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产业振兴的广元实践
时间:2012-04-01 来源:四川日报

□朱雪黎本报记者张守帅徐凯侯静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38.7亿元,广元2011年的工业“成绩单”放在全省丝毫不扯眼球。
  另外一个数据,却在四川经济版图中不断泛起涟漪:自去年以来,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已连续14个月保持全省第一。
  灾后重建积累的潜能释放,激活了四川“北大门”的一池春水,使川陕甘三省结合部的蜀北重镇难掩光芒——
  2011年全社会投资总量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比2007年翻了两番多,比建市以来前21年的总量还多50亿元。
  群众有着更为微观的视角。这些年在广元入读职业教育的、投资置业的、搞批发的外省人已不鲜见,以往十分罕见的超长集装箱运输车,近期也频繁见诸街头。
  耳濡目染,他们逐渐适应和掌握了一个新词汇: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还有一个词汇早已深入人心,“低碳发展”。
  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广元,产业结构调整不盲求速度,却生成速度优势,苛求跨越发展,却着力精益求精,工业、农业、旅游商贸业齐头并进,上演了产业振兴的“帽子戏法”。
  广元的产业振兴实践,带来怎样的启示?
  用资源“转动”产业结构
  依旧山清水秀,生态宜人。今年初,广元率先在省内地级市开测PM2.5,连测三天,空气优良,无疑对产业发展质量进行了强有力的佐证。
  灾后恢复发展,关键是产业。加快山区发展,很多地方探索走工业化之路,广元又追加一条,立足“资源转化”。
  论及资源,当地群众以前喜欢用两句话概括,“生态资源、矿产资源、人力资源……说什么有什么”,又不忘补上一句 “藏在深闺,要什么没什么”。即便是见长的农业,亦贴着“有资源而无产业”的标签。
  资源在手,怎么成了滚烫的山芋?旧观念在科学发展、科学重建的实践中被彻底改变。
  一场调整产业结构的历史变革,伴随着应对人类巨大灾难的挑战,悄然在川北大地施展。朝天区嘉陵江畔,海螺新型干法水泥厂机器轰鸣,这是震后四川引进的首个超10亿元的工业项目。它实现了双重目标,既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又支撑灾后重建。
  借助项目推动资源深层次开发,广元逐渐形成能源、电子机械、金属、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五大板块,并在2009年出现“工业超农业”的历史拐点。
  到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工业企业达12户,过亿元的达到106户。按照长虹集团的战略规划,广元是其又一重要的制造基地,广元长虹电子总经理韩思兵对此信心十足,“年产200万台整机将带动广元形成电子产业链”。长虹在广元的成功,折射着广元工业的长足发展。统计显示,去年该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8.6%。
  重视工业培育,有人担忧农业被边缘化。结果恰相反,因为41个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出现,农业变得更加生机勃勃。
  摊开广元农作物分布图,特色农业随地势有序呈现。北部山区,种植核桃、木耳、食用菌,中部河谷,主打蔬菜和休闲农业,南部丘陵,则是传统农业的升级版。
  全市每个区县至少有一个叫得响的农产品。14.5万亩油橄榄规模全省第一,14万亩猕猴桃、100万亩核桃,同样握有行业话语权。2011年,广元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3.8亿元,增幅居全省第四。
  农业资源也是旅游资源,苍溪梨文化博览园就荣升国家3A级景区。充分挖掘蜀道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等,广元成功创建11个国家4A级景区,数量居全省第二、全国第五。而在地震前,广元只有2个景区冠有4A级头衔。
  科学重建的成功实践,坚定了广元市委书记罗强的判断,在他看来,资源转化“核心在就地转化,关键在精深加工,要求在集约环保,根基在做强企业,目标在富民强市”。三次产业成功“换位”,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资源观功不可没。今年3月下旬,广元市两会召开,政府工作报告提及产业结构时,市长马华放慢语速强调:产业结构调整为20.8:44.6:34.6。
  用低碳护航发展质量
  3月23日,广元海螺新任总经理王深成走马上任,他的理想是带动打造“花园式工厂”。在广元人心目中,这是一家“现象级”企业。
  最早的一家叫做娃哈哈。早在1997年,杭州娃哈哈集团“领”对口帮扶任务而来,对口帮扶变长效合作,几年间数次增资扩产。这个故事,壮实了广元人招商引资的底气。
  海螺带来全新的情节。工厂不见尘土飞扬、浓烟滚滚景象,产生的余热废气还被回收用来发电。折算下来,每生产一吨熟料消耗的56度电,其中有34度自发自用。由此一年可节约标准煤5万吨,相当于减少12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灾后第一个落户的项目,对广元低碳重建的思路进行了较好演绎。“发展不足,还要选择低碳路径,自然过程不易。”马华说,高起点的新型工业化探索证明,低碳经济同样可以促进又好又快发展。
  具体的行动路线图,来自一份高规格的规划。震后,广元市邀请中国社科院做 《广元市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并得到欧盟气候变化中心、剑桥大学提供技术支持。
  广元深思,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尽管民间有俗语称“广元的风,昭化的葱”,但多年来风儿只是呼啸而过。
  叫响沉睡的资源,需要痛下决心。去年底,芳地坪山地风电场开工建设,终于使全市30万千瓦的潜能融出冰山一角。
  更有口碑的行动,叫做 “气化广元”。2008年以来,广元就大力发展天然气、沼气等清洁能源,加快以气代柴、代煤、代油进程,目前市城区民用天然气覆盖率由震前的45%提高到85.9%。
  广元人在倒数计时。“七一”前,日处理200万立方米天然气项目将竣工,实现年产LNG48万吨,为LNG客货车降低燃料成本25%以上。与之相应,3月18日,首辆LNG公交示范车投入运营。
  欢喜的背后,不乏结构调整的阵痛。灾后重建期间,广元先后关闭55家、整合转产79家产能落后、排放不达标的“五小”企业,构建出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低碳产业体系。
  群众明白了一个道理,低碳经济不是吃亏经济,“碳”本身就是能卖钱的。2010年广元成功售出碳指标4.6万吨,分别用于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而这些碳指标,直接来自广元农村的温室气体减排。
  广元的努力,引起国际社会关注。2010年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南非召开,出于对发达城市和欠发达城市在低碳发展方面所做贡献的考量,广元收到参会邀请函,另一座城市是深圳。
  如今的广元,是全国首批“低碳发展突出贡献城市”,是“中国低碳生态先进城市”,还是 “杰出绿色生态城市”。
  用品牌激活城市影响
  开往广元春天的火车从哪里出发?广元市旅游局局长苟英明透露,今年5月12日,800多名浙江人将乘坐专列,从杭州来到广元。
  这是一次回应。去年底,“大爱在延伸——我在广元等你”推介会在杭州举行,广元隆重邀请浙江人民来灾区看看,800多名浙江人欣然应邀。
  细心的观众发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前最近出现了广元的旅游宣传广告,川陕甘结合部表露出更加开放的姿态。
  曾经遮蔽视线的一座座高山,在蜿蜒的、盘旋的、洞穿的各类道路面前变低了。随着广巴、广陕、广甘、广南高速相继通车,广元港、广陕广巴高速公路连接线和兰渝铁路开工建设,嘉陵江渠化工程和西成客专前期工作全面推进,广元“通江达海”之说再无疑义。
  广元市委市政府却问,你准备好了没?建设川陕甘三省结合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你还有什么建议?
  这是对广元新发展的再次思考。“十二五”期间,广元一手牵成渝经济区,一手牵关中天水经济区,各种经济要素有望在广元实现前所未有的聚集。
  旅游业的突飞猛进已证明了这种趋势。2011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447.5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3.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3.77%、67.19%。
  但是,如果不把握当下机遇,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的梦想,也可能远离现实。广元提出对策,硬件上建设大市场、大物流、大卖场。
  作为软件,会展业先行一步。依托广元国际商贸会展中心,着重办好“广元造”品牌商品展览会、广元女儿节名优商品博览会、秦巴山区年货节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辐射力的展会。
  从去年情况看,参展的展品,有着强烈的品牌意识。苍溪红心猕猴桃、米仓山牌富硒富锌绿茶、青川黑木耳、朝天核桃、苍溪雪梨、剑门关豆腐、广元油橄榄,被客商称为“广元七绝”。
  但是,用一个礼品盒容纳广元风物的设想,由于质量、标识、包装、价格等问题,打了折扣。去年底,“广元七绝”展销、物流中心成立,致力于将“广元七绝”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具有广元本土文化、地方特色的知名品牌、驰名商标。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青川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左万军,不遗余力地推介广元木耳。
  “每个市民因为广元而自豪,因为广元而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每个人就都是广元的名片。”这就是广元市决策层对城市品牌的倡导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