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荒漠化,四川在行动,中国在行动,全球在行动。 当我们从川西北高原防沙治沙的行动中警醒,我们要拓宽荒漠化治理的全球视野。 从全球视野看荒漠化,荒漠化是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自然的荒漠化现象是一种以数百年为单位的漫长的地表变化。人为的荒漠化则是以十年为单位的看得见的土地荒芜。我们生活的蓝色星球上,那些不断扩张的荒漠约有3600万平方公里,目前每年还在增加5000—7000平方公里。在几乎没有降雨的荒漠地带,人类无法居住。荒漠化对人类的危害程度甚至比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更加严重,其影响和危害的深远性不仅在于它所摧毁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而且在于它直接动摇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时间上将延续几代甚至几十代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土地荒漠化一直是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生态问题。 从全球视野看荒漠化,荒漠化的发生与人类对土地、森林和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密切相关,呈现出人沙互动、沙逼人退的恶化趋势。荒漠化的发生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开始。千百年来,世界人口在不断增加,而农业用地和林业用地却在不断减少。为了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不得不毁林开荒,不得不依靠增加灌溉来提高农业的生产量。随着灌溉面积不断扩大,森林资源和水资源不断减少,土地干旱化和半干旱化进一步加剧,同时带来盐碱的蓄积,逐步形成土地荒漠化。现在位于北非的那片大沙漠,1500年以前曾经是600座繁荣的城池,历史上被称作罗马帝国的粮仓。今日中国西部沙漠中的敦煌遗址、楼兰遗址,过去也曾经是文明昌盛的绿洲。正是人类自身的行为进一步加剧了气候变化的温室效应和土壤干燥化,从而导致干旱与荒漠化越来越严重。 从全球视野看荒漠化,防治荒漠化的共识在人类共同面对的生态危机中形成。在全球防治荒漠化过程中,联合国扮演着发起人和执行者的身份。发生于20世纪70—80年代非洲撒哈拉大沙漠边缘10多个国家的那场大旱灾,引起国际社会对荒漠化问题的共同关注,促成联合国1972斯德哥尔摩环境会议通过了 《人类环境宣言》。1975年,联合国大会以3337号决议首次提出了“向荒漠化进军”的口号,并于1977年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了首次“联合国荒漠化大会”,第一次对荒漠化问题进行了全球性讨论,制定了 《防治荒漠化行动计划》。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首次把荒漠化防治作为全球环境治理的优先领域,要求世界各国把防治荒漠化列入国家环境与发展计划,进一步形成防治荒漠化的全球共识。1994年10月,包括中国在内的一百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巴黎签署了联合国 《防治荒漠化公约》,象征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同意全球联合对付荒漠化,由此形成防治荒漠化的 “全球行动”。从1995年起,每年6月17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从全球视野看荒漠化,中国是受荒漠化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是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最有成效的国家,在政策、立法、监测和工程治理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约有260万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这个面积相当于7个德国。令人不安的是,我国荒漠化出现了向川西北高原扩展的新动向,在若尔盖的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以前只有在北方沙区才能见到的流动沙丘。我们要充分认识川西北高原防治荒漠化的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投入、更强有力的措施阻止沙化土地在川西北高原扩展。 挑战与机遇并存,隐患与希望同在!让我们行动起来,与荒漠化进行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