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导“三位一体” 留守儿童有人管有人爱 本报讯 (冉茂君 记者 张岚)“以前放假,只能一个人在家,现在有哥哥姐姐教课外知识、一起做游戏,这是我过得最开心的暑假!”8月22日,蓬溪县大石桥中学,倪心莲高兴地和大学生志愿者一起玩击鼓传花。 作为30个留守儿童“快乐学校”试点之一,大石桥中学今夏迎来8名大学生志愿者,他们与26名留守儿童结成对子,一起过暑假。 通过政府投入、部门援建、企业捐建、学校乡镇联建等方式,遂宁市建立青少年活动阵地22个,留守儿童之家、七彩小屋230所,对全市16万名留守学生(16岁以下)实现结对全覆盖。 早在2005年,遂宁市南津路街道办事处就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空巢儿童之家”。2010年成为我省唯一一个全国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试点市后,遂宁积极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试点工作,逐步构建起关爱留守儿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良性格局。 遂宁市把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纳入全市“十二五”规划,市、县(区)、园区成立以综治、共青团、教育等19个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科级以上干部,必须与留守儿童形成“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帮扶关系。市、县(区)财政安排6000余万元,用于留守儿童关爱相关工作。 该市整合教育资源,在农村中小学推行留守儿童集中寄宿托管制。在节假日,利用学校的“七彩小屋”、“乡村少年宫”等场地,配备教师和管理人员,跟班辅导自习或组织活动,搭建留守儿童关爱平台。该市60%的中小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实行专家挂点指导制度。 对不愿参加学校寄宿托管的留守儿童,该市建立学校与社区之间的移交制度,由社区全面负责所移交留守儿童的管理和帮扶。 针对少数流出校外、浪迹社会的留守儿童,综治、公安、民政等部门排查发现后,将送返学校,原籍地托管学校无条件接受送返学生,由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老师和专业志愿者一对一进行心理辅导。有轻微违法犯罪问题的留守儿童,可送往专门成立的工读学校,学校通过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来矫治其不良心理和行为,努力使其回归社会。 遂宁市还引入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3年前,11名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在遂宁市富源路街道办事处南师路社区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成为“快乐学校”的雏形。如今,已有300多名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加入这一行动,在遍布全市的30个点上开展志愿活动。今年暑假,在爱心企业的资助下,遂宁团市委组织100名贫困留守儿童到北京,与打工的父母团聚。爱心企业则针对贫困留守儿童成立了“双发助学金”、“摩尔助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