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综合要闻 >

让春风人永远面带春风——记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党支部(上)

时间:2009-11-11 来源:四川日报
  

  春风村的人和春风村的李树一样。春风村的李树在喀斯特岩石风化侵蚀后形成的石缝间,顽强地生长,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甘甜的果实。
  春风村人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不气馁,不认命,种李、种茶、种花卉,人均年收入从2004年不到1800元跃升到2008年5500元。
  “春风村名字好,地方也漂亮,人也精神!”前来参观的人不停称赞。
  “多亏了我们的党支部。”村民们笑着说。正是村党支部带领大家科学实干、顽强苦干、创新巧干,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走上了科学发展、共同致富之路。
  回乡创业,王家元担起带领乡亲致富的重担
  10月28日早7点,和往常一样,家住县城的村党支部书记王家元,骑着摩托车匆匆出门。
  在外巡讲“春风精神”近半个月刚回来,他忙着到村里。事情太多了,10天内要完成100户的改厕,茶园的冬季管理要跟上,前来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作为春风村的带头人,王家元的经历颇具戏剧性。
  时间回到2004年11月9日,春风村村委会主任选举。不在选举现场、不在候选名单上的王家元被村民选了出来,得票率高达98%!
  当不当这个主任,王家元几经犹豫。他是春风村人,从1985年到山西做布匹生意起,他走南闯北,见多识广。
  2003年底回到筠连,他在县城买了房子,还投资开了一家采石场,生意很红火。
  可是,家乡春风村依然空有美丽的名字。虽离县城不远,却没有一条通达的路。每年春节王家元回家,讲大城市的楼房有三四十层高,山东寿光的小白菜出口到日本、欧洲等见闻,村里人总是张大了嘴巴:“你吹牛哦,我们这里的白菜猪都不吃!”
  曾经和他一样在外经商的哥哥王中元,1998年返乡后担任春风村委会主任。可当王中元带着大家基本修好了村里的毛坯路,产业发展刚刚起步,却在2000年协助派出所抓捕犯罪嫌疑人时光荣牺牲。路成了断头路,春风人的致富梦搁浅了。儿时的玩伴对王家元诉苦:“你倒是赚钱了,搬到县城住起,可我们的生活,还是那么苦。”
  让春风村像它的名字一样美丽,让春风人永远面带春风!想着哥哥未尽的事业,想着乡亲们的信任,神圣的使命感在王家元心中像火一样燃烧起来。
  2004年11月,刚上任的王家元就与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王水邦召开村民大会,公布村两委的目标:3年内打通连接全村3个组的7.8公里长、4.5米宽的环路。
  “修不通路我们就下课。”村两委的决心,代表了全体村民的共同心愿,村民大会上响起热烈的掌声。
  春风人的致富梦开始成真。 “当年,我也投了王家元一票。”回想几年前的选举,现任村委会主任刘炳付告诉我们:“现在看,我们选对了。”
  几年间,王家元成长为共产党员,并在2007年的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高票当选村支书。
  支部带队伍抓产业,党员带群众抓发展
  春风人从来不缺苦干的精神,也不乏能干的带头人,但为啥还是没有富裕?上任后王家元一直思考这个问题。
  他想起哥哥生前写信告诉他的事:王中元想带领全村人修路,但开工当天,800多村民却只来了4人。全体村干部带着4人干了一天。第二天,村民来了8人……修路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条件艰苦的山村要发展,仅靠个人的能力远远不够,必须激发全村人共破难关共谋发展的积极性,必须锤炼一个有号召力、有战斗力的领头班子,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
  不久,王家元就在村两委碰头会上宣布所有村组干部统筹调度:“谁都不要说我是这个组的,那个组的事不归我管的话。要村民跟着我们做事情,我们就要拧成一股绳。”
  2007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王家元又在村干部里引入责任追究制,村里议定的工作分配下去后,实行倒计时制,“第一二次完不成扣钱,第三次再完不成就不要当干部了……”
  制度很严厉,但大家都没有怨言,“跟着王家元干,我们很起劲。”刘炳付认为,过去村干部工作很被动,对上头交办的任务主要是应付,现在大家干的是共同的事业,有积极性,无论多艰难的事都要想办法完成。
  从县城到春风村需要半个小时,当选村委会主任前投资的采石场就在路上,现在请人代管。王家元很少去,除了村里需要石料的时候,他会去打声招呼:“账都记在我头上。”
  修路,没有资金,村干部带头垫支,光王家元就拿出了10多万元积蓄。带动之下,村民每户筹资200元按时收齐;道路占地问题,先占村干部家的地。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规划的道路要占用村民李吉友奶奶的坟地,大家还不知怎么开口,李吉友却主动找到村委会:“你们都做了那么多,我不能在这件事上挡路。”“吃得亏,打得堆。舍得吃亏的干部,才能聚合人心。”多年来一直联系春风村的镇干部石均感叹。
  在村民的支持下,修了好几年都没有修好的路,不到3个月就修成了。当第一辆车开进村里时,腿脚不灵便的85岁老人罗永孝禁不住流下了眼泪:“我可以坐车去逛筠连城了。”
  路修好了,春天来了,漫山的李花盛开如雪,城里的游客来了,春风村开始建起农家乐。
  3个党小组,16名党员,5名入党积极分子,春风村形成“支部带队伍抓产业、干部带党员抓示范,人才带资源抓项目,党员带群众抓发展”的格局。大学生“村官”刘凤丹评价,春风村的“村官”们干事干脆有序,对相关政策也非常熟悉,很有现代管理风范。
  参与谋事定事全过程,
  村民们主人翁意识高涨
  “种那么多,以后卖不出去怎么办?”“3年后才可以收茶叶,这两年怎么办?”
  8月,村委会会议室里,王家元刚刚公布将龙塘组的茶叶产业基地扩展至1000亩的方案,立刻质疑声四起,200多名前来参会的村民争论不已。
  眼见争得如此厉害,有人担忧:“看来这件事搞不成了!”
  王家元却笑嘻嘻地说:“搞得成,大家现在争得越凶,把心里头的疑虑都说出来,以后这事情才越好搞,推进得越快,我们最怕的就是方案公布了,村民们说没意见。”
  “没意见”不好吗?村两委对此可是有深刻的教训。有一次村里打算组织大家维修水渠,通知村民时,村民们都说“要得,要得”,可真到修水渠的当天,好多村民却没来,一再去请,村民一再说“要得”,可就是拖着不来,这事儿也渐渐拖没了。
  这下,王家元他们终于明白了,原来村民们是有意见不说,而是以拖的方式来表示反对。
  “问题不在村民,主要在我们村两委。”王家元分析,因为想着是日常工作,村两委在定方案时,没能全面与村民沟通,而是采取通知的方式,即便是好事儿,也让村民们心存疑虑:“要成事,必须与村民充分沟通,让村民充分参与谋事定事全过程,毕竟村里事群众才是主体。”
  以后,春风村事无大小,只要涉及村民利益,都由村两委与党员和村民代表讨论,形成方案后,再召开村民大会或社员大会集体讨论通过,根据村民们的意见修改方案。
  村民刘付坤很快感受到变化,以前一年到头也难开几次会,如今几乎每个月都至少要开两次村民大会,大到下一步重点发展什么,小到村民们家里修不修水冲式厕所,统统上会讨论。看到自己说话顶用,参会的人越来越多,“坝坝头都站不下!”
  渐渐地村民们不再满足于只是针对方案提意见,他们开始认真思考,针对村里的产业发展提各种建议———
  “现在周边都在种李子,我们的李子再好吃,也不能等着别人上门买,村干部应该组织人出去跑一下,争取把我们的果子卖进超市。”
  “我们这儿搞农家旅游,还是该建些亭子,在山上修点便民道,方便游客看花参观嘛!”
  一个个建议,体现着村民们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对此,筠连县委书记张世炜认为,在农村,如果一个干部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个人能力再强,工作也不容易开展,“王家元和他的班子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所以春风村干什么事都能拧成一股绳。”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