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爱乐乐团试点“公共服务购买制”,激活文化创新活力—— 11月19日晚,成都娇子音乐厅内座无虚席,四川爱乐乐团 《聆听经典》——娇子音乐厅公益系列音乐会之《施特劳斯作品音乐会》如约奏响,观众静心聆听,一曲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终了,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是乐团今年举办的普及型音乐会中的一场,这场音乐会门票有3个价位,最高为100元,最便宜的60元。“这样的票价在全国都算低的,四川的交响乐爱好者有福了。”多次“捧场”音乐会的雷先生告诉记者。截至目前,今年四川爱乐乐团演出数量已达33场,演出上座率普遍达到90%以上,观众满意度达95%以上,预计全年直接受益观众将达7万人次,创历史最好水平。 百姓受惠,乐团巨变,这是认真贯彻省委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精神,积极创新“耕耘”结出的果实。 今年初,四川爱乐乐团成为省内第一个“公共服务购买制”试点单位。“以‘购买制’为起点,创新的机制如一只无形的手,将乐团重新推向成长的轨道。”四川爱乐乐团团长程锐说。 求变:突破“演不起”“不想演” 19日晚的演出,徐亮没能到现场去聆听。作为四川爱乐乐团唯一的在职作曲,乐团每场演出徐亮都争取到现场,收集观众的反馈意见。但正在筹备新年音乐会的他,已经连续“奋战”了几周,“年底演出多,时间紧任务重,实在抽不出时间去演出现场”。 徐亮说,忙碌的工作始于年初,仅今年上半年创作和改编的交响乐合唱、管弦乐曲就达30多首,相当于过去两年的创作总量。“不仅数量增加,质量要求也更高。和以前相比,忙得团团转,感觉却更充实了。” 徐亮不是个例。求变,是整个乐团共同的愿望。 据调查,四川爱乐乐团是我省唯一独立建制的职业交响乐团,乐团编制90名。长期以来,财政部门对乐团按照人员编制和定额标准计算拨付经费,以保障其基本运转。在这种“养人养机构”的传统经费供给模式下,乐团文化产品生产活动缺乏活力、动力和压力,每年演出总量不大,公益性演出更是微乎其微。没有排练和演出,演奏人员不可能提高收入,不少演奏人员相继离职。 “不是不想演,实在是演不起!”说起乐团以往的状态,程锐叹一口气,“乐团演与不演,演多演少都一样,为了降低成本,乐团尽可能减少演出场次。” “演出成本”是影响交响乐团的最大障碍。由于乐团没有自己的演出场地,每场演出都要花费不少的资金租用剧场,加上指挥、乐谱、交通运输以及必要的宣传印刷费,常常入不敷出。在这样的情况下,乐团举行音乐季、大型演出更成了“奢望”。 如何改变乐团的状态?程锐说,不想“旱涝保收”,自身的“造血”功能又不高,乐团苦寻借力求变之机。 创新:试点公共服务购买制 今年初,省委宣传部和省财政厅选择四川爱乐乐团开展 “公共服务购买制”试点工作。“乐团改变现状的契机来了。”程锐说。 按照实施方案,由省委宣传部根据公共服务需要,向四川爱乐乐团下达公益性演出购买计划,省财政厅根据市场因素,综合确定购买价格。年初,省委宣传部向四川爱乐乐团“下单”,确定当年公益性演出购买计划总数7场,其中超大型演出1场、大型演出2场、中型演出2场、小型演出2场。省财政厅根据考核结果和购买价格计算拨付资金,实行“年初预拨,年终结算”的管理办法。 1月30日,《四川依然美丽——2011四川迎春音乐会》在四川省锦城艺术宫上演。这是“购买制”下乐团承办的第一场超大型演出。演出完毕,乐团成员都在焦虑地等待成绩单。 根据《政府采购四川爱乐乐团公益性演出的考核办法》,省委宣传部针对乐团演出的演员人数及水平、观众人数、节目长短、节目创新、外请艺术家等情况进行了考核,以100分为基准,参照一定标准进行加分或者减分。此场音乐会参加演出人员超过230人,还特邀独唱、合唱、指挥,现场观众人数1400余人,整台演出新编11首曲目。根据相关考核办法,省委宣传部考核给出了167分的高分。 这一成绩让乐团成员欢欣不已。“我们的演奏获得肯定,证明了乐团的实力和潜力,慢慢出现‘要我演’到‘我要演’的可喜变化。”乐团首席王小毛说。 “下单、预拨款、考核,一系列举措激活了乐团内部活力。”首次考核让程锐对“购买制”有了新的认识,它的核心是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目标,把财政拨款与单位业绩挂钩,内容是打破旧的供给制度,废除原来按人头和定额安排经费的办法,同时建立新的供给制度,改按乐团公益性演出的数量、质量和事前确定的购买价格计算拨付财政经费。在乐团成员看来,“购买制”成了牵引器和杠杆,激发出乐团的自我发展意识。 如今,乐团排练时间大幅提升,截至目前已达到近300次,比往年平均上升30%;完成演出33场,比去年同期增长45%。与此同时,乐团在创作生产过程中引入成本控制机制,切实加强管理。 为提高演出质量,乐团还面向全国公开招聘演奏人员,15位年轻演奏人员经过考核走向首席及声部首席岗位,演奏员队伍的年轻化极大地提升了乐团演奏实力。 乐团受益,百姓受惠。乐团不仅面向公众举办专场公益演出、专题音乐会,还走进校园、社区,走向市州演出,大幅度提升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 今年乐团已举办《红色交响90年》等5场公益性演出,分别走进西南财经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以及自贡、眉山、达州等6个市进行公益巡演。今年7月,乐团在娇子音乐厅首次推出“演出季”,低廉的票价,高质量的演出,使得受众面进一步扩大。预计乐团全年直接受益观众将达到7万人次,公益演出每万元财政投入覆盖的直接受益人数大幅度增加,“投入产出比”大幅度提高。 探索:让高雅艺术来到百姓身边 “‘购买制’对乐团以及乐团内部形成了激励约束机制,政府对乐团只‘养事’不‘养人’,鼓励参与市场竞争,允许自主支配财政拨付资金,充分激发了单位的积极性。”如何深化乐团“公共服务购买制”试点工作?程锐认为,重点是加大公益性演出场次,让高雅艺术走到百姓中间。 在四川爱乐乐团演出计划表中,记者看到,下一年乐团不仅将继续举行普及交响音乐知识的《聆听经典》——娇子音乐厅公益系列音乐会,还推出视听结合的 《传视之音——大型视听系列交响音乐会》;乐团还将抽调各声部“精兵强将”,组织一支灵活机动的中小型乐队,深入社区、学校、特殊人群,开展全省巡演。“我们的目标是在今年演出基础上翻一番。”对明年的“档期”,程锐充满自信。 “翻番”意味着全年将有近百场演出,如何保障运转经费?“关键是提升乐团自身的造血功能和综合实力,办法之一是引进社会资金。” 记者了解到,国内已有交响乐团开始探索。上海、杭州等地乐团建立交响乐团理事会,吸纳社会资金。在国外,以纽约交响乐团为例,演出票收入占乐团收入的1/3,其余2/3来自基金会、公司以及各种捐款。 据介绍,四川爱乐乐团将开展市场化运作,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在走向市场化方面,乐团已迈出可喜一步——与成都演艺集团、四川锦城艺术宫等进行合作,探索政府购买演出和商业演出有机结合的方式。 “让普通观众欣赏高雅艺术,培养市场是关键,我们的低票价演出季还将进一步扩大规模,使热爱高雅艺术的群体不断扩大。”程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