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团中直机关代表热议四川在西部率先进入GDP2万亿元俱乐部 □川报集团特派记者 胡彦殊 “刚一到,就收到四川人民带来的厚礼。”几天来,陆续到四川团驻地报到的中直机关代表们很高兴。他们所说的“厚礼”,是四川去年GDP突破2万亿元的好消息。 2万亿元对四川这样的西部省份意味着什么?能为全国发展大局带来什么?迈上2万亿元台阶之后,四川如何继续高位求进?中直机关代表纷纷出谋划策。 “2万亿”是克服困难的一次大跨越 翻开四川省情资料:GDP突破2万亿元,固定投资突破1.5万亿元,财政收入3年翻一番……一串串滚烫的数字,让中直机关代表们感受到四川红火的发展势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明感慨:“2万亿元就是四川这几年克服重重困难、创造发展奇迹的生动写照,为四川人民感到自豪。” “2007年四川GDP首次突破1万亿元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没想到今年就听到GDP已经突破2万亿元的消息,很让人振奋。”全国人大代表、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胡树祥认为,四川在应对汶川特大地震和全球金融危机中实现这样的跨越实为不易。 但胡树祥代表认为,成绩并非偶然。2007年底,四川开始谋划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并由此积累了一大批项目,在其后的灾后重建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四川不仅充实了规划内容,更极大地丰富了项目,它们成为四川化危为机,经济总量迈上2万亿元的重要支撑。 2万亿元背后是四川工业的加快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陈佳贵十分关注四川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规上工业增速,凭借承接产业转移和内生动力增长而实现跨越的四川工业,是经济总量实现跨越的关键。 “2万亿” 预示西部发展无限的可能 中直机关代表虽然身在北京,但对西部正在发生的变化密切关注,他们对日前国务院批复的 《西部大开发 “十二五”规划》津津乐道。 四川是西部大开发的领头羊,四川用2万亿元为西部“十二五”发展开了个好头——李家明代表认为,2万亿元不仅是数字,它预示着西部发展的无限可能,最重要一点就是,它证明西部的资源优势是能够转换为经济优势的。 胡树祥代表认为,从上世纪80年代的珠三角,到上世纪90年代的长三角,到新世纪头十年的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轮盘正在转向西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西部将承担更多全国发展的重任。在这个关键时刻,四川在西部率先迈入2万亿元俱乐部,无疑是对国家战略的有力回应,也能够凝聚起整个西部加快发展的信心,对四川自身的发展也至关重要,总量增加、调优结构、提升质量的空间也就更大了。 “2万亿”开启更多增长点的阀门 陈佳贵代表提醒四川在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的同时,还应特别关注人均GDP这个指标。2011年四川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大关,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对四川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都提出更高要求。 东部省份在传统发展模式遇到瓶颈后都在寻找新的增长点,四川迈上2万亿元新台阶后,胡树祥代表认为应该将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一方面继续在现有增长点上挖潜力,一方面同步培育新增长点,加快缩小与东部的差距。 听说四川今年还将继续拿出2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李家明代表认为,这具有战略眼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火苗不应等到传统产业的火焰快要熄灭时才点燃。 新的增长点不仅存在于产业领域,代表们认为,2万亿开启了更多增长点的阀门。 陈佳贵代表认为,四川城镇化水平与全国差距较大,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将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这是潜力很大的增长点。四川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四川经济总量超过2万亿元台阶,也意味着有更大的实力去推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从发展短板转变为新的增长点。 胡树祥代表建议,四川要更大手笔地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为发展积蓄后劲。 李家明代表认为,新的发展阶段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更高要求,“绿色”也是增长点。 (本报北京3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