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成都:树立“城市韧性”标杆
时间:2011-08-12 来源:四川日报

  7月29日下午,2011中国城市民生成就大调查结果在北京揭幕。成都凭借八年统筹城乡、三年灾后重建铺垫的民生福祉,获得本次评选的最高荣誉——“中国民生成就典范城市最高荣誉奖”,与杭州、宁波并肩站上领奖台。
  同一天,在第七届总部经济高层论坛上,在全国35个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测评中,成都稳居全国第八、中西部第一,继续领跑中西部地区总部经济发展。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在三年前遭遇特大自然灾害侵袭的城市——“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成都曾面临1247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4个市县严重受创,近百万人无家可归。
  联合国减灾战略署秘书局官员格鲁感叹:成都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展现了令人惊叹的韧性——
  救灾抢险。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第一时间作出应急反应,创造了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暴发疫情、没有引起社会动荡的奇迹。
  恢复重建。运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重灾区经济全面恢复并远超震前水平;坚定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取得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两大突破性进展,催生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
  5月11日,在第三届联合国减少灾害全球平台大会上,成都从全球20多个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获得“灾后重建发展范例城市”殊荣。
  这是我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坚韧、从容、仁爱、感恩”的成都特质、“科学重建、跨越发展”的成都韧性,获得世界肯定。
  韧度有多大?
  近年来先后战胜20多次暴雨洪涝和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
  2010年,美国知名财经杂志《福布斯》发布 “世界未来10年发展最快的城市”名单,成都名列榜首。
  一组数据勾勒成都潜力: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2010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5551.3亿元,同比增长15%,总量居第5位,比上年提高1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26.9亿元,增长36%,总量居第5位,比上年提高2位。
  一串名单彰显成都动力:三年来,成都先后引进德国大众、德州仪器、戴尔、联想、富士康、仁宝、纬创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总额继续保持中西部城市第一位,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增至200家。
  浴火重生,成都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的发展地位不降反升。在经济指标大步跨越的同时,民生成就与幸福指数更是以几何层级递增,诠释着这座城市“来了就不想离开”的深刻内涵。
  都江堰市龙池镇、壹街区,彭州市白鹿镇、磁峰镇……短短三年灾后重建,城乡新貌美如画卷。按照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四性原则”,成都灾后重建以规划为准绳、以民生为标尺、以发展为导向,催生城乡巨变。
  重建的不只是房屋。遵循城乡统筹思路,成都撒开一张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大网,水、电、气、路、光纤等按城市住宅小区标准配套建设;配套建设标准化学校、医院、文化设施;加强就业、社保等民生工作,帮助34.8万名受灾群众实现本地就业。
  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和快马加鞭的城市速度背后,一张精细而周密的安全网悄然铺设,有效应对频现的极端天气和次生灾害,守护着1400万成都人的幸福生活。
  2010年8月,成都降雨超常,暴发特大山洪泥石流。滔滔山洪中,震后重建的房屋坚强挺立;滚滚泥石间,震后重建的道路成为抢险救援的生命线……灾后重建成果,经受住了地震次生灾害检验。
  2011年6月,长江中下游出现“旱涝急转”极端天气,短时间内雨量骤增,山区多次发布山洪泥石流灾害预警,城市部分区域发生内涝。成都迅速启动减灾防灾体系,快速疏散人群车辆,调动设备排洪防涝,及时妥善化解困境。
  近年来,成都先后战胜20多次区域性暴雨洪涝和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全市无一座水库垮坝、无一座重要桥梁垮塌、无一处交通要道中断,保证了城乡生产生活安全。
  韧性从何来?
  以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重建
  “成都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重建,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深入做好群众工作、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努力把重灾区建设成为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样板。”在联合国减少灾害全球平台大会的“市长和议员论坛”上,成都市副市长谢瑞武与世界分享成都经验。
  统筹城乡基调下,成都准确抓住“四大基础工程”这一纽带,将3年重建历程演化成一场梳理发展脉络、重构城乡肌理的重生“大会战”——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撬动大量社会资金投入灾后重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在科学规划下整体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保障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经费,弥补了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村民议事会、监事会等民主管理制度的完善,丰富了基层民主实践。
  更大手笔的投入在防灾减灾层面展开。2009年5月28日,成都市减灾委员会成立,市政府领导亲自负责、30个市级相关单位全部纳入,一个完备的防灾减灾工作体系自上而下构建。
  同年6月,《成都市中心城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规划》发布,遍布中心城区600平方公里范围的1000个应急避难场所、25条避难主通道和相关标识,为成都市民勾勒出安全避难路线图;8月,成都地震烈度速报台网一期工程建设启动,67个地震烈度速报子台覆盖全域,可在3分钟内精准定位地震烈度分布,成为中国首个拥有地震烈度速报台网的城市。
  2010年,投资2.41亿元、占地158亩的成都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开工建设,可紧急转移安置86.6万人、满足救助21.65万人所急需的救灾物资储存、紧急调运任务。
  2011年3月,“成都市地质环境信息系统”通过评审,集综合数据平台、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地质环境三维信息展示等多功能于一体。
  三年来,成都已投资1.6亿元,规划建设了首批35个应急避难场所,可同时容纳110万人应急避险。全面完善市县两级应急指挥中心,提高建筑物防震等级。灾区基础设施抗震设防水平普遍在7度以上,重要的公共设施,包括学校、医院,都达到8度以上设防。
  韧性如何可持续?
  为防灾减灾注入鲜活动力
  在成都市副市长谢瑞武看来,成都值得与世界分享的,不仅仅是三年重建的奋进史。
  防灾减灾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震后,成都立即全面排查评估次生地质灾害隐患,鼓励和资助受地质灾害威胁农户进行避让搬迁,实施地震重灾区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将防灾工作细化到每一个村庄院落。
  群众防灾意识长足增进。覆盖市、县、乡镇、村四级的“群测群防网络”得以恢复和完善。在组建包括民兵、消防在内的多支减灾救援队伍基础上,成都还向数百个社区、村组发放救援减灾设备、“地质灾害明白卡”和地质灾害防灾知识宣传册,对地质灾害隐患点附近群众的防灾减灾培训实现全覆盖。
  科普宣传有了更多途径。科普宣传月、国际减灾日、法制宣传日等重要节点宣传,以及专家访谈、知识竞赛、应急演练等特色做法,有效宣传防震减灾知识。
  在玉林中学附小、金苹果晶蓝半岛幼儿园、双流中学等学校,一场场防震疏散应急演习的开展,一次次抢险救援演练的启动,让孩子们逐步了解防灾减灾知识和应急自救基本技能。
  更深厚的防灾减灾力量在民间。震后打着应急灯冒雨赶赴都江堰抢救伤者的出租车队、撸起袖子在献血站前排长队的普通市民、甩开膀子帮忙搬运救灾物资的青年学生,成为成都防灾减灾的鲜活动力。
  2009年4月,共青团成都市委、市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通过媒体,在消防救援、水上救援、卫生防疫、防震减灾、心理援助等11个领域,面向社会公开招募512名应急志愿者,成都市综合应急志愿者服务队正式组建。
  “成都在三年灾后重建中体现出来的城市韧性令人感叹,希望为全球其他地区的城市树立榜样和范例。”联合国减灾战略署常务副署长海伦纳的赠言,成为成都新的目标——在 “灾后重建发展范例城市”的起点上,延续感动世界的坚强韧性,永不停止探索创新的步伐,与世界分享更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