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综合要闻 >

爱心不退休白发伴青春——四川省关工委成立20周年综述(上)

时间:2011-03-25 来源:四川日报
  

  1991年3月14日,四川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从初创起步到快速发展,关工委不断走向成熟,无数孩子在关工委的关爱下健康成长。回顾20年发展历程,省关工委执行主任谢世杰说:“这是一个组织从无到有、‘五老’队伍从少到多的过程。”
  老有所为:一个使命聚集无数爱心老人
  时间回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青少年教育难题不断显现,一些退下来的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简称“五老”)自觉自愿参与青少年教育工作。在这种情形下,我省关心下一代工作组织应运而生。
  吸收教育、科技、文化、法制等单位的离退休老干部为主任和委员,建立健全基层关工委组织,争取将办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不断加强关工委自身建设和队伍建设,务实、创新推进工作,成为我省各级关工委矢志不渝的追求。
  “虽然退下来了,可还想为党分忧,尽自己的一份力,让青少年更好成长。”“五老”队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奉献。没有场地,把自家房子腾出来给孩子们做活动场所;没有车子,乘公共汽车去看望留守儿童;没有经费,自己掏钱帮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孩子……
  在他们的努力下,组织越来越健全,办公条件越来越完善,工作人员越来越完备。截至目前,我省有66000多个关工委组织,90万“五老”同志默默发挥余热。据不完全统计,在市(州)、县(市、区)级关工委中,工作10年以上的老同志有1170余人。
  去年以来,我省15个市(州)将关心下一代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一大批市(州)、县(市、区)关工委工作经费大幅增加,新搬了办公场地,添置了办公设施,配备了工作用车。同时,全省乡镇一级关工委在机构、经费、办公条件等方面已经或正在得到保障和改善。
  退而不休:继续激情燃烧的岁月
  活跃在关工委这个组织中的,远不止“五老”,参与其中的各界老同志举不胜举。这些志愿者有丰富的人生阅历、退而不休的精神、真切的爱心,都是可爱可敬的老人。
  从兼职到全职,省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龚读纶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已20余年,走到哪里,都不忘别上“老年志愿者”徽章:“我这一生有三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新中国建立初期忘命工作;改革开放之后劲头十足;退休后,走上关心下一代工作岗位,继续为党为人民作贡献。”
  20年间,老同志们一次次深入基层调研,积极作为。20万“五老”结对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呼吁让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拥有同样的蓝天,给全省20多万无钱医治的脑瘫儿童带去希望,义务监督网吧……他们与青少年结为忘年交,通过各种形式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呵护孩子们健康成长。
  20年来,各地开展思想教育及主题活动25万余场 (次),建立了1600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与活动的青少年达8000多万人(次);开展法制教育宣传报告15万余场(次),转化问题青少年58000余名;共募集资金逾亿元,持续开展助学、助困、助残活动。
  “是关工委给了我第二双眼睛、第二次生命。”乐山市五通桥区的小龙双目失明,父亲服刑,母亲出走,14岁的他和奶奶艰难度日。在五通桥区关工委的帮助下,小龙不仅做了角膜移植手术,还学会了按摩技术,现在能自食其力。
  老人们对青少年的帮助,似一盏盏明灯,陪伴着孩子们一路前行。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