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一段辉煌的历程。 60年前,四川只有4个图书馆、1个博物馆,老百姓搬张凳子走几公里才看得上一场演出;60年后,全省已经形成覆盖到村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攀枝花市、成都市率先实现“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文化民生”叫响全川。全省文化产业年总收入超过700亿元,成为全国九大文化产业增加值“百亿省”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是四川文化在创新中走向大发展、大繁荣的60年:区域GDP增速中,文化的贡献日益彰显;百姓幸福指数中,文化的含量越来越高……四川文化60年,文化强省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 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更好地满足百姓文化需求,办好服务百姓的“文化民生” “现在我们镇上演艺队去演出建起的戏台子,足足有12张桌子那么大。”泸县兆雅镇农民,82岁的周海泉老人除了爱看演出,一有空就到镇上的综合文化站去“耍”,看文艺队排练演出是他的一大乐事。周海泉有个尽人皆知的外号——“周把戏”,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他就走村串巷为村民表演小魔术,“那时候,搬两张凳子就是我的演出舞台”。 周海泉老人“戏台子”的变化,勾勒出60年来四川的文化景观之变: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更好地满足百姓文化需求,办好服务百姓的“文化民生”。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只有4个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科普馆。1952年,随着四川省文化事业管理局成立,有了44座电影院、71个电影放映队、173个剧团、7个公共图书馆、2个博物馆。改革开放以来,四川文化建设进入蒸蒸日上的新时期。 从1990年起,“百千万”(即百场戏剧、千场电影、万册图书)文化下乡、四川省少数民族艺术节、文化先进县(乡镇)创建活动的开展,全省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截至1995年底,全省建立文化馆194个、公共图书馆127个、文化站3500多个。 2003年,我省拨4000万元巨资,建设巴金文学院、沫若艺术院。一批新崛起的文化标志性建筑,成为培育四川文学艺术人才的“摇篮”;而到今年底,一座国内城区中最大的先秦文明遗存保护独立区块也将落成,成为展示古蜀文明的又一景观。 “十五”期间,我省财政对文化的投入以年均15%的速度递增。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结合,财政拨款与项目资助结合,改养“人头”为养“事业”、养“项目”。投入方式的变化,让文化事业投入效益最大化。金沙遗址博物馆、四川科技馆、四川博物院、中国川剧院……一个个文化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 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努力构建群众文化网络,文化建设资金向公共文化建设倾斜、向农村文化建设倾斜、向基层社会文化建设倾斜,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成为繁荣文化事业的鲜明取向。2008年,全省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入4.8亿元,较1978年的513万元增长90多倍。 也是2008年,四川遭遇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特大地震,重灾区大多数是文化资源富集的地区。灾难是对四川文化建设的一次大考。 关注灾区百姓的文化生活,送去文化的心灵慰藉,780个板房文化活动室走进安置点,提供流动图书18万余册,开展巡回艺术展览1200余场,为灾区集中安置点放映电影10万余场。 灾后文化重建发力,全省预计投入7.3亿元,3年内修建426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本着“实用、美观、经济”的原则,每个文化站建筑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 正是2008年,全省建成文化(艺术)馆203个、公共图书馆154个、博物馆58个,艺术表演团体276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3873个,村 (社区)文化室14702个,覆盖全省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 2009年,四川对“文化民生”的关注吸引了全国的目光:由文化部主办的首次“全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在成都开幕。来自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的代表来成都只有一个目的——取经,把成都社区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带回家。 科学论证、系统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从改革体制,到创新机制,文化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了文化生产力 坐在新华文轩派驻贵阳运营管理部经理的办公室,冯刚感慨着18年来的“三重身份”。18年前,报纸上一则巴掌大的“广告”信息,把他招到新华书店当营业员,端起了 “铁饭碗”。10年过去,新华书店的动员大会让冯刚的“铁饭碗”变成“泥饭碗”。重新竞聘上岗,实行岗位工资……如今,冯刚笑言自己端的已经是“金饭碗”,收入大幅增长。 新体制、新机制,改革的变化缩影在冯刚的3个“饭碗”里:这是四川文化的凤凰涅槃。 2002年,四川提出建设西部文化强省。 2004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这一年,四川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综合改革 “不是试点的综合改革试点省份”。 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就像 “赶考”,考试过关与否,关键看是否促进了发展。 事实上,“赶考”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进行—— 早改早主动。2003年6月,新华发行集团被确立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企业集团。省委、省政府旋即下发通知,将全省新华书店国有资产授权集团公司经营管理,理顺全省新华书店产权关系,扫清体制性障碍。从改变国企职工身份,到与母体之间割断“脐带”,再到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改革的结果,一个以前主要靠财政养活的事业单位,变成全省利税大户。 2003年,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全面启动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以集团成员单位领导班子竞聘上岗作为突破口,一共举行了27场竞聘陈述答辩会、8场选聘陈述会,率先在全省文体系统进行“三项制度”改革。从探索发行体制改革进行市场化运作,改革的步伐迈向纵深。如今川报集团已发展成一个集传统与新兴媒体、产业发展于一体的大型现代传媒集团,拥有12报3刊1网站1手机报。报纸日期发数220多万印张,总资产从5年前的5亿多元增加到目前的16亿元。 障碍,一一冲破;改革,步步深入,由点到面。改革不断释放文化新活力。 近年来,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要求,我省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面上推开、向纵深发展,四川出版集团和峨眉电影集团的转企改制取得突破性进展。深入实施“大集团带大产业”的发展战略,培育壮大省级文化产业集团,进一步增强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四川文化建设从改革破题到蔚为大观——全省组建的8个文化集团总资产近200亿元,发行、都市类报业进入全国同行业综合竞争力前5强。全省拥有两家上市文化企业、6条电影院线、8个文化部命名的产业示范基地、1个 “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文化会展办展数居全国第五位,年拉动消费超百亿元。 省委、省政府从“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将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省、市(州)财政总体预算,纳入省委、省政府的督查目标。 紧紧围绕 “发展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发展统一开放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发展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的根本趋向,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扎实推进。打好“总体战”,努力使文化体制改革从小面积的“试验田”变成大面积的 “丰收田”;打好“攻坚战”,全力在文化领域资源的整合上攻关破难,努力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群;打好“速决战”,按照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如期完成文化体制改革任务。 抓住文化产业发展的 “战略机遇期”,改革,正一步步迈向纵深。 大集团带大产业,铸造产业“旗舰”。文化单位向市场“转身”,市场主体从一枝独秀到全面开花,从单打独斗到联动作战 收藏爱好者曾发义存着一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戏票,在老人的记忆里,那时看川剧很“简单”,等单位发票,不用掏腰包。而如今,想看场川剧《尘埃落定》得自己买票。 两张戏票一条脉络:文化发展之路也是市场主体重塑之路。 四川文化产业发展实践着一个宏大的战略构想——大集团带大产业,铸造产业“旗舰”。 新华发行集团实现二次创业,创立“文轩”品牌,在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品牌运作上首吃“螃蟹”。一年间,全省180多家新华书店门店统一为 “文轩”标识。2005年8月,经营了3年的“文轩”品牌改为“新华文轩”。这次变革,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携手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四川出版集团、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辽宁出版集团和民营企业成都市华盛(集团)实业有限公司,成立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跨地域、跨行业的资本联合,总资产35亿元,净资产11亿元。 两年间,股份公司推行 “连锁+代理”的业务模式,形成遍布全国的连锁经营网络体系。2007年5月30日,中国新华书店有了上市第一股——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从一个国有书店到一个上市企业,这一步丈量出“大集团带大产业”的发展格局。 投资变大,投向拓宽,大资本不再聚焦个体项目,多产业形态的集群式发展正在成为四川文化产业发展新动向,文化产业奏响升级进行曲。 不仅大集团,老牌的文化事业单位敢于走出“温室”,面对市场的风风雨雨。 “电影发行权向市场开放。”一纸文件,打破省电影公司垄断发行格局。1995年,省电影公司与中影公司联合成立四川西南影业有限责任公司,这是全国电影行业首家以资本联结形式组成的实体。正是这一 “早改”之举,使省电影公司占尽发展先机,走出一条滚雪球般的扩张之路。到2003年底,公司及关联公司资产总额已达2.33亿元,其中国有资产1.13亿元,比1993年翻两番;2004年票房收入超过6000万元,是1993年的100倍;2008年已拥有加盟影院97家,年票房收入达到1.8亿元,占全国电影票房份额也上升到近5%,跨入全国十大亿元票房电影院线之列。 “看杂技到朝阳”。让朝阳剧场火红京城的,是德阳杂技团。这个曾经只在乡间行走的 “草台班子”,如今已一步步构建起一个实力强劲的“杂技王国”。而引领德阳杂技团走向成功的,是市场。“瞄准旅游市场,不断创新演出内容与形式,大胆革新节目包装”是成功的要诀。 在市场中寻到新定位的,不只一个德阳杂技团。“三国明月醉锦里”浓缩文博资源产业化运作的一个经典案例。用2000多万元,在三国文化的支点上,锦里古街“无中生有”,开业7天营业额就高达几百万元。这条古街,开国内公益性博物馆控股经营性公司的先河:成立锦里民俗休闲街股份公司,由武侯祠博物馆与社会民间投资者各持股40%,博物馆员工持股20%。传统的观念,就是把博物馆当成庙子来守。然而,换用市场眼光,文化资源被点化成资本。 对外文化交流使富集的文化资源成为世界文化市场的“常客”,在友好、合作、竞争三维空间,展现四川文化深层次魅力 2009年9月,刚在北京演完川剧《巴山秀才》的省川剧院又开始了赴加拿大10多天的交流演出之旅。而握在省川剧院手中的订单,还有明年欧洲数十场的《镜花缘》,川剧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是四川人的“独门绝技”,洞开的对外文化交流大门让法国人也当了回川剧导演。 四川文化走出国门,起点在1953年。是年,四川省艺术专科学校声乐系教授郎毓秀随团赴朝鲜慰问演出,开新中国成立后我省对外文化交流先河。1959年7月至12月,中国川剧团出访波兰等东欧国家,历时142天,演出69场,观众达8万人次。 改革开放使四川对外文化交流如沐春风。四川富集的文化资源成为世界文化市场的“常客”。 川剧的历程,最好地诠释了这一点。从上世纪80年代起,川剧就开始在海外崭露头角。“西柏林地平线艺术节”等当时国际知名度颇高的艺术节,都成为川剧绽放的舞台。如今,《白蛇传》、《芙蓉花仙》等多出大型戏剧,变脸、吐火等川剧绝技更成了国际艺术节的“贵客”。 走出四川的何止川剧,四川文化资源的巨大潜力通过对外文化交流进一步释放。 传播文化,就是传播吸引力和影响力。运用文化名片,四川频频敲开国际的大门。 2005年春节,西班牙上千华人华侨和马德里市民,为一出来自四川的民族风情节目热烈喝彩,西班牙国家电视台和当地主流报纸,以空前规模报道演出盛况,“四川”在当地成为一个响亮的名字。把平台建在网上,自贡灯会的中英文网站每天都要迎来逾千名访问者。自贡灯会成功进入北美,多伦多的彩灯节,再一次点燃加拿大的“中国热”。2006年,四川全面启动“一市一州一品”大型文化项目计划,倾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把四川的形象展示给世界,把四川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推销给世界,一幅天府魅力画卷向世界展开。 伴着紧密的开放鼓点,文化频频展现其魅力。软实力和资源的双重呼唤,把一种新的思维带到四川,催生更加宽泛的文化开放平台。 2005年,省文化厅设立对外文化贸易专项资金,对国有文化单位和民营文化企业实行平等的出口准入政策。2007年,省文化厅、省商务厅联合下发了《关于推动全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实施意见》,3年来对38个重点文化出口项目、23个文化企业 (机构)进行专项资金扶持。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对外文化交流项目迄今累计达1882批、21940人次,对外文化贸易额达到15亿元。“十一五”期间,每年项目规模更是以15%的发展速度递增;2007年文化交流总量约占全国的10%;对外文化贸易出口居全国前列。 懂得文化表现,就掌握了世界的语言。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可以跨越语言障碍,超越国度界限,在友好、合作、竞争三维空间,展现深层次魅力。 2007年5月23日至6月8日,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举办;两年后,成都不仅成功举办第二届,而且拿到了“非遗节”的永久举办权。 2008年2月24日,百老汇音乐剧《猫》在成都成功上演,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商业演出,是四川演出市场引进的第一场国际品牌演出,四川文化与国际市场的“对接”更加紧密。 2009年9月22日,世界三大男高音歌唱家之一的多明戈站上成都舞台,告诉世界“成都充满活力,成都更加美丽”。而这一次对外文化交流使四川再次有了新的坐标——站上世界演艺平台,让全世界见证四川的文化实力和文化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