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考察团在汶川地震灾区学习考察
11月25日至28日,人民日报社考察团在四川地震灾区考察灾后恢复重建的成就和经验。目睹地震灾区的沧桑巨变,考察团成员由衷感叹:我们如此深刻地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祖国的伟大,如此深刻地感受到党的力量、人民的力量、祖国的力量。他们深深祝福灾区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四川考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人民日报社派出由副总编辑米博华带队、26个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考察团,来到“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学习考察采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第一次到灾区。擂鼓镇、汉旺镇、映秀镇……当两年多来一个个从名字上已经无比熟悉的地方真真实实地呈现在眼前,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被震撼、被感动。
黄色的菊花,一朵一朵,轻轻放在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幽幽的思念,一丝一丝,缠绕在考察团成员心中。在北川县地震遗址和映秀镇漩口中学遗址,大家向在汶川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默哀并敬献鲜花。“虽然以前通过媒体对灾区的情况有所了解,但亲眼见到,还是倍感震惊。”第一次来到四川灾区的总编室副主任刘磊说,地震造成的损失之巨大令他感到震惊,而灾区恢复重建的面貌之好更令他震惊。
震后两年,北川抗震救灾纪念园树立起一座雕塑,取名《新生》。正如雕塑所寓意的,北川人已渐渐走出地震阴影,走向新的美好生活。米博华感慨万千:“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并且完成质量如此之好,这让我真切地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感受到党的领导、全国各民族的团结、社会各界支持与援助的力量之巨大。”他祝愿地震灾区获得新发展,祝愿北川人民建设一个繁荣、富强、和谐、稳定的新北川。
“昨天,全国人民和海内外华人万众一心抗震救灾,像救自己的亲人一样救援;今天,全国人民和灾区人民万众一心,各方援建者像建自己的家园一样建设灾区。”曾经在一线参与抗震救灾的内参部主任唐宁说:“我看到了新北川,看到了新希望,看到了中华民族在历经灾难之后的崛起,以及这崛起所带来的信心和力量。”
一座座新楼房,一所所学校、医院,一条条宽阔的公路,一张张美丽的笑脸……发展产业结合当地民族风情,昔日一片废墟的汶川县水磨镇如今成为秀美的旅游集镇;都江堰市虹口乡创造性推出“整村联建”模式,将节约的千余亩集体建设用地用于旅游项目。对于汶川地震发生后第三次来到四川灾区的海外版记者张意轩来说,眼前的景象仍让她惊讶:“灾区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灾区人民安居后如何乐业?都江堰用统筹城乡的方式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给我们很大启发。”
从一幅幅画面中,国际部副主任丁刚读出不同信息:“每一个地方,都是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最先站出来,身先士卒带领大家积极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在灾难面前,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以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边走边看边想,新闻协调部主任曹焕荣备受鼓舞:“作为新闻工作者,我更加坚定了对所走道路的认识,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肩负的责任。”他说,回到北京后,一定要将所见所感告诉周围的人,要学习灾区人民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迎接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