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绵阳:城市文明扮靓精神家园
时间:2011-09-14 来源:四川日报

  灾后恢复重建赋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全新内涵——
  每天近万名志愿者活跃在大街小巷,打扫卫生、疏导交通……如今,正在绵阳市如火如荼进行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成为绵阳全体市民的自觉行动。
  文明城市创建被赋予新内涵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绵阳便大力实施“天蓝、地绿、水清、人和”工程,连续五届在省“三优一学”创文明城市竞赛中荣获第一名,连续四届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10余项殊荣。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文明城市创建被赋予新的含义:既要重建物质家园,也要重建精神家园。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为重要载体。
  精神文明创建被绵阳市委常委会纳入专题研究,创建工作成为“一把手”工程,大量资金和项目投入精神家园重建。目前,全市纳入重建规划的7314个项目已全面完成,每个村、社区都有图书室、医疗室和文化阵地。
  感恩教育成为创建的重要内容。以北川新县城、地震遗址博物馆为代表,“三基地一窗口”展现感恩情怀,目前49个陈列室已基本完工,接待游客400多批次,灾区群众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解放军好、灾后重建好、对口援建好”。全市6县1市全部建成市级文明县城,其中三台县建成全国文明县城,平武县成为省级文明县城。
  去年7月,绵阳在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排名第九,较2009年上升32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排名全国第四。全市99.3%的市民支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大众文明支撑城市文明
  在涪城区吴家镇,留守孩子每个周末都可以到镇少年宫,像城里孩子一样免费参加各类兴趣活动。绵阳目前已实现726所城乡中小学少年宫全覆盖,专兼职校内外辅导员1.2万人,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提升全民素质,让全体群众受益——这是绵阳的初衷。
  绵阳市委、市政府每年都提出并实施市民素质行动计划,社区及各单位制定市民终生学习计划,95%以上的街道社区建立了市民学校,外来人员教育得到落实。37名市级领导带头,市级107个部门千名干部深入社区, 有效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
  去年,绵阳开展声势浩大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诵读人数超过150万人;成立市志愿者服务总队,聚集了3000多支队伍,全市注册志愿者超过10万人。志愿服务范围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志愿服务管理由松散型向规范化转变。
  近3年,绵阳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先后有21人受到中央表彰,52人受到省委表彰。群众文明素质整体提升,成为推动文明创建的基石。
  创造文明宜居的生产生活环境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最终目的是惠民、利民,创造更加文明宜居的生产生活环境。”按照这一思路,绵阳坚持把创建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
  绵阳每年都要确定并完成至少10项“实事工程”,解决民生难题。仅在去年,绵阳涉及民生的项目就有107个,资金总投入110.5亿元。今年,绵阳在民生工程方面的投入超过100亿元。市县两级还建立惠民流动服务队,及时宣传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收集群众的呼声、需求、愿望,目前惠民服务内容达到113项。全市已建立基层帮扶站点376个,帮扶工作覆盖39.5万人。近两年,市县两级累计向困难群众发放救助金5212万元,各级惠民超市、惠民药店等向困难群众让利642万元;免费培训就业困难群众1.9万人,2万多名困难群众实现再就业;去年新增低收入家庭房源8639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07万户,启动棚户区改造7517户。今年上半年,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8870套,占目标任务的77.7%。
  围绕城市区域调整和功能分区,绵阳实施了道路、桥梁、城市“堵点”、公厕、地下管网、城市照明等基础设施维修改造和建设,对临街建筑进行风貌塑造,对广告店招制作进行规范,重点对城郊接合部、城中村、背街小巷等进行环境卫生和秩序治理,大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实现大街小巷一个样,平时与节假日一个样。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绵阳发展注入不竭动力,该市去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0亿元,今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0.8亿元,全年有望超过11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