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华蓥市党员突击队帮助受灾村民清除屋内外的淤泥。当天上午,华蓥市境内水位退至警戒水位以下,抗洪抢险党员突击队投入帮助群众重建家园的工作中。
7月15日至20日,四川遭遇入汛以来强度最大、范围最广的强降雨,初步统计,暴雨洪灾致使18个市(州)85个县1196万人受灾,死亡32人、失踪38人,全省直接经济损失达110亿元。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紧急行动起来,带领人民群众,打响了一场抗洪抢险的攻坚战。
各级党委:防汛抢险的坚强核心
灾情发生后,省委、省政府第一时间启动防汛应急措施,迅速作出部署。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要求各暴雨成灾地区要把抗灾救灾放在第一位,采取多种抗洪排涝措施,减少灾害损失。要及时转移群众,确保群众生命安全,安置好受灾群众的生活。他还对受灾地区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提出要求。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对达州、巴中、广安以及全省的抗洪抢险救灾工作作出了安排部署。省委组织部及时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全力以赴投入防汛救灾,在抢险救灾、生产自救中创先进、争优秀。
各级党委迅速响应,靠前指挥,全省共组织防汛抢险队伍12000多支、65万余人和3亿多元的物资,投入到防汛救灾之中。
7月17日凌晨,万源市遭受有记录以来的最强降雨,52个乡镇、35万余人受灾,死亡4人、失踪14人、受伤8人,县城成为“孤岛”。危急时刻,市委第一时间吹响“集结号”,成立8个防汛抢险工作组,市领导带队分赴险情最严重的地方,组织142支党员救灾队、38支党员抗洪抢险队、21支青年党员突击队冲上一线。全市868个党支部带领群众筑成一道抗击洪水的钢铁长城。
7月19日,160年一遇的渠江洪峰冲过广安城区,老城三分之二被淹,10万人受灾。市委将办公地点搬进防汛指挥部,坐镇指挥。全市6000余名干部日夜奋战在抗洪第一线,创造了不淹一个人、不漂一艘船、不饿一顿饭、不放一次险的抗洪抢险奇迹。
面对灾情,达州、巴中、乐山等地党委科学决策,带领群众夺取抗洪抢险的胜利。
基层党组织:惊涛骇浪中的主心骨
倾盆大雨就是动员令,滚滚洪流就是冲锋号。全省各级党组织把抗洪抢险作为创先争优的主战场,成为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
17日凌晨2时,省重点地质灾害观测点万源魏家乡场镇又一次遭受暴雨袭击,全乡停电,通讯中断。乡党委书记唐军迅速组织机关党员干部成立抢险队,冒雨转移群众,当254户1500多人刚转移出来时,山洪就卷进了整个场镇。
广安市广安区官盛镇把临近受灾地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作为村民临时居住点,搭建帐篷25个,安置受灾群众680人。达州市通川区组建 “巴山魂党员志愿者突击队”,分为险情评估组、安全保卫组、抢险救援组、医疗救护组、物资供应组、灾后重建组6个小组,奋战在抗洪一线。7月17日晚,荥经县荥河乡红星村孕妇朱晓珍在暴雨中临产,当时山体滑坡、道路受阻,党员和村干部抬起担架,绕行小道将产妇送到乡中心卫生院,顺利产下一名女婴。渠县近3万多名党员干部安全疏散转移和救援被困群众20多万人,挽救财产损失200多万元。宣汉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防汛抗洪中 “严格三项纪律,争做三个表率”,把抗洪救灾作为创先争优的最大实践、最实载体,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减少财产损失。
党员干部:屹立潮头的中流砥柱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闪亮的旗帜。哪里灾情最严重,哪里就有党员在战斗;哪里群众最需要,哪里就有党员在服务。
7月17日凌晨1时,万源沙滩镇朱家沟村公路裂口,洪水即将冲垮公路,直袭不足1000米处的27户群众。家住河边的村支部副书记周天勇,不顾自家已经进水,向妻子撂下一句“自己快点跑”就直奔下游,挨家挨户通报险情,帮助抢救财产。当54名群众得到妥善安置后,周天勇的房屋早已被洪水淹没。
惊涛骇浪,方显英雄本色;舍生忘死,展现公仆情怀。
达州市通川区西城街道党工委书记杨平带领283名由社区干部和党员组成的“抗洪先锋队”,连续两天两夜奋战在抗洪一线,组织转移群众12843人,帮助1457户商家转移物资,从洪水中抢救财产价值785万元。达县莲花湖管委会党委书记王路长带领“党员突击队”日夜巡查在石莲花水库库区,随时监控大坝,及时安排泄洪,保证库区的安全。万源市罗文镇镇长孙乔友冒着生命危险,救出7名遇险群众……在平昌、大竹、开江、剑阁、旺苍……,在全省受灾地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发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鲜艳的党徽在洪峰浪尖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