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连片扶贫开发项目涉及3万多群众,建设均提速,质量受肯定—— 7月20日,记者在叙永县连片扶贫开发试点项目区麻城乡麻城村看到,集中居住的农家附近都有一口烟水池,可就近实现浇地。 2010年起,叙永县在麻城乡、营山乡10个村实施连片扶贫开发,目前已完成总投入的68%,三年任务两年将超额完成。2009年,叙永县在龙凤乡、叙永镇10个村实施连片扶贫开发,当年完成建设任务,质量受到肯定。 这两个连片扶贫开发项目涉及8998户3万多群众,为何建得又好又快? 创新规划:农户意愿+专家指导+政府决策 麻城村烟水池修建之初,费了不少功夫。“修池子大家都愿意,可部分群众既希望池子离自家近,又不愿‘贡献’土地。”村支书王应林说。 该扶贫开发项目包括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5大项目,其中子项目超过37个。仅蓄水池就要建333口,建在哪里、生产便道如何走向……成为影响项目进展的难题。“单考虑各家各户的想法,池子可能越建越多,路越修越弯;专家和政府的意见也有可能不适合现状。几方面结合,才会让群众最大限度受益。” “项目早一天建成,农民就早一天脱贫!”叙永县委书记张文军说,面对难题,该县探索出“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加强专家技术指导、政府长远决策”的创新规划之路。每一个子项目实施之前,首先给群众介绍项目总体规划,然后召开项目乡(镇)、村、农户三级座谈会,研究具体问题。“蓄水池建在哪个位置、产业如何布局等,大家通过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在此过程中,专家给予具体指导,做到群众意愿和科学性结合。最后由项目实施领导组拍板定方案。”叙永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负责人介绍。 三方意见统一,使得规划最大限度符合受益方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叙永打破乡镇界限,确定了“基础设施大改善、特色产业大发展、社会事业大进步、群众素质大提高、村容村貌大改变”的规划目标,连片开发,整体推动群众脱贫致富。 群众主体:自己的池子不能偷工减料 麻城村村民邓廷超是4户村民单项项目执行小组负责人。烟水池修建一开始,他就代表村民与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负责土地统筹、资金管理、带头施工、检查验收的工作。 他还将组织村民对烟水池进行管理。 项目实施中如何突出群众主体地位?叙永县引入外资项目工作经验,在扶贫村内设置项目执行小组,逐渐实现村民自建自管。 确定项目实施工作流程: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村自查,乡镇、技术主管部门验收,县确认报账。即由村民“一事一议”确定施工方式,推选牵头责任人,与乡(镇)政府签订责任书,责任人组织农户修建(技术要求高的部分请技工修建),工程完工经政府验收合格后,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方式,按补助标准兑现补助资金。 项目建设过程中,为防止部门相互推诿,拖延工程进度,叙永县创新考核模式,实施“交叉考核制”。每月,县级项目管理部门和技术主管部门对2个乡(镇)进行考核打分;2个乡(镇)也要对县级单位下乡 (镇)工作情况进行考核打分,做到相互督促,相互制约。 工程完成后,村两委和群众代表组成项目考核组,先进行自查;自查合格后,报请乡镇复查;最后申请县考核组进行验收确认。通过分级验收,确保工程质量。 “自己的池子,肯定不能偷工减料。出了质量问题,我要挨骂啊!”邓廷超说,池子验收后,4户人家制定用水政策,保证大家都能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