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综合要闻 >

玉树的“四川力量”

时间:2010-04-27 来源:四川日报
  

  —我省全力支援青海玉树抗震救灾纪实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震级7.1级、震源深度为14公里的强震突袭青海玉树,与玉树相邻的我省石渠县震感强烈。
  这一震,碎了美丽的三江源。这一震,痛了8800万四川人的心。
  四川与青海山水相依,四川人与玉树人血脉相连。玉树灾区同胞遭受的剧痛,经历过“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四川人民感同身受。
  同气连枝,守望相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从省委、省政府到各地各部门,从解放军、武警官兵到公安民警,从党员干部到普通群众,从专业救援队到普通志愿者,凭借丰富的抗震救灾经验,一股股“四川力量”向玉树汇聚,一场声势浩大的跨省救援大战在雪域高原上展开……
  集结:生死救援的“四川速度”
  时间分秒流逝。玉树告急!石渠告急!
  得悉玉树及我省邻近地区的受灾情况,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省立即行动,迅速开展对青海省玉树的救援工作,同时展开省内的抗震救灾。
  刘奇葆特别指出,“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倾力无私支援四川,现在玉树发生地震灾害,我们一定要以感恩之心、报恩之举,尽全力支援青海抗震救灾。
  “感恩”、“尽全力”——省委书记指示中的这些关键词,让所有四川人感受到了肩头的特殊责任。
  省委、省政府紧急动员部署,迅速决定向玉树送去2000万元救灾资金,支援青海玉树抗震救灾的方案也迅速研究制定。
  省政府应急办、民政厅、卫生厅、财政厅、公安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地震局、省消防总队、省红十字会等部门迅速会商,支援青海省玉树县抗震救灾和省内抗震救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展开。
  ——四川和玉树地理毗邻,四川在汶川特大地震后积累了丰富的抗震救灾经验,建立了完善的应急指挥体系和装备精良的专业队伍,支援玉树抗震救灾,四川具有特殊优势。
  ——四川人和玉树人心手相连,遭受过灾难的四川人民深深懂得,早到一秒,就能在残垣废墟抢出更多鲜活的生命,支援玉树抗震救灾,四川义不容辞刻不容缓。
  快!快!快!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14日11时,武警甘孜支队石渠县中队20名官兵进入玉树,迅即投入玉树州职业技术学校的救灾,成为第一支进入灾区的外地武警队伍。
  14时10分,甘孜州49名医护人员组成的我省首批医疗救援队抵达玉树,成为首支抵达震中的省外医疗救援队。
  19时35分,我省第一支从成都出发的专业救援队伍——四川省矿山救护总队的首批52名队员乘坐伊尔-76运输机抵达玉树,他们分别来自什邡、大邑、彭州、眉山。
  除了救援器械,匆匆出发的救援队没带多少食物,没带睡袋帐篷,因为他们知道,来自四川的后续部队正火速跟进!
  昼夜兼程,310名公安特警、300名消防官兵、10名地震专家、300余名民兵预备役人员和100名专业救援人员携生命探测仪、各类破拆设备、应急通讯设施等迅速奔赴玉树;
  第一时间,四川三批159名医护人员和21台救护车辆携10多吨急救药械、11件灭菌消毒片快速集结;4000顶棉帐篷、1万床棉被紧急运往玉树,为寒夜里的受灾群众送去温暖。
  雷厉风行,15日清晨5时15分,甘孜州公安局特警支队70名特警翻越5000多米的雪山,行程400余公里,到达震中玉树结古镇,成为全国第一支抵达玉树的公安特警队,为救援和防控灾区社会治安工作赢得了时间。

  …… ……
  快速反应、统一协调,“四川速度”赢得宝贵时间。一场生死大救援在雪域高原上展开。
  感恩:用行动传递爱与坚强
  4月14日晚,四川省矿山救护总队首批救援队员一进结古镇便冲向废墟,顾不得吃一点东西,喝一口水。那一夜,他们彻夜施救不停。
  4月18日,玉树赛马场安置点,从石渠来的民间志愿者四郎忙着照顾伤员和维持秩序。虽然自己家乡在这次地震中也受了灾,但地震发生后他便和4个朋友包车赶赴玉树。他不愿说出自己的全名,只说“我是一名四川人”。
  4月19日上午,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玉树第三完小在帐篷中复课。当天,两辆写有“汶川”字样的超长大货车缓缓驶入校园。汶川人送来的是板房,它们将为玉树孩子们撑起遮风避雨的学习天地。
  不同的时空,传递着同一个心声:“四川人感恩来了!”
  上千次的余震,严重的高原反应,昼夜超过20摄氏度的温差,这些都不能阻挡住四川人驰援玉树的脚步。
  带着村里乡亲捐出的一卡车物资,茂县6名羌族汉子来了;带着更充足的人手、更充分的后勤保障,“明星”志愿者陈岩也来了;自带食材和人员,川籍企业组织的 “爱心食堂”开起来了……一时间,在玉树,满载爱心的“川”字牌照车辆飞奔急驰。
  从汶川到玉树,从被救到救援,四川人用行动诠释着感恩。
  “我们不来谁来?!”什邡市医疗救援队队长陈君贤说,在汶川特大地震中积累了一整套紧急医疗救援和卫生防疫经验,“我们清楚灾区需要什么,我们该干什么。”
  不仅是医疗救助,在施救、转移、防疫、社会治安防控等各个环节,抗震救灾的“四川经验”成为科学高效的救灾指南——
  石渠县人武部抗震救灾突击队在玉树汽车站废墟采取 “多点支撑、均匀受力”办法,撑起了压在被困藏族妇女腿上的巨大水泥板,保住了她的双腿;
  四川医疗救援队准备了一周的充足供给,同时做好与各方的协调统一,在玉树抗震救灾中大大提高了战斗力,救治了大量伤病员;
  针对玉树地处“三江源头”的特殊地理位置,省军区救援队研究出妥善处理遇难者遗体和动物尸体的方案,力求既不传播疫情,又不污染环境。
  抗震救灾后方,四川各地群众也用多种方式为玉树出力、向全国感恩。
  “确保生命线畅通!”救灾车辆优先,成雅高速公路免费通行,重大物资和医疗队伍警车开道,提供开水、方便面、路况讲解……甘孜州石渠县在抗灾自救的同时,成为全国支援玉树的通道和基地,成都—雅安—石渠—玉树抗震救灾 “绿色通道”一直畅通无阻;
  “我们不捐谁捐!”在成都,在汶川,在北川,在绵竹……政府机关、企业、民间慈善组织、个人纷纷捐款捐物;
  “抽我的吧!”4月21日,红星路上的献血屋外排起爱心长队;
  “希望玉树群众早日走出阴影。”互联网上,四川网民为玉树祈愿的帖子不断刷屏。
  从四川到玉树,8800万颗跳动的心传递着感恩,传递着坚强。
  接力:创造一个个生命奇迹
  这是一个个激动人心的生命奇迹。
  16日5时,玉树扎西宾馆饭店废墟,经过10小时奋战,资阳预备役工兵团与国家救援队联手救出13岁女孩次仁拉姆。
  16日9时,四川省矿山救护总队广能救援队在玉树赛马场附近救出一名42岁藏族妇女。
  17日20时45分,甘孜特警配合国家救援队在玉树县结古寺宾馆救出一名被困85小时的20余岁藏族男子。
  震后123小时,四川省矿山救护总队广安大队在结古镇新寨村,成功营救出68岁的藏族大妈吾金措毛和她4岁的孙女才仁巴吉。
  ——截至22日17时,四川抢险救援队员从地震废墟中救出53人。
  随着获救人数的增加,震后受伤的群众越来越多,有较多骨折、颅内出血等重症患者。玉树的医疗条件已无法接治这么多伤员,必须尽快转移治疗!
  四川主动请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省卫生厅向卫生部提交了四川收治玉树伤员的申请并得到批准。
  从玉树到四川,从前方到后方,上演了一场牵动人心的生命大接力。
  15日17时05分,玉树地震首批36名出省救治伤员抵达成都。早已等候在机场的救护车旋即将他们送往省内医疗水平最高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
  医疗救治专家组迅速组建。省卫生厅从省内各医院专门抽调神经外科、神经内科、骨科、ICU、护理等方面的专家,负责所有转入伤员的会诊和指导救治工作。
  后勤保障措施立即到位。省人民医院、川大华西医院与成都军区总医院等都实施了一名医生、一名护士、一名护工专门负责一位伤员的“三对一”服务,各医院还根据伤员不同的口味特别制作食品。
  急救手术连夜实施。16日凌晨4点半,极危重伤员昂文更江直接从机场被送进省人民医院ICU,1个半小时后,医生为他进行了第一次胸闭式引流手术。手术十分成功,躺在病床上的昂文更江不能说话,但他向四川的医护人员伸出了大拇指。
  藏族志愿者全天候服务。得知多数地震伤员存在语言不通、急需志愿者作翻译的情况后,来自省内各高校的藏族学生来到医院,他们不仅是病人的翻译,也是伤员的心理辅导员,发挥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他们还主动实行倒班制,保证24小时都有人陪护伤员。
  截至目前,四川已经接纳治疗360名玉树伤员。
  “这简直是个奇迹!”震后第5天,一声啼哭打破了宁静。经历了玉树大地震,还险遭两次生命危险的小生命顺利降生成都。爸爸嘎登给她取名戎珍,与蓉城谐音,也寓意着感恩解放军。
  在玉树,在四川,是什么力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是不抛弃不放弃的以人为本理念,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制度优势,是诞生于汶川特大地震中的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薪火相传、千锤百炼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有了这些,才有了玉树大救援中的“四川速度”、“四川力量”和一个个生命奇迹。
  有了这些,玉树也一定会像“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的四川一样,崛起危难,涅槃重生。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