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川全国政协委员心系四川灾后恢复重建
“我们这儿的新农村建设赶超地震前二三十年。”这是一名阿坝州牧民对全国政协委员王福耀说的话,王福耀将这句话带到北京:“这充分显示了灾后恢复重建的带动效应。”
“我们应继续积极争取支持,进一步放大这种带动效应,促进灾区可持续发展。”本次政协会议上,驻川全国政协委员建言献策:灾后恢复重建决胜之年,更要着力提升地震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产业发展的可持续、对口合作的可持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
产业发展可持续——
处理好加快与提升的辩证关系
“大规模的灾后恢复重建投资结束后,我们靠什么来支撑新一轮发展。”作为我省灾后恢复重建第三督导组组长,每到基层考察,陈杰委员总会与当地干部群众讨论这一话题。在他看来,唯有加快重点产业发展步伐,才能为地震灾区长远发展打下牢固基础。
“特别在决胜之年,更应处理好推进灾区产业发展中加快与提升的辩证关系。”目睹阿坝州21条国省干道及重要经济干线全面开工,灾区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建设加快推进,来自阿坝州的王福耀委员欣喜地感到,灾后交通基础设施大规模恢复重建和加快建设,为阿坝等地震灾区打破长期以来制约发展的交通瓶颈,打下良好基础。“这么好的机遇,灾区更应发展起跳,加快产业项目的规划、引入、落地。另一方面,要在加快发展中注重调整产业结构。”陈杰委员认为,我省很多地震灾区都是自然资源丰富地区,应进一步提升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进而推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比如针对一些地震灾区锂矿资源丰富的特点,可组织相关部门深入调研锂产业的现状和需求,形成具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特点,高水平、高科技的锂产业发展规划,打造中国乃至全球的锂资源战略基地、锂新材料研发基地和锂应用推广基地。”
对口合作可持续——
加快建立对口合作的长效机制
“这个草莓很好吃。”陈杰曾在绵竹江苏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品尝新品种草莓,他说,那是江苏和绵竹对口合作结出的甜果。
从对口援建到对口合作,我省18个重灾县都在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索。“决胜之年,我们更应把这种探索固化为对口合作的长效机制。”陈杰委员认为,从战略的角度,必须着力研究对口合作产业项目的优化和利益分配的优化,对口合作的产业和项目,一定要以科技为基础,以改善民生、扩大内需、节能低碳、高端产业等为先导,在利益分配上,四川可以资源、市场、劳力等优势,寻求产业有前景、市场有需求、合作有价值的项目,可以暂时牺牲一些眼前利益,以抓住市场,谋求发展。
“当然,建立对口合作的长效机制,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不少驻川全国政协委员表示,他们将向国家建议,建立“四川对口合作区”,并对促进和保障灾后对口合作长足发展所需的土地、税收、工商、信贷等优惠政策作出科学、明确、细致的规定,使各地对口合作重大优惠政策统一规范,长期有效。
生态环境可持续——
大力推进震后生态修复
“灾区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稳定。”黄润秋委员将重点就这个话题在小组讨论上发言。
黄润秋认为,四川省震后两年重大地质灾害呈加剧之势,这是地质和生态环境未趋稳定的重要表现。实施生态修复,既要采取应急措施,更要建立长效机制,尤其要争取中央层面和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我们希望将灾区主要江河流域生态修复列为下阶段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工作,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以灾区主要江河流域生态敏感和脆弱区为重点,开展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作为发展我国碳汇经济、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重点工程加以实施。”
黄润秋的观点,引起委员们的共鸣:“生态恢复要以政策激发起当地群众的积极性,国家应尽快出台草原、水、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生态补偿政策,建立大江大河等上游地区保护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推进震后生态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