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政府职能为经济发展松绑,创新政府绩效评估为经济发展提速,立体监督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且看一组数据:
泸州GDP连续几年以15%以上的高速增长,且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目标。今年上半年,全市GDP创下19.3%的历史新高,增速再次名列全省第三,全年有望突破700亿元。
2008年、2009年,泸州连续两年获得全省目标考核一等奖。
财政收入连续3年以27%以上的速度高位增长。
令人震撼的“酒城速度”背后,是泸州持续推进的高效能建设: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努力为经济发展松绑;创新政府绩效评估,激荡发展活力为经济发展提速;立体监督,清除庸懒乱诟病,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五次改革市级审批事项从536项缩减到118项
2006年,泸州一企业从进驻到开工,盖了174个公章,跑审批手续用了11个月。
“这是典型的行政效能低下,必须出重拳整改。”泸州市委书记朱以庄道出症结,“门槛越多,发展越慢,必须破墙拆门为经济发展松绑。”随后,市、区县按照“削减三分之一,下放三分之一,保留三分之一”的总体要求,在2006年到2010年的四年时间里五次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泸州市级审批事项从536项缩减到118项,成为全省行政审批项目保留最少的市州。
“在减少审批项目的同时,更要大胆下放管理权限,尽全力为经济发展提速。”泸州市市长刘国强告诉记者,在扩权强区县中,五年时间,市级累计下放区县经济管理权限72项,下放量为泸州建市后十年下放的总和。区县下放乡镇代办事项平均达到42项。
在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同时,泸州市委、市政府实施行政审批权集中改革,让审批权力阳光透明运行。市、区县以群众实际需求构建工作“倒逼机制”,再造审批流程,市级审批事项办理时限从法定的9881个工作日压缩到2519个工作日,压缩比例高达75%,抵近法律允许的最低限度。现在,按时办结率、现场办结率实现100%。市县政务服务中心建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将工程招投标、土地招拍挂、政府采购、国有资产处置等涉及公共利益的项目全部纳入办理。
7月15日8时许,家住泸州龙马潭城区枫林街的失地农民陈代素手持街道和派出所、以及国土资源部门的资格认定表,来到龙马潭区行政服务中心,经过填表登记、交费年限核算和缴费,几分钟不到,便完成了参加社保的手续。随即,她到劳动服务窗口填写退休审批表,正式领取了退休证。仅用30分钟,她办完了两个手续。
为避免部门窗口人员“两头跑”,真正实现审批全过程监督,泸州建立市、区县、乡镇(街道)、村代办站纵向服务局域网,成功开发《泸州市行政审批便民服务代办软件》,在全省率先打造 “市政务服务中心→区县政务服务中心→市级部门→区县级部门”环状电子审批网络,真正实现“电子审批到村口,群众办事不出村”。
“着力推进政务服务向园区延伸,解决企业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泸州市效能办负责人告诉记者,7个市级工业园区已建立政务服务工作站,为入园企业提供免费全程代办服务。江阳区江南轻工业园区政务服务工作站成立以来,已累计为企业代办各类事项1500余件,协助企业融资7000余万元。
优质服务催生高速发展,泸州工业园区经济呈现“井喷增长”:全市产业园区建成区面积2853公顷,入驻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0个。今年上半年园区工业增加值84.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的50.3%。酒业园区、化工园区、合江临港工业园区3个园区列入省上“1525”重点工程园区。
创新管理鲶鱼效应激发新活力
管理方式创新,泸州逐年都有新动作。
2006年,开始全面推行目标管理。
2008年,出台一系列激励措施:对区县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实行“加分不封顶”,鼓励区县“能跑多快跑多快”,对区县经济发展指标实行“全省对照比”,让区县“跳出泸州看泸州”等。
2009年,作为全省三个试点市州之一,泸州开始实施政府绩效管理,每年市、区县都要开展“社会评机关”、“企业评银行”、“群众评公用事业单位”三大活动,让广大服务对象为机关行政效能“把脉问诊”。
2010年,泸州市全面开展“行政效能虚拟测试活动”,虚拟办事场景,实地检验机关单位的办事效率,并将测试结果作为年终考评部门的重要依据。“虚拟测试虽然不公开结果,但其实压力很大,让我们的工作丝毫不能懈怠。”一位部门负责人说。
5年来,不断创新的管理办法像鲶鱼闯入“鱼缸”,打破了宁静,激发了竞争,催生动力无限,区县抓发展的大手笔频出。江阳区同步开工建设三大产业园区;泸县2009年度GDP增速在全省22个百万人口大县中名列第一;2010年上半年,纳溪区财政收入增幅高达64%,龙马潭区GDP创下23.6%的增速。
立体监督清除“庸懒乱”
2009年8月,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中,合江县大桥镇没有按期完成任务,镇党委书记受到党内警告处分,镇长和分管副镇长分别受到行政记大过和免职处理。
“效能建设的核心在于问责。对于工作不在状态,不作为,乱作为的我们坚决一查到底,绝不手软。”刘国强告诉记者。近年来,泸州市在积极探索“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管理机制中,始终把监督摆在突出位置,年年出台新举措——
打通机关“中梗阻”,对机关中层干部实行开放式监督、动态式管理;对“不在状态”的干部,采取“恢复状态”、“组织调整”和“停职免职”三种形式进行问责;建立市、县、乡三级行政首长效能投诉热线,开通“网上效能投诉中心”……
2010年,“行政事业收费下限制”、“涉企检查审批反馈制”、“首次轻微违规不罚制”、“一次查实调岗制”等十项制度一次性出台。
走进泸州,效能监督处处可觅。在企业,有180名企业效能监督员全程监控;在机关,有240名效能建设特邀监督员巡视督查;在社区,有260名行风监督员明察暗访。
据统计,自效能建设开展以来,该市累计查处损害经济软环境的典型案例13件,对37名责任人员进行了组织处理或党政纪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