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锦江区探索“城市三大基础工程”的两年实践
6月1日,成都市锦江区16个街道的党工委书记聚在一起,就“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试点工作”进行经验总结和交流。
5月,锦江区有关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的试点工作,吸引了从中央到省、市各级相关部门的调研组。民政部的调研材料指出,锦江区的成功经验应及时总结并向全国推广。
此时,这项改革试点才进行3个月。为何能如此迅速地破题起步,取得可贵经验?
事实上,这项改革是锦江区从2008年起迈出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社区治理机制改革探索步伐后的第三步。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取得新经验,2009年,成都市在农村全面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 “四大基础工程”。今年,成都市依然孜孜求索:在城市,城乡一体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在哪里?
“顺势而为,主动有位。”锦江区区委书记周思源称,锦江区率先探索“城市管理的三大基础工程”,两年实现三步走,通过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城市新型管理模式。
街道职能之变
从抓经济转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书记,又来了!”5月27日,贺涛刚走进东校场五世同堂72号院,门卫热情地打起招呼。身为书院街道党工委书记,贺涛每周至少两次要到居民院落走一走,“街道改革后,最大的变化就是工作由‘对上’变为‘对下’。”
变化始于两年前。2008年6月,锦江区印发 《关于进一步加强街道办事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决定》,决定将街道办原来承担的招商引资、协税护税、固定资产投资、经济统计等经济管理职能彻底剥离出来划归政府相关部门。改革后,街道主要负责基层党建、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社区建设、安全监督、应急管理、社会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8个方面35项具体职责,将工作重心从发展经济转移到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上来。
相应的机构改革接踵而至。区级成立社会工作委员会,向社区直接设置服务窗口——16个街道成立28个社区公共服务站。街道办内设机构取消经济科室,成立社会事业科、社区管理科和社会组织科。
改革前,刘莉是书院街道办经济科副科长,不用和院落、居民打交道;改革后,她调到辖区司法所从事司法调解,“必须深入百姓家中”。
为组建起职业化、专业化的社区公共服务队伍,锦江区财政和人才队伍向街道和社区倾斜,共择优聘用428人充实到社区工作,并提升社区工作人员待遇。同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新增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投入公共服务,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并形成长效增长机制,年均增长达到41.5%。
社区治理更新
不再是“扫扫地”和“守守门”
5月28日,成都市海椒市街60号人和苑里整洁有序,绿阴下,老人们悠闲地眯着双眼,小孩们欢快地嬉戏打闹……
不久前,通过院落家委会召集居民大会,人和苑确定了“文明示范院落”的打造方案和执行方式。政府出资打造,和莲花社区其他4个院落一道,人和苑将变得更美更舒适。
城市,如何让生活变得更美好?10多年来,莲花社区的居民们一路感受变迁。
这里曾是莲花村低洼棚户区,上世纪末,成都市着手改造后,由返迁住户构成了今天的居住形式。“社区职能一直不明确,既抓院落管理,又要承接街道办下派的大量政府事务。”莲新街道办莲花社区党支部书记周化均回忆,即使提到社区治理,也就是“扫扫地”和“守守门”。
“经常性工作任务80余项,加上临时性、阶段性任务多达100余项。10多块牌子挂在门口,却什么都管不过来。”这是社区当时的现状。
真正的变化出现在2008年10月之后。当时,锦江区下发《关于完善城乡社区治理机制,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意见》。
刚刚完成角色转换的各街道,开始把工作重心转向引导和带动社区摸索如何实现自治。
在莲花社区工作了7年的周化均真正感受到社区治理全面 “更新”:所有政府公共事务划归新成立的社区公共服务站;社区在街道办的支持下办起物管公司,曾无物管的11个院落全部实现物业管理;各院落甚至楼栋都成立党支部、议事会和自管小组,实现社区自治。
社区治理变革,带来锦江区全部59个社区变化。锦江区在全区设立的28个社区公共服务站,按不低于户籍人口4000户的标准实行覆盖,办理与社区居民民生事务密切相关的劳动保障、社会救助、残疾、教育等14个部门5大类62项服务事项。
社区探寻自治路径,将治理单元划小,细化到院落、楼栋,甚至某个群众性团体,构建起院落党支部“一辕牵引”、院落议事会和自管小组“两翼平衡”的治理模式,这项实践成果后来被总结为“社区小单元治理”模式。
2009年底,锦江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社区小单元治理”收获又一枚奖章。
激活社会组织
实现“民管民,非管非”
从4月开始,徐宇每天都要在锦江区春熙路街道“市民中心”里忙碌。
在这里,街道设置“一站两中心”:社区公共服务站和社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社会组织指导服务中心。社会组织指导服务中心承担着“社会组织孵化器”功能,徐宇身为另一家教育类社会组织负责人,街道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将“孵化”事务交由徐宇负责日常管理。
中心既负责辖区内社会组织的发展规划,又要负责指导、培育、孵化和监管,还要协调组织开展活动,对其发展进行评估。目前,中心集中了春熙路辖区内3月以来新备案的14家社会组织。
如何发展和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去年6月,锦江区成立专门的课题组进行调查。近万字的调研报告指出,现有体制下的社会组织,无论规模和能力,都无法承担日益得到释放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需求。“英国平均100人一个社会组织,美国平均200人一个社会组织,日本平均400人一个社会组织,而中国目前是平均4000人一个社会组织。”课题组指出,必须培育发展并壮大社会组织,进一步推进改革。
今年3月,锦江区启动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改革探索。试点街道均成立了如春熙路街道一样的社会组织指导服务中心,实现了民间组织管理服务民间组织,非盈利机构管理服务非盈利机构的“民管民,非管非”的“孵化器”模式。
他们还从破解我国现行社会组织管理登记制度难题入手,降低了社会组织准入门槛:实现登记备案双轨制,由重入口登记向准入和日常监管转变,并从备案登记、资金扶持、购买服务和监督评估等方面,整体推进了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改革。
由此,政府的一些职能向社会组织释放和转移,实现社会的多元化管理。
目前,锦江区登记类社会组织231家,其中试点以来新增20家,备案类社会组织从无到有,发展到169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