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栉风沐雨 紫荆更艳——香港回归十五年成就回顾·经济篇
时间:2012-06-28 来源:四川日报

  近期,《时代》周刊创造了一个新名词——“纽伦港”,认为21世纪是金融的时代,纽约、伦敦与香港已构建了一个能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金融网。“如果你读懂了‘纽伦港’,你就能了解当今世界。”
    回归15年来,在特区政府和700万香港同胞百折不挠的进取下,在中央政府与内地人民不遗余力的支持下,香港在两次国际金融危机、非典与禽流感疫情等冲击下,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市场繁荣、贸易活跃、金融发达、旅游昌旺,保持着亚洲最具活力城市的桂冠,2011、2012年连续被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评为世界最具竞争力经济体。
    栉风沐雨,这支植根祖国怀抱的紫荆花开得更加艳丽、繁盛,为全球经济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乘势而上“三大中心”更稳固
    回归以来,香港经济发展紧跟祖国崛起的步伐,实现了持续高速发展,完成了向高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
    回归15年来,香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2.7万美元,提升到2011年的3.4万美元;2004年到2011年的8年间,香港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是同期其他发达经济体平均值的近2倍;香港已连续18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在2012年世界银行对183个经济体的营商环境排名中,香港位居第二;标准普尔对香港的债务评级升至最高级别3A级;香港失业率2011年降至3.4%的历史低位,几乎实现“全民就业”。
    香港能够续写财富传奇,背后是内地经济的崛起。每天,近百家航空公司的航班利用香港国际机场往返于全球160个目的地,其中45个目的地位于中国内地;这里的航空货运量位居全球之首,客运量世界第三。每周,香港约有400条货运航线与世界500余个港口相连,使其成为世界最大的转口港之一。内地一直是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2010年占香港贸易总额近一半,香港的转口贸易九成以上与内地有关。
  化险为夷 危机来时不孤单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但“大概10月份左右,亚洲金融风暴突袭香港。银行的拆借利息突然猛涨到70%以上,什么生意都没法做了,这是我一生从未见过的局面。”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回忆说。
    在国际金融炒家疯狂狙击下,香港股市和港元伤痕累累,金融体系风雨飘摇。生死攸关之时,中央政府“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的庄严承诺和坚定支持,不仅让香港市民吃下“定心丸”,也让特区政府有了坚强后盾。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较量,国际金融炒家铩羽而归,香港金融市场化险为夷。
    此后,香港又接连遭逢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危机、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每一次,香港都不孤单;每一次,中央政府都不会坐视,都会相助香港化险为夷。中央一系列举措,为寒冬中的香港送来阵阵春风,不但帮助香港确立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推动香港把握住“中国机遇”。
  新起点上 抖擞精神再出发
    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错综复杂,中国内地则正在进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大变革。“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香港,要如何找到新的增长点?
    特区政府官员、金融界人士及专家学者普遍认为,香港应摸清祖国经济增长的脉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配合祖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好独特角色。过去,香港在国家“引进来”战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今,大力推进内地企业“走出去”的号角已经吹响,香港仍大有可为。
    借助得天独厚的优势,香港可以为内地企业到海外投资提供信息、法律、融资和交易等方面的服务。同时,内地、香港企业联合“走出去”,是实现两地企业优势互补、共担风险、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香港资讯自由发达,教育师资雄厚,在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方面得天独厚,在新能源,电子设备、通讯、物联网等领域具备巨大的发展空间。这些同样可使香港在国家新一波改革发展中觅得巨大商机。
    香港特别行政区候任行政长官梁振英说:“对香港经济下一步的发展我很有信心,扩大香港经济基础,我们有方向,也有办法。”
    新华社记者 高路 林建杨 刘畅
    (据新华社香港6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