再掀热潮,“七进”活动纵深挺进。 “堵的是陋习,疏的是民心” 天星镇合力社区,75岁的单周才正清扫院坝的落叶。“要想身体好,环境大家搞。”老人乐呵呵地说。 合力社区是城郊接合部,新建的垃圾池、果皮箱等随处可见。站在社区外新粉刷的一栋栋房子前,处处可见蓝条卷帘门的“天星特色”。 经过数月暴风骤雨般治理“脏乱差”,文明细节正一点点渗透进小城、小镇和村庄。 “坚持建管并重,疏堵结合,查纠并举,一手抓环境基础设施的配套,一手抓环境突出问题的整治。”县长李川道出渠县抓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理念。 “车辆停放难”、“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难”……破除城市管理“五难”,被称为根治城市顽疾的一场战役。 车不准乱停,矛盾顿现:停哪里?县人民医院老住院部外有一处黄金地段,很多开发商盯着不放。县上态度坚决,以政府投资建设、业主经营管理的模式投入580万元,空地建成停车场。随后,主城区一口气改建了5个停车场,新增1300多个停车位,还一夜之间冒出10座垃圾中转站。 由此,政府不仅减收数千万元,还投入数千万元,此消彼长,“换回城市畅通,民心舒畅”。 在乡镇,群众每美化一平方米房屋,可得到15元的政府补助,“五个一”建设(即一支保洁队伍、一座公共厕所、一个垃圾填埋场、一个停车场、一个农贸市场)有序推进。 在城区,“治理标准化、城乡一体化、机制长效化、管理常态化”的愿景显现。 “堵的是陋习,疏的是民心。”伴随着风貌改造,一系列干群智慧糅合成新的创造—— 粉刷一新的房屋,雨水冲刷后在外墙上留下难看的 “泪痕”。咋办?天星镇干部和村民绞尽脑汁,最终想出好办法:在屋顶压一圈瓷砖,后来又将瓷砖上画一道线,变成了风景。 中滩乡中滩村1组村民张启惠在公路边弄了一个个小花台。凑近一看,花台里种的不是花,是辣椒。“既隔离灰尘,又美观,还有经济价值。”张启惠告诉记者,环境好了,城里的一个业主投资80万元来村里发展水产。 “现在走到哪,老百姓都要招呼吃饭。”这样的变化,让干部们感慨。群众说,干部为我们做事,我们也要为干部“扎起”。 “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 车入定远乡,雨帘中,一排排风情独特的民居赫然眼前。村民们就地取材,将青石雕琢到墙上,石材之间勾了缝,显得格外洋气。 “院坝是刚硬化的。”走进团寨村石军家,主人指着装饰一新的楼房告诉记者,原来墙体有10年历史了,经过石材装饰后,看起亮丽如新。“每家每户都如此,这就是‘定远特色’。”乡长刘明骄傲地说。 一乡镇一特色,一特色一味道。沿着国道318线行进,越看越令人兴奋,一外地考察团来访后,惊讶发问:“这样大的力度,会不会遭到群众反对?” 邓瑜华笑了:“你们去问群众吧,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 山山水水间,答案在群众口中。 “上周,我家还得到了卫生值日流动红旗呢。”提起这个新鲜事儿,渠南乡渠南社区2组的雍朝柱脸上绽开了花。 雍朝柱家室内墙壁雪白、地板锃亮,厨房干净整洁。由政府补助对房屋进行勾檐、座脊和粉刷墙面后,他又主动投入13000元,改厨、改厕、改圈、打自来水井等,“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光在形式上像城里人还不够。面对滞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去年3月以来,渠县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锁定目标:用3年时间实现城乡面貌较大改观和人居环境全面提升。 “再大的困难也要上,最好的办法就是干。”县委、县政府提出一个理念:量力而行,不搞形式。随后,从基本治理、整体提升到巩固完善“三步走”的工作目标在全县喊响。 以尊重群众意愿为先,县上广泛开展网上问计活动,收到建议1800条。汇总后发现:群众对环境治理的热情超乎想像,95%的群众表示认同、参与,有700条意见建议被采纳。顺应民意,渠县大声势发动,大力度治理,大手笔投入,多方筹资1.03亿元,以项目带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截至目前,全县美化了4500多间、55万平方米的房屋。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从推动者到受益者” “环境优美路无尘,农家欢乐民生辉”——渠南乡2社村民王瑜的家门上,贴着这样一副新对联。王瑜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扫帚扫去院坝里的落叶,将袋装垃圾送到不远处的垃圾桶里。 环境变化改变着人们的卫生习惯和审美观念。渠南村村主任党中明感受深切,“以前天天来磨嘴皮,总不见效,现在人人都是清洁工。” 在渠县城乡,每周五下午的“大扫除”雷打不动,已坚持了一年多。刚开始,渠江镇南门社区居民雷敏以为是“走过场”,但很快,他发现这次不仅没刮“一阵风”,还一波胜过一波,连那些卫生死角也被彻底清除了。 “社区就是家。”雷敏经历了难忘的心路历程:从旁观者到参与者,从推动者到受益者。 全民大扫除、铲除“牛皮癣”、治理卫生死角、取缔占道经营、规范车辆停放等8个专项行动如疾风骤雨,演绎成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大合唱”。 以前,有庆镇居民万吉秀是“骑门”经营,沙发、家具都摆到外面。“没想到,环境变了,即便是摆进店里,生意也在看涨。” 距万吉秀家不远,一块牌子格外显眼:整治环境,构建和谐。 “啥是和谐?我们追求的是:全民参与,全民共享。”邓瑜华说,“如果没有老百姓的积极参与,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渠县采访,深刻的环境变化让城乡居民“修炼”出一连串新习惯:发现乱丢的,有人互相提示;车辆乱停的,有人投诉;破坏公共设施不良行为,有人站出来制止;门前绿化,家家动手……老百姓掏出心里话,“习惯好了,就是长效机制”。 抓环境就是抓发展。人的变化,不断启迪着党委政府工作的新思路—— 天星镇养殖业发达,但传统意义上的养殖业与农村环境不相适应了。发展沼气、粪便综合利用、把休闲娱乐搞出新意等设想,正从纸上走向现实。 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渠县强力推进一批基础设施项目,西岸堤防延伸至渠中段正抓紧建设,国道318线渠县段大修二期工程、省道营渠路大修工程即将动工,农村公路建设、渠城污水处理厂加快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