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带动了土地流转,流转土地交给谁来经营?农民自己当业主—— 承包地确权、颁证,当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行动用“长久”二字解开农民内心深处那个 “土地之结”后,一场向现代农业进军的热潮由此迸发。借助灾后重建的特殊契机,零星分散的小生产向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发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正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这一切,发生在成都市双流县农村。 产业重构:求人不如求己 9月15日一早,双流县兴隆镇瓦窑村支部书记唐朝阳就带人赶到县工商局,“我们是去注册村里的新公司——成都兴隆瓦窑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为村里发展现代家庭农场做准备。”唐朝阳告诉记者。 瓦窑村是成都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今年5月,当新的《农村土地承包长久经营权证》颁发给农民群众后,瓦窑村群众对土地流转的热情高涨。 “我村已有2000多亩土地流转给玫瑰天堂等业主,预计投资总规模8亿元。那余下的2000多亩土地怎样发展,现代农业之路该怎样走?”村民议事会召开,大家合议出发展大计:依托玫瑰天堂等现代农庄,发展家庭农场,把瓦窑村打造成成都近郊现代农业观光示范点,建成以玫瑰为主题的旅游新村。 要规模经营必须流转土地,流转土地交谁经营?“求人不如求己”,瓦窑村的农民要自己当一回业主。 用20万元现金和7亩集体建设用地的评估资金作为注册资金,村集体注册成立公司。公司负责村集体资产的管理与运作,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积极发动农民以资金、技术、承包土地、林权等入股。 村里决定今年先用40亩土地作试点:群众流转出40亩土地,公司对这些土地进行整理并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40亩土地上将发展3个家庭农场。目前转出土地的30多户农民已签字,他们成为第一批村民股东。而愿领办这3个家庭农场的农户已有10多位,到时可能是竞标。”唐朝阳说。 瓦窑村家庭农场计划年底扩展到500亩,明年将把2000多亩土地全部建设成家庭农场。 特色再造:大农庄带小农场 彭镇羊坪村5组村民潘建忠在本镇的山宫果业打工已有半年了。“葡萄园管理基本工资900元,空了到园区打零工,1个月有1200多元的收入,”老潘对这样的日子很满意,但最近听说为打造万亩葡萄园,镇上要准备发展家庭农场,懂得了一些葡萄种植技术的老潘有了想法。 从2006年开始,彭镇先后引进龙泉显发果业合作社和四川山宫果业两家业主,以羊坪村为核心,发展建设有机葡萄示范园。龙泉显发果业合作社已投入1000万元,建设800亩富硒葡萄生产基地;四川山宫果业公司投入1.2亿元,发展3800亩优质葡萄。两家业主已吸纳400多名当地农民进场务工。 羊坪村党支部书记刘兴成介绍,村里以土地流转为基础,成立了羊坪观光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正在鼓励更多的农民以土地入股进来,然后将入股土地按5-200亩不等,再承包给有能力、技术的本地农民群众,让他们成为家庭农场业主。 “这几天,许多组的农户正在填写登记加入合作社的志愿书,全村已有300多户群众报名入社,本月底将完成。土地由合作社整理后统一发包经营。” 现有两大业主将对这些家庭农场给予种苗、技术和销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