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一个人的电站照亮两千藏族群众
时间:2013-09-23 来源:四川日报

   在海拔3400米的甘孜州理塘县拉波乡,汉族技术员王安全坚持为藏族群众服务12个年头——
  □本报记者 陈建兵 文/图
    初见时,记者很难相信55岁的王安全不是甘孜州理塘县本地人:黝黑的脸庞上两块明显的“高原红”,满额皱纹、皮肤粗糙……其实,身为汉族人的他来自雅安市石棉县。
    他是一名电站技术工人,但在乡镇换届选举中,甘孜州理塘县拉波乡人大代表却打算联名提名他任乡政府领导,希望他长久留下来。他逐一解释说自己只熟悉电站工作,村民们才作罢。“在拉波,王师傅是我们全乡人的亲戚。”77岁的中扎村村民丁真次乃说。
  18米溜索,黝黑钢丝被双手磨亮
    9月中旬的一天,记者翻越两座近5000米的高山,来到离理塘县城140多公里的拉波乡时,眼前是一幅高原秋收图,田野里随处可见等待脱粒的青稞堆。对忽晴忽雨的高原天气,当地村民并不担心,“我们这里电好,电动脱粒机不出三天就能全部整完”。
    村民们的信心源于附近装机400千瓦的水电站,12年来,他们几乎没担心过停电的事,他们相信这个电站的技术员王安全。他们说,只要王师傅在,就没有缺过电。
    与王安全的见面,比记者想象的更难。奔腾的拉波河上,一根18米长的钢丝溜索,是通往电站唯一的“路”。
    村民尼玛告诉记者,12年前,连接电站与乡村的水泥石桥被河水冲垮了,当地无力重建桥梁,王师傅就利用废旧桥墩搭建起钢丝溜索。这些年来,无论刮风、下雨、下雪,王师傅都常常背着笨重工具,靠钢丝溜索往返电站。
    王师傅带着记者走钢丝溜索。他伸出布满老茧的双手握住溜索,粗短的拇指紧扣钢丝,站在一根饮水管道上向前迈步。记者紧紧抓住溜索,一步一晃动地向前挪着步子,脚下汹涌的拉波河水让人心里直发飕,走完后手心背心全是汗。
    对王安全来说,他从没想过自己会在这个理塘最偏远的河谷里一干就是12年,“当年县上只是请我来检修电站。”2001年,电站机器故障,王安全从石棉县安顺场来到理塘检修,设备修好了,县上和乡上决定聘请他为临时工,管理这个小水电站。
    家人在石棉,自己要不要留下来?
    王安全走访发现,这个水电站装机虽小,却影响着拉波山谷的600多户人家两千余名藏族群众。之前由于缺乏管理,电站建成后的5年间常常停电,村民“看得见电站却用不上电”。
    这一留,就是12年。
    如今,钢丝溜索大部分已褪去黑色外表,在阳光下发出亮光,拉波乡党委副书记王有才说,那是王师傅的双手磨出来的光亮。
  爬电杆,每月磨烂3双手套
    电站恢复正常运转后,慢慢改变着居民们的生活和观念。乡干部举例说,由于看上了电视,藏族村民们了解了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全乡没有一名学龄儿童失学,“再也不需要上门动员了”。
    发电、供电,还不是王安全的全部工作。有8年时间,这个电站只有他一人支撑,巡线维修、收缴电费都是他的分内事。
    650多户村民散居在拉波山谷,供电线路长20多公里,为了不影响供电,每月巡护工作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有时,村民家电路出了故障,总会叫王安全去看一看。
  为了走得快一点,王安全把自己微薄的工资积攒起来,买了一辆摩托车。但是,山路遇雨泥泞、遇晴坑洼,摩托车不到两年就坏掉。他再买了一辆摩托车,同样,没能用到3年。到现在,王安全骑的已经是第六辆摩托车了。
    更大的考验,是每月抄电表时爬电杆。
    为了村民用电安全,避免私拉乱接的偷电行为,电站把电表安在村民家门附近的电杆上,抄电表得爬上电杆。“过去是木头电杆,还不高,现在水泥电杆最低的都有7米高。”扎扎村村支书昂昂说,王师傅个子不到一米六,爬电杆特别辛苦,但哪怕是下雨天,他一样爬上爬下,从不叫一声苦。“全乡共有702根电杆,每月光是爬电杆就会磨烂三双线手套。”55岁的王安全说:“只要我去抄表收电费,人家从来不拖欠。”
  舍得垫付电费,舍不得换把新锁
    最近4年,电站新进了3名发电员,王安全有了帮手。大家碰到电路问题,还是习惯性地请他帮助解决。他呢,依然随喊随到,“人到故障除”。让王安全高兴的是,“全乡80%的村民家有了电器,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喝酥油茶用打茶机,吃“锅盔”用蒸馍机,电视机洗衣机成了生活必需品,农业机械让生产效率更高,拉波乡村民开始走上致富路。
    鲜有人知的是,王安全多年来一直领着每月1000多元的临时工工资,两年前转正后,月工资也不足2000元。在老家石棉县,王安全家的房屋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受损,重建新房还欠了一笔债。一次,他的钥匙不小心锁在屋内,他用锯子割开锁,将锁头焊起来再用,舍不得花30元买一把新锁,因为这些钱“买挂面能吃上好多顿”。
    而在村民们的眼中,王安全是一个很“舍得”的人。
    收电费时,几户经济困难的村民有时交不上,王安全就会用自己的工资垫上。日积月累,他已经垫交了3000多元电费。平时村民们家里有什么困难找到他,他也总会帮上一把。在当地开展的群众工作全覆盖活动中,他还结对帮扶了1户五保户。
  650多户村民都把他当亲人
    和王安全一起进村入寨,远远地就有藏族村民热情招呼他进屋坐坐,拉起手他们就谈笑开来,他是拉波山谷650多户村民的亲人……
    拉波山谷,成了王安全的第二个家。
    当地干部群众对用电的渴盼,牢牢拴住了王安全的脚步。他还记得,最初他做通爱人思想工作,离家孤身来到电站时,县政府派出专车专人送他到拉波乡。
    2002年初,王安全回石棉老家准备过年,刚到家就接到村民电话,说停电了。他二话没说连夜赶回,硬是在大年三十前排除了机器故障,让全乡人用上电,过了一个开心温暖的新年。
    在那以后,他再没有回过老家过年,12年来也仅仅回过一次家,那是因为参加女儿婚礼,“高原气候特殊,老机器不好发电,担心自己一走又出问题”。
    今年初,王安全打算兑现对家里的承诺,退休回老家照顾家人。闻讯后,村民们无不挽留。想了几个晚上后,王安全放弃了退休的想法,“能干的时候就再干一会吧,大家没把我当外人。”于是,他的爱人和女儿盼望一家人团圆的心愿又一次落空。
    夜宿拉波乡,当明亮的灯光伴随着欢笑声从藏寨里传出时,记者体会到了王安全那不忍离去的心情。
  记者手记
  体贴每一位乡亲
    在记者面前,王安全话语不多,甚至有些木讷。与拉波村民交谈,他则有说有笑。藏语,对他来说,没有障碍。
    在两天的采访中,一聊及村民们的生活变化,他的脸上就会出现难得的笑容,仿佛在说自己的家人。来自农民家庭的王安全体贴身边的每一位乡亲,“因为是他们养活了我。”他的笑容背后,是一份感恩情怀。
    “你对大家有多好,大家就会对你有多好。”王安全的故事远比我们讲述的更生动,他做到的,大家一样能做到。