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综合要闻 >

农房建设看“三变”

时间:2010-06-30 来源:四川日报
  

  新农村建设给村庄带来的变化让人眼前一亮——
  冬日的茂县南新镇牟托村,潺潺溪水将依山而建的羌式民居连接起来,好一派山水田园景象。
  12月18日,参加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房建设工作现场会的代表来到牟托村、汶川县映秀镇老街村、都江堰天马镇金玉村等地参观,新农村建设给村庄带来的变化让大家眼前一亮。
  规划之变——
  打破“夹皮沟”,摒弃“火柴盒”
  独具特色的农家小楼,漂亮整洁的村容村貌,供水、排水、绿化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映秀镇老街村新貌吸引着代表们的眼睛。
  “原来修房子,只要看到路边有块空地就修,圈梁也不打,地震一来全垮了。”家住老街村5幢2-2号的曾发云说。当地住房灾后重建结合新农村建设进行,首先打破靠路而建的“夹皮沟”旧模式。
  经过专家规划,老街村的新房全部依山就势,依次坐落在213线国道西侧山麓下。“规划了就是不一样,你看,我们的住房依山傍水,周边山石都采取了加固措施,并栽上了防护林,房子八度设防,坚固得很,不比城市的别墅差。”村民魏代云乐呵呵地说。
  一条条水泥路把都江堰天马镇金玉村9组的农户连接起来。顺地势而建,房子进院子,大院并小院,这是都江堰平坝区农房建设中坚持的规划理念。
  通过统规自建,村民周继华一家从村西的窄小独院搬进了大院子,三口人住上了121平方米的二层洋房。通过这一方式,金玉村9组“整合”出44亩新增耕地。有田有房有风景,实现了村落布局与地形地貌的有机融合。“打破‘夹皮沟’,摒弃‘火柴盒’,规划下乡,新农村建设上了一个档次。”德阳市市长陈新有深有感触地说。
  产业之变——
  打造农业观光园区
  在牟托村,“羌家客栈”、“尔玛人家”正在接待外来的旅客。牟托村党支部书记杨忠富介绍说:“我们建立了4户农家旅游接待点,通过推广‘农户+协会’集体经营模式,参与农户户均年纯收入超过1万元,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多元,是开展新农村建设前的2倍多。”
  一年前的5月16日,本报记者曾从汶川步行到牟托村采访,看到的是残垣断壁,一年后,这里变得生机勃勃。
  枇杷、甜樱桃、大红袍辣椒是牟托村的优势农产品资源,“虽然果子品质好,但过去靠每家在公路边摆摊来卖,始终不见大效益。”让特色农业更值钱,牟托村有新想法。该村规划并实施以葡萄、枇杷、甜樱桃、特色蔬菜为主的800亩农业观光园区,打造牟托农业品牌。
  眉山市市长李静认为,牟托村将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发展,很有借鉴意义。
  人居之变——
  “进门换拖鞋,已经很习惯了”
  “以前,我家楼上住人,楼下养畜,环境实在差。现在好了,庭院里栽花养草,垃圾定时清理,村里还有超市、书屋、健身广场。”现在的老街村,让曾发云感觉“相当安逸”,每天早上,他都会来到健身广场散散步、举举哑铃。
  走进村民周继华的家,几双棉拖鞋整齐地摆在门口。“我们已经习惯进门换拖鞋了。”周继华说:“以前住的条件不行,家里脏乱差,现在住这么好的房子,家里得好好打理。”
  人居环境之变还体现在风貌上。牟托村在保留羌族“依山居址、垒石为室”传统建筑格调的基础上,融入羌族文化元素,由旅游局全面负责实施对全村189户农房风貌改造提升,风貌贴石、实木门窗、墙体彩绘、特色灯笼,使牟托村民居焕然一新。
  “新农村人居环境变化,不仅硬件设施要跟进,更需要花大力气建设软环境,提高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宜宾市市长吴光镭认为。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