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团结聚力 经济发展快群众实惠多
时间:2009-09-18 来源:四川日报

“辉煌60年——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第二场新闻发布会聚焦民族地区
  地区生产总值总量扩大641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680倍……记者从昨(17)日我省举行的“辉煌60年——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是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人均生产总值增长243.4倍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了549倍
  ●旅游产业异军突起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民族地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统计显示,地区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1.2亿元发展到2008年的776.2亿元,总量扩大641倍,比1978年的14.1亿元增长54.1倍,年均增长8.2%;人均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46元上升到2008年11244元,增长243.4倍,比1978年增长37倍,年均增长5.7%。地方财力也大幅上升,1952年民族地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0.1亿元,1978年为0.97亿元,2008年民族地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54.9亿元,增长了549倍,比1978年增长55.5倍,年均增长14.4%。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49.2∶31.8∶19.0调整为2008年的27.4∶42.1∶30.5。工业方面,2008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52.9亿元,比1978年增长54.8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从2002年的39.88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02.8亿元,增长4.1倍,并初步形成了以水电、冶金、化工、建材、烟草、医药、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为龙头的工业发展新格局。旅游产业异军突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接待游客超过1600万人次,与2001年相比,接待人次增长2.7倍,旅游总收入与2001年(28亿元)相比,收入增加39亿元。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680倍
  ●新改建公路8106公里
  ●地方水电总装机达400万千瓦以上
  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52年的0.1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568.0亿元,比1952年增长5680倍。
  “十五”以来,三州公路建设先后投资达77.49亿元,占全省公路建设总投资的14%,新改建公路里程8106公里。
  先后开工建设了西攀、雅泸、都汶、二郎山至康定、九环线公路,二郎山和鹧鹄山隧道,九黄、康定机场等一大批重点工程项目。至2008年底,民族地区公路通车里程从 2000年的22918公里增至5.3万公里,其中等级公路达到2.5万公里。
  水电开发力度加快,三州地方水电总装机已达400万千瓦以上。溪洛渡、锦屏、两河口水电站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全面启动。森林覆盖率已达20%左右,实现了生态建设规划的阶段性目标。2008年,51个县(市)全部实现了光缆通信。
  居民收入大幅提高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5.5倍
  ●贫困人口大幅下降●新农合覆盖民族地区51个县(市)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是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统计显示,2008年,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28221元,比1952年(468元)增长59.3倍,年均增长7.6%;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22元增加到2008年的3231元,增长25.5倍,年均增长11.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81.0亿元,比2000年(105.5亿元)增长2.6倍。
  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绩:2008年,甘孜州贫困人口数量下降到30.6万人;阿坝州绝对贫困人口由2001年的36.8万人下降到2008年的26.68万人;凉山州绝对贫困人口由1993年的210万人减少到2008年的28.36万人。
  目前,民族地区已形成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的现代民族教育体系,2008年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达121.6万人,全部实现了“普初”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新农合覆盖民族地区51个县 (市),广播电视覆盖率达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