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农业、农村发展的立身之本。今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承载着灾后恢复重建、扩大内需的使命,时间紧、任务重。为给正在火热展开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鼓劲加油,本报开设《打好农建攻坚 推进两个加快》栏目,报道各地在新一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的新经验、新机制、新典型。敬请关注。
纵贯德阳、绵阳的都江堰人民渠六期、七期工程,正在进行脱胎换骨的水利大建设。
水利人说,多年梦想就快实现了。
圆梦:这1年超过20年
11月27日,罗江县金山镇百宝村。
一架输水渡槽,横跨宝成铁路上空,东端高高的渠道垒坡上,挖掘机吼叫着挥舞长臂,运石车辆来来往往,上百名工人正在渠道内外忙碌。
人民渠二处金山管理站站长邓顺杰的记忆里,这段渠道自上世纪50年代建成后,就没有大修过,由于资金短缺,只好长期带病运行。“‘5·12’特大地震使这段渠道雪上加霜,数百米内坡折断,外边坡下滑,这次都江堰灌区灾后重建,这里也就成了重点,”邓顺杰介绍。
阴冷的天飘起了零星小雨,记者看到整个渠道内都被扒掉一层,取而代之的是一层新的独立钢筋混凝土。
“这次是渠道建成50多年来第一次动大手术。这段整个投资1300万元,前所未有。改造后,过水能力将从以前的13个流量提高到23个。”老邓说。
灾后重建、扩大内需,给都江堰灌区扩改建和节水改造带来了历史机遇。人民渠二处党委书记万宗海介绍,今冬二处的灾后重建工程投资就达1.5亿元,超过了过去20年投入的总和。
沿着人民渠六期蜿蜒蛇行的渠道驱车,沿途都是施工队伍和大型工程机械,仅金山镇和慧觉镇的一段,开工渠道就达4公里。
人民渠二处所辖的六、七期工程建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加之当时建设标准低,实际输水能力远远低于设计标准。自上世纪90年代末都江堰灌区启动节水改造工程以来,建设“高速输水通道”就成了水利职工的梦想。
老邓说,人民渠二处所辖的六期工程90多公里干渠和鲁联干渠的30多公里渠道可在今年完成改造任务;七期工程的174公里干渠改造也可望在明年基本完成。
“原本以为退休前看不到二处渠道全部硬化,但现在看来是可以看到了,”50多岁的二处职工韩作元感慨。
攻坚:保证12月20日过水
“现在最大愿望就是洗个热水澡。”在三台县立新镇河湾村搞工程监理的吴刚说,渠道冬修断水,用水困难,洗澡成了奢望。
都江堰灌区骨干渠道冬修有个特点:为保下游用水,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修建任务。根据安排,人民渠六期和七期灾后恢复重建工程水下部分须在12月20日前完成。
人民渠二处集全处之力,大打冬修攻坚战。自今年10月25日所辖渠道断水冬修来,除留守人员外,全处干部职工全部上渠,甚至放弃工休。记者在百宝村看到,连金山管理站会计都当起了伙食团长兼炊事员。
负责金山一线渠道恢复重建施工的技术负责人罗才干告诉记者,为保工程如期完工,施工队自带10多台发电机,200多人实行三班倒,昼夜施工,目前,工程量已完成了70%,“将在12月10日完成水下部分,保证渠道如期通水”。
据悉,今年都江堰灌区投入9.89亿元对776处(项)骨干工程进行灾后恢复重建和维修配套。目前,都江堰渠首工程、人民渠一处、人民渠二处的灾后恢复重建工程已全开工。到11月25日,恢复重建工程水下部分均完成60%以上,能满足12月20日过水要求。外江灌区和东风渠灌区灾后恢复重建工程将于12月上旬全面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