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段玉清 李龙俊 董世梅 从开业半年为企业融资8.1亿元,到现在入驻机构全部撤走——昨日,本报以《“融资超市”为何散了?》为题,报道了运行4年的省中小企业融资超市散场的消息,引起各方关注。记者进一步就融资超市的散场原因展开调查。“三年房租减免期到了,就撤了。”采访中,不少入驻机构将原因归结在房租问题。仅仅是因为房租吗? 说法一:运营模式“被动” 小贷服务的个性化不足;入驻银行只有咨询功能 2011年房租减免期还未到,富登小额贷款(四川)有限公司就从融资超市撤出。在工作人员黄蕾看来,“运营模式被动”是公司撤出融资超市的主要原因。 黄蕾介绍,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往往直接外出寻找中小企业投资项目,这样“比较主动,且有针对性。而融资超市内的工作模式恰恰相反,是守株待兔地等企业,很被动。”“很多时候,一天都等不来一个客人。”四川昊鑫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在融资超市的业务经历最初半年的火热后,也迅速冷清下来。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也将原因归结在“工作模式”上,“不少银行和担保公司都有稳定的合作关系,仅仅在地域上把银行和担保公司安排在一起,并不能为担保公司带来业务。” 担保机构、小贷公司如此,银行呢?四川奥宁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何家远记得几年前去融资超市银行服务点时的情景,“满怀期待过去,心灰意冷回来”。何家远说,融资超市的入驻银行只有咨询功能,办理贷款业务还得去网点。 为何银行不在融资超市建服务网点?业内人士表示,银行开设分支机构,必须经银监会批准,在不到2000平方米的市场内设立将近10家银行服务网点,出于“服务半径”等因素考虑,很难得到批准。同时,由于融资超市很多门面并没有毗邻交通要道,银行也没有在此设网点的积极性。“小贷需要的是个性化服务,融资超市流水线一样的作业模式,对于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可能并不合适。”本地一家小贷公司负责人认为,这可能是融资超市没能壮大的原因。 说法二:“超市”失去优势 3年来,全省小额贷款公司从39家增至259家,实现市州全覆盖 “融资选择这么多,为啥要去融资超市?”成都某白酒企业相关负责人彭强(化名)一边说,一边翻出几张银行小微企业融资产品的宣传单。 万源市长诚林业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杜长诚说:“本地银行就能贷到款,为啥要跑到成都去?”“近几年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让中小企业融资更加便利。”省社科院金融与财贸经济研究所专家表示。 从银行方面来看,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成为硬考核指标。2010年2月银监会宣布,2010年小企业信贷投放做到两个“不低于”: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2013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也提到,进一步细化“两个不低于”的考核措施,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小微企业贷款比例、贷款覆盖率、服务覆盖率和申贷获得率等指标,定期考核,按月通报。 我省自2008年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等。数据显示,2010年6月末,我省共有39家小额贷款公司获批设立,到2013年 6月末变成 259家,三年增564%,已实现在全省21个市(州)机构全覆盖,县(市、区)机构覆盖率达67%。小额贷款公司投向农户、个体工商户、城镇居民和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99.07%,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比达42.36%。“中小企业融资正变得更加便利、多元。”专家表示,融资超市在引领社会资金关注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后,其功能已经被取代,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融资超市散场,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否依旧?出路何在?本报将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