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综合要闻 >

区域竞合 崛起新的增长极

时间:2011-01-19 来源:四川日报
  

  成渝经济区规划获批在即。以此为标志的区域合作热潮将成为加快推进四川“十二五”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正在进行的省两会上,这一话题成为最聚人气的焦点之一。
  “成渝经济区规划好久批下来?”在省两会会场上,记者原本打算就成渝经济区为题采访代表委员,但常常是他们反过来向记者打探消息。
  即将获批的成渝经济区,加上成都经济区、川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川西北经济区,以及正在谋划推动的天府新区等不同层次的经济区,在四川的版图上划上了大大小小的圈,它们或将成为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个时期解读四川经济地图的新坐标。
  如何融入区域经济,加速全省、乃至全国新的增长极的崛起?
  如何引领区域经济,在占领增长极制高点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跨越发展?
  竞争与合作,成为两会代表委员探讨区域合作的关键词。
  关键词一:合作
  加速新增长极崛起。
  代表委员认为:新一轮区域合作将大大降低城市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本,提高竞合的效率和效益,这不仅有利于区域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还能吸引区域外的资源更多地向区域内流入,加速新的增长极崛起。
  “我们要在村子背后的大山上搞森林地质公园,还要搞一个油茶基地。”成渝经济区规划即将获批的利好消息,已经“滋润”到了村这个层面。省人大代表、威远县两河镇相合村党支部书记刘阳英认为,这两项村上的“重大决策”,很大程度上源于即将出台的成渝经济区规划。
  几乎所有的代表委员都对成渝经济区将带来的巨大变革充满期待。
  成渝经济区涉及四川的10多个市州和重庆的30多个区县。代表委员普遍认为,成渝经济区的设立意味着原有的产业布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对所涉市州而言,这无疑是一次重新寻求新定位的战略机遇。对整个四川而言,这是对原有分散的产业布局、同构的区域产业的一次全新洗牌,其结果是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在成渝经济区的背景下,各地重新审视自身定位的行动,已经热火朝天地展开。
  省人大代表、洪雅县县长黄国清称,洪雅在成渝经济区的定位就是生态旅游城市。省政协委员、民建遂宁市委主委、市政协副主席周通介绍,遂宁希望在电子仪器、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上和成都、重庆找到共鸣,建设“成遂电子产业园”、“渝遂电子产业园”。
  不仅限于成渝经济区。省内划定的成都、川南、攀西、川东北、川西北五大经济区也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其中攀西经济区由于资源丰富、所涉市州只有两个、行政壁垒少而被代表委员普遍看好。省人大代表、攀钢(集团)公司董事长樊政炜认为,攀西经济区的建立意味着资金、人才、政策等各种资源有了向攀西地区聚集的载体,加上这一地区特有的钒钛等宝贵资源,区域合作“1+1>2”的效应将在攀西经济区得到最充分的展现。
  关键词二:竞争
  在竞合中共同发展。
  代表委员共识:融入经济区并不意味着取消竞争,相反要让竞争更加充分,更加打破原有的各种行政障碍,推动各种资源高效流动,实现差异化发展。
  既在成都经济区里,也在成渝经济区中,还可能进入天府新区内——简阳市分别进入了多个区域经济的版图。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一方面意味着各种资源的进一步分配集聚,另一方面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区域内存在的激烈竞争。
  省政协委员、资阳市政协主席罗雪松认为,“天府新区”就是在区域发展既激烈竞争又紧密合作的这一格局中,放大四川在成渝经济区中的发展优势,保持四川在西部地区的领先发展地位所必须注入的新动力。省政协委员、民革内江市委主委、市人大副主任张长安,也有类似看法。他建议内江和自贡一体化发展,其原因是在成渝经济区中,成渝“双核”的极化效应在一定时期不会削弱,而且还会加强,内江和自贡“抱团”才能在成渝经济区中部巩固提升自身的地位。
  事实上,这样的竞争在各市州、甚至各区县都表现得很明显。如何才能在区域版图中争取到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如何才能在区域产业布局中占据更为有利的“制高点”?如何在区域资源配置的大盘中分到更多的 “蛋糕”?各市州纷纷使出自己的撒手锏,一手端出区位、资源、产业、劳动力等各种传统优势,一手创造新优势、适应新格局,主动对接建立产业园区,制定配套政策,不一而足。
  代表委员对在新格局中的地位充满期待。省人大代表、简阳市委书记赵涌涛表示,成都第二绕城高速在简阳境内的路段将超过20%,“我们将努力使简阳在成都经济区中的经济实力也占到这样的比例。”
  [记者点睛]
  区域竞合要破解结构难。
  经济结构调整,既包含宏观层面的需求结构、布局结构,也包含微观层面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等。从这一视角审视成渝经济区,原本自身拥有的生产要素和服务内涵,都应放在整个区域内进行重新配置。
  进而言之,就是要真正突破行政区划界限,解决空间布局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再从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带的构建方式上着力,解决产业配置结构的问题;进而通过调升技术构成、创新水平和人员素质,解决产品结构问题。三个层级不可或缺,方能在区域竞合中破解结构难,从而构建起多级支撑的区域发展格局。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