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综合要闻 >

情铸生命线

时间:2009-11-24 来源:四川日报
  

  从都江堰到汶川,短短80余公里路程,在过去一年多里承载了太多的牵挂和期盼———
  在国家保增长扩内需系列政策的实施中,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特别牵动人心。
  “5·12”大地震发生后,都汶公路沿线成片山体垮塌,50多座桥
  梁损毁,遍布泥石流、堰塞湖隐患点。但这条曾被国外专家认为“至少3年才能修通”的公路,经过4000多名施工人员夜以继日地艰苦奋战,在地震发生仅3个多月后,就实现全线通车;震后一周年,高速公路从都江堰直通映秀。
  修了断,断了再修。能在都汶路上坚持下来,靠的是一份使命感和责任心从2008年9月27日全面启动恢复重建,到今年5月12日都汶路全线通车的228天里,都汶公司设在成都市区的办公楼一直都静悄悄的,因为员工们几乎都扎到施工一线去了。
  “修了断,断了再修。我们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得往哪搬。”大地震发生时,冯学钢是四川省交通厅质检站站长,是打赢213国道“抗震保通”战役的一位干将;紧接着,他又被任命为四川都汶公路有限公司总经理,马不停蹄投入到恢复重建中。每一次,都是临危受命。
  地处震中的都汶路全长82.541公里,其中都江堰至映秀为高速公路,映秀至汶川为二级路。都映高速公路原定2008年底通车,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把计划完全打乱:有的桥扭成了“麻花”,桥面塌落到水中;有的墩柱出现了裂缝;在建的两个隧道8个洞口全部被封闭,地震共造成都汶路全线工程损失约22.21亿元。
  冯学钢说:“有的桥面错位达60多厘米,即使采取措施进行矫正,能矫正多少,谁心里都没底。还有那些被山体挤压变形的坍塌隧道,光是清理渣土就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
  除了施工难度巨大、工期紧张之外,随时有可能发生的余震、塌方、滑坡,让这条被誉为受灾群众的“生命线”同时成为了抢险保通施工人员的“生死线”。
  “即便如此,整个施工队伍从上到下没一个人退缩。能在都汶路上坚持下来,靠的是一份使命感和责任心。”冯学钢说。
  凌晨2点才休息,早上6点上工地,工程一天一个样
  作为四川省灾后重建的标志性重点工程,恢复重建启动不久,都汶路便确定了“5·12”地震一周年通车的目标。能通吗?怎么通?那些从空中俯拍的桥断路塌遥感照片,至今仍深深印在人们脑海里。但冯学钢很肯定地告诉他们:“工程一天一个样,没问题!”
  庙子坪大桥在地震中受损严重,5号桥墩墩身出现裂缝,直接导致大桥从中间断裂。如何修补这个位于水下60米深的桥墩裂缝,一时成为世界级难题。
  3月2日,都汶公司制定的给受损墩身穿“钢裙”的方案终于被批准实行。而要制造这个“钢裙”,按正常工期,光加工钢材就要4个月。
  “那绝对不行!按‘5·12’通车目标倒排工期,钢围堰必须在4月中旬安放到水下,要想完成任务,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昼夜不停地干!”冯学钢斩钉截铁。
  工期最紧迫的那段时间,无论是建设方,还是施工方,几乎都是凌晨2点才能休息,早上6点又上工地。原计划至少要4个月完成的5号墩裂缝修复工程,实际仅用53天就顺利完成。
  “我们还采用了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方法,加快施工进度,但前提是高速公路的主要质量指标能达到。”冯学钢坦诚地说。
  超常的举措、超常的工作、超常的付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龙溪隧道40天完成仰拱撤除重建1800米,创下单向工程新纪录;庙子坪大桥加固工程由原来的120天工期压缩至60天……路修得越多,压力就越大。虽苦虽累,但无怨无悔9月下旬,我们来到都汶路恢复重建前线。虽然那场轰轰烈烈的重建战役已过去4个多月,但庙子坪大桥桥畔的几间板房仍传递着当时的忙碌和紧张。
  在灾后恢复重建进行的同时,都汶项目部还承担着老213国道维护保通的任务。今年5月12日都映高速通车,工期3年的映汶高速公路同期开工建设。据了解,该项目施工难度大,全线桥隧比例高达76%。至此,都汶项目部同时承担着高速公路、映汶二级路、老213国道三条道路的建设保障任务。
  记者见到冯学钢时,他双眼布满血丝,一开口,嗓子也是哑的。就在前一天晚上,都汶路距汶川县城30公里处因暴雨发生塌方,他在现场指挥工人们连续奋战十几个小时,直至道路疏通。
  冯学钢坦言,“路修得越多,我们肩上的压力就越大。但这条生命线的畅通,是上百万群众的期盼所在,我们虽苦虽累,但无怨无悔。”
  这些都汶线上的筑路人,正用不懈努力,告慰受伤的心灵,昭示生命的顽强。
  (原载2009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